随笔 水巷的神往 --————————-- 【苏州】叶在壮 漫步在平江路录葭巷南侧,不由神往,想着脚底下,60年前的这里,正是临顿河向东流入平江河的录葭河。此刻我正行走在小巷的河面上。 录葭巷本是一条街河并行相伴的水巷。这里是姑苏古城东部平江路西侧。此刻脚下不但有录葭巷,往南还有悬桥巷、大儒巷和钮家巷。东侧则有胡相思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中张家巷等。苏州的水巷大体是两路一河。平江路南北方向,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是一条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全长1606米。不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独特的江南风情而闻名,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苏州重要旅游景点。平江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苏州被称为平江府,平江路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它延续了唐宋以来的风貌,街巷格局八百年基本未变,俨然是水乡姐妹花中的大姐大。 这一条条水巷,都有浓郁的水乡风情,东方古城的神韵和吴文化的印记,使游人沉醉,使游人迷恋。一路一河的水巷,观赏性强,空旷度适中。驻足平江河岸边,所见多为粉墙黛瓦的平房。小巷中段往东看,河对岸矗立着高大的风火墙。它们有的是楼宇广厦的外墙,有的是小区外围的院墙,墙上爬满了深绿色的常春藤。高墙下面驳岸,都是用打磨得很平整的长方形大石板横砌而成的,纵向和横向的缝隙都是笔直的细线,整齐有序,很有气派。 专用的河埠头水码头,别具匠心地嵌在平江河的石壁里,与驳岸保持在同一平面上。接近水面的石壁上,苔痕斑驳,古意盎然。河面上的小木船,沿着河面缓缓驶来。船头上站着个汉子,手拿长蒿,东点西撑;船尾的妇女头扎蓝底花巾,插一根红发簪饰件,身穿蓝衣蓝裙,典型农家妇女装束。船在轻轻摇晃中缓缓向前。船舱里满装的是青菜、荠菜或枇杷、杨梅、西瓜、莲藕、菱角……那是儿时记忆中的印象。那时熟知水巷生活的沿河居民,要买稻草、豆秸秆去烧家中的两眼灶或三眼灶,要买时令的瓜果蔬菜,以供日常生活。 前门坐落在悬桥巷的录葭巷一带大户住宅,南北纵深跨度上百米。姑苏旧时大宅真说得上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大儒巷、中张家巷、肖家巷都有河桥,上桥要踏上几级台阶,让人印象深刻。水巷里的桥,结构简约轻巧,左右各有齐腰的栏杆,栏杆上空加个顶棚,就有了廊的结构,丰富了桥的美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廊桥,给水乡增添了些许园林的意趣。这些石桥架设在绿波之上,掩映在树影之下,让有点陈旧破落的水巷,处处弥漫着和谐的醉人气息。 如果说江南水乡的美景可以诗意地浓缩为“小桥、流水、人家”,那么这六个字的精髓,在这水巷里被演绎到了极致。对水巷,对河桥的品味和观赏,是我少儿时代的记忆碎片,也成为日后回忆中的独特篇章。 记得有一天,当我看了一整天书,为了放松心情,走出家门,信步来到了录葭巷口。月光如水,树影婆娑,只见偶有几个窗户透出点点灯光,使水巷弥漫着朦胧而神秘的色彩。寂静的夜色中传来了凤凰琴弦的叮咚声。它是从河对岸小楼里传出来的,一排木质的窗户,透出的灯光昏黄,琴声清脆,引起我的神往。想象里面应该是个大院落的后院。一个姑娘和着琴声,放开歌喉唱了起来: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爱呀爱呀郎呀 咱们俩是一条心 家山呀北望 泪呀泪沾襟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 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爱呀爱呀郎呀 患难之交恩爱深 人生呀谁不惜呀惜青春 小妹妹似线郎似针 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 爱呀爱呀郎呀 穿在一起不离分 突然,歌声和琴声到这里戛然而止。我闻声犹豫片刻,漫步向东走,再折返路口,记不清走了几个来回,但歌声始终没有再度在河面上唱响…… 当我后来研读《苏轼》时,读到苏东坡蝶恋花词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闹”这几句时,我差点儿跳了起来。原来我只不过是千年前就被大诗人调侃过的那种自作多情者啊!苏东坡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没有做过多情却被无情闹的墙外行人,他会写得这样细致贴切吗? 不管无奈也好,自我解嘲也罢,我对那晚的记忆,再也无法忘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