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用人看品德还是才能?资治通鉴用他的故事讲明了用人之道

 dawn的图书馆 2024-07-01

在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的故事之后,司马光对智伯败亡的原因做了一番“才”与“德”的分析: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领导用人看品德还是才能?资治通鉴用他的故事讲明了用人之道

原文的意思是,一个人若是才能和品德兼备,就是“圣人”,若才能和品德全皆无,就是“愚人”,品德若胜过才能,就是“君子”,才能若胜过品德,就是“小人”。

任用一个人担当大任之时,若得不到“圣人”“君子”相助,那么,与其用“小人”,还不如用“愚人”。这是为何?因为“君子”把他的才能用到善行上,“小人”却把才能用来作恶。把才能用来做好事,事情没有做不成的。把才能用来做恶事,什么恶行也都能达到。“愚人”虽然想干坏事,但智慧不够,力量不足,好似刚出生的小狗,想咬人,但人只要一挥手,就能将它制伏。但“小人”却没这么简单,智慧足可以发挥他的邪恶,能力足可以完成他的暴行,像是老虎生了翅膀,可以给人们带来更严重的祸患。

在这段分析之中,司马光将人以“才”与“德”为标准进行划分,得到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在圣人、君子难得之时,宁愿用愚人,也不可用君子。

领导用人看品德还是才能?资治通鉴用他的故事讲明了用人之道

可在一个关键的岗位之上,真的宁愿用愚人也不可以用小人吗,圣人、君子、愚人、小人真的如此容易界定划分吗?

在资治通鉴下面的这段故事之中,司马光却又讲述了一个按照上列标准,必然为小人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吴起。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为官。恰逢齐国入侵鲁国,鲁国国君想以吴起为大将,但因吴起之妻为齐国人而心生疑虑,担心吴起可能不够忠诚。吴起得知后,为求大将之位,他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成为鲁军统帅,随后他带领军队大破齐军。(吴起杀妻,是否为史实尚有争论,不过在本段故事中,吴起为求将位,残忍杀妻,品德不可谓不低劣,但面对强大的齐国军队,他带领弱小的鲁国军队却又大破之,说明了他的能力有多出众,按照司马光的德才标准,吴起就是有才无德之“小人”,可鲁国国君用之,保住了自己的王位

领导用人看品德还是才能?资治通鉴用他的故事讲明了用人之道

然而不久有人向鲁国国君进谗言,指出吴起早年求学时,母亲去世而他未归奔丧,导致与其师曾参关系破裂,如今又杀妻求将,这些都说明了吴起是一个冷酷无情、极端自私之人。鲁国作为小国,若因战胜大国而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警觉和联合打压,会招致不可承受的后果。(在领导的眼中,小人有何妨,有用则用之,无用则弃之,杀大家眼中的圣人君子可能导致自己处于道德谷底,如纣王杀比干,但杀掉一个大家眼中的小人,解决了可能引起祸患的根源,又补全了自己的道德光环,何乐而不为

风声传至吴起耳中,他深感安危难测,听闻闻魏国国君魏斯贤明,便转而投奔魏国。

魏斯知吴起之才,但也知吴起之人品,心有疑虑,因此在考虑是否任用吴起时,咨询了李克的意见。李克评价道:“吴起虽有贪财好色之嫌,但若论领兵作战的能力,即便是齐国名将田穰苴也难以匹敌。”基于此,魏斯决定任命吴起为主将,在吴起的统帅下,魏军攻秦,一举夺取五座城池。(吴起投奔魏国,李克一针见血看出了问题的关键,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吴起固然是有道德污点,但相比与他的才能,这些根本算不得什么,魏斯也是看明白了这点,即刻让吴起统帅魏军,攻城拔找,无坚不摧。倘若让司马光标准下的庸人担此职位,怕是魏国城池被人夺走

领导用人看品德还是才能?资治通鉴用他的故事讲明了用人之道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吴起虽为大将,可是却跟最底层的士兵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食,睡觉时在地上,;行军时不骑马而徒步,亲自背负军粮,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中有害疽疮的,吴起亲自替他吸出脓液。士兵的母亲听闻此事后,痛哭失声。人们说:“你儿子不过一个无名小卒,大将军居然给你儿子吸脓,你还有什么好哭的?”士兵的母亲说:“当年,吴起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过病疽,孩子的爹最终奋力杀敌,战死沙场。如今将军又替我儿吸病疽,不知道孩子将死在何处,我怎么能不哀伤?”(道德的标准实在又很难界定,传闻中的吴起杀妻求将,可在他统御的士卒之中,他又体现出了爱兵如子的一面

领导用人看品德还是才能?资治通鉴用他的故事讲明了用人之道

更为有趣的是,大家眼中的“小人”吴起,在魏国却因自己的才能而招致同僚妒忌,被陷害之后不得不再一次出逃,,这一次,他选择出仕楚国。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楚悼王早就敬慕吴起的贤德才干(此时司马光甚至用的不是才能,而是贤能),吴起抵达楚国之后,楚悼王立即任命他为相。

吴起出任宰相之后,针对楚国存在的弊病,他立即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严明律法,裁撤冗官、取消血缘疏远的宗族爵位俸禄待遇,加强军队的训练水平,提升楚国军队的战斗力。

领导用人看品德还是才能?资治通鉴用他的故事讲明了用人之道

在吴起切中楚国弊病的改革之下,楚国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数年之内,南方疆土扩张到百越,北方阻止三晋,赵国、韩国、魏国的汝侵,西面数次攻击秦国,夺得大片领土。其他诸国对楚国的迅速强大复兴十分忧虑,但惧于楚国的实力不敢有所行动。但危险往往从国家的内部发生,那些因改革而守旧权贵们,对吴起却十分仇视。

楚王逝世后,因吴起改革失去权势的昔日亲贵们看到了复仇的机会,他们趁着国丧发动暴乱,誓要诛杀吴起。吴起知道无路可逃,因此他躲到灵堂,趴在楚悼王的尸体旁边。

暴徒们杀红了眼也是失去理智,见此情景竟然是万箭齐发,射死了吴起,但同时也射中楚悼王的尸体。下葬既毕,楚悼王的儿子子芈臧即位,当即下令宰相逮捕丧期作乱的暴徒,将七十余家高门显贵尽数屠灭。(新任楚王轻松的将这七十余家尽数屠灭,为何不能保下区区一个吴起,因为吴起改革让楚国富强的使命已然完成,他现在必须死来平息楚国权贵阶级的愤怒,况且他的死,可以将最后的守旧派消灭。以吴起之才自然也是看清了这一点,因此他用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报复了追杀他的人,也彻底消灭了反对他改革的势力

领导用人看品德还是才能?资治通鉴用他的故事讲明了用人之道

读罢吴起出仕鲁国、魏国、楚国的的故事,你们觉得吴起这个“小人”于这三国而言,是危害大于益处吗?

非也!所有人都明白,是益处远远大于危害。

而这三国君王任用吴起之时,会简单机械的将吴起归类入“小人”之列,而弃之不用吗?

非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个人的品德需要长期考察,不能一时半刻就能定性,而一个人的才能却像锥子放在口袋之中,很快就能发现。重要的岗位永远需要的是才能出众之人,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无才之人位居高位,创造不了价值就是最大危害。

司马光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因为吴起的人生经历,很明显就是对所谓“小人”、“愚人”之说的最大驳斥。但为何他还是需要提出这番理论?因为对于他这种一代大儒而言,实现让君王亲贤臣、远小人的目标,是最大的人生成就之一,纵然这种理论如空中楼阁,难以落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