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中年,不怕恋爱脑,不怕回忆脑,最怕……

 xxjjsdt 2024-07-01

图片


文/陆陆



     最理想的工作模式:一出公司,就完全不会再想到工作。
  
—言论,《读者》2024年第13

微博上有个话题:“比恋爱脑更可怕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回忆脑’。沉浸在以前的美好快乐中,不愿放下,也接受不了现实,在假想中沉溺。”
有人说:“是'性缘脑’。跟异性相处,第一反应就是与对方能否发展成恋爱关系。”
也有人说:“是'情绪脑’。遇到事,易发火,被情绪牵着走,无法做出理智的决定。
而获赞最高的并不是以上三种,而是“工作脑”。
浑身上下散发着班味,眼神疲惫、呆滞,为追求事业成功,不惜舍弃健康、家庭、个人生活。
下面是典型的“工作脑”症状,看看你中了几条。
图片
图片事事以工作为先
有的人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置顶的工作群有没有新消息,有没有未接到的工作电话。
一年365天,几乎不休息。即使休息也是满心焦躁不安,脑子里想的都是各种工作任务。
家里人询问他关于外出旅行的意见,答复永远是,先看看有没有工作安排。
属于生活的时间,被一点点侵蚀,一闲下来就觉得莫名空虚,爱好消失,朋友、亲人日渐疏远。
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他被临时派到外地工作,周末老婆会带小孩过去跟他吃饭,聊聊家里的近况。
但吃饭的间隙,他会时不时拨打电话,催问项目进度,或是匆匆吃几口,放下筷子,在电脑前处理邮件。
约定的夜间视频通话,往往刚接通,没说两句,就说有事情要忙,挂了。
联系频次,由每晚一次变为一周三次,再到一周一次;时长,10分钟以内。
再深厚的感情,被经年累月地摩擦、冲刷,也终会退化为一张脆薄的纸张。
老婆不再特意给他留饭菜,吃不完倒掉就好;孩子不再缠着爸爸玩,熟门熟路地找个角落自己玩玩具。
最后,同事不仅身体出了问题,家庭关系也特别紧张,胃出血住院期间,仅有护工陪同照顾。
其实,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所爱之人过得舒心,自己老了能有个保障
牺牲生活去完成工作,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工作是永远干不完的,而生命的精彩稍不注意,就会错过。
工作时间就集中精力工作,提升效率,解决问题。
休息时,抛开“工作脑”,跟家人外出野餐、游玩周边美景,给人生添上“甜味”;
或是跟朋友喝喝茶、聊聊天,清扫掉心灵的尘埃。
图片过于在意同事的看法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大多数人,想成为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事事顾及外界的目光。
说话、做事,会反复琢磨自己的语气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合适,唯恐引起别人的反感。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心中都会泛起波澜,陷入负面情绪。
一次又一次咽下拒绝的话语,一而再再而三地忽略自身感受,下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低位,觉得“我的需求,不重要,是可以被舍弃
《职场晋升101》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员工做方案时出了纰漏,被领导说了一句:“这个错误不应该啊,你太粗心了。”
事后,她不停地回想这件事,心神不宁,不停脑补:
“完了,自己连这都做不好。领导对我的印象肯定不好,年终奖金别想了,说不定还会被炒鱿鱼。”
每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开会不敢发言,看到领导眼神躲闪。
最终因为心理压力太大,自觉前途无望,她提交了辞职报告。
工作中,很多时候是对事不对人的,方案不行,不代表做方案的人无用,这次不行,就改到行,还是不行就认清自己的能力,抓紧学习提升。
更何况,这个行与不行有时候也是很主观的,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益、客观的看法,吸纳为成长的肥料,偏颇的意见,任由其随风而去。
把精力聚焦在眼前,脱离不必要的纠缠,不因主观臆断,给自己戴上枷锁,限制未来。
图片奉行“吃亏是福”
大部分人从小就被教导: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要与人为善,以和为贵。
于是工作后,面对过分的要求和标准,也默默忍耐。
殊不知,一味地忍让,会让他人认为你是弱者,蹬鼻子上脸,看你退了一寸,就想让你退一尺,直至无路可退。
看到一则网友分享的故事。
她性子软,不懂拒绝,明明工作已经很忙了,还经常被推去参加各种工作之外的活动:市里的演讲比赛、年底的年会节目……
同事的一个“紧急呼唤”,她就立刻扔下手头的活,赶去“救急”:修改通知、打印材料、整理棘手的数据……
不分昼夜的微信群通知,密集的电话铃声,已经排到下个月的待办事项……巨大的压力下,她头发狂掉,眼袋肿大,脸色发黄,累到病倒,还得挂着点处理杂事。
不计回报,任劳任怨,得到的是超负荷的工作量,好心帮忙也变为理所当然。
对职场的不平,你以“吃亏是福”为借口,拔掉内心的刺,希望求得安宁平静,结果成为软弱可欺的“豆沙包”,谁都可以使唤、拿捏。
当然,并不是说凡事要斤斤计较,而是你心中要有一杆秤,合理衡量情况,正当权益被侵犯,该发脾气就发脾气,该拒绝就拒绝。
一天满打满算24个小时,8小时向外求生存,8小时向内求成长,其余时间灵活安排,适当松松绑带,伸伸腿,踢走不开心。
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欢声笑语才是生活的归属。
就像《读者》上的那条言论:
最理想的工作模式,就是一出公司,就完全不会再想到工作。
图片
点点“在看”,愿你我都能厘清界限,对人生负责,在迈进家门口时,将职场上的万千思绪锁在门外,只余相聚的欢乐。

作者:陆陆。责任编辑:毛新雯;策划编辑:潘玉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