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古法“炒米水”,搞定“体寒、爱上火”的你

 龙歌龙韵 2024-07-01

真·阳虚体寒的朋友,你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吗?

一边怕冷👉不敢待在空调屋里,吃点凉的都会拉肚子

一边又容易“补”上火👉要不是爆眼屎,要不牙龈痛、嗓子干干的

这种补出来的虚火,到底该清,还是接着补?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说到底,还得学会辨别——你的体寒到底处在哪个阶段。

图片

图片

体寒体质分为两个阶段:

单纯体寒&寒湿

要知道,人的体质是会变的。当生活习惯、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寒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单纯体寒or寒湿。

图片

身边有个朋友,她本人属于体寒体质,常年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即使是燥热的夏天,也不太愿意待在空调屋里,生怕吹到一丝风。

往些年,为了让自己在冬天能好过一些,一入夏,她便会开始喝姜枣茶,一直喝到三伏结束,给身体蓄积足够多阳能,才会安稳一些。

图片

但今年不一样的是,前阵子她照常喝着姜枣茶,才喝了几天,发现上火了。

仔细查看了她的舌苔,再问了一下近来的身体表现,才发现比起去年,她的身体里多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湿气。

早夏时,她因为着凉了好几次,正气虚弱,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雨水,一时身体抵御不住外界的湿气,便从单纯的体寒,进化成了寒湿体质。

图片

除了我的朋友这种因为环境出现的湿气,还有些朋友,为了调好体质,习惯吃各种滋腻的补品或食物,脾胃运化不开,津液停滞,生出湿来,与体寒结合,在当下,也便成为寒湿了。

而这,正是导致我们上火的主要原因。

图片

为什么寒湿喝姜枣茶

会容易上火?

姜枣茶是纯补阳的。它的主要食材,姜和红枣,一个味辛一个味甘,“辛甘化阳”,历来都是补阳的黄金搭档。

但补进身体里的阳气想要发挥作用,需要一直往下,走到下焦,与肾阴调和、实现阴阳平衡,才能让肾阳这个“太阳能”,能够持续温暖全身脏腑、肌肤。

图片

可寒湿的朋友,由于湿气困厄住了脾胃,阳气往下走的通道是被“堵住”的。像云朵一样,阳气如果不能往下走,与阴气融合,只能往上浮,飘到了头面,也即是“上火”了。

这时候,单纯用于补阳的姜枣茶便不适合了,我会更建议大家喝一款能“燥湿”的茶饮——陈皮姜米茶。

图片

整个茶方总共用到了3种食材,分别是:姜丝、陈皮、小米。

姜能暖胃,可以给身体赶走寒气;

陈皮有燥湿的作用,可以清理湿气;

小米是五谷中的“谷神”,擅长健脾,还能补虚损;

整个方子,相当于是把赶走寒气&清湿&健脾一口气搞定。

图片

并且,这个茶还有一个点睛之笔——所有的食材都需要经过“炒”制。炒,本就是一种传统炮制方式。

一方面,焦香入脾,炒出焦香气的小米,在健脾的基础上,会自带燥湿、暖胃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能缓和药性,让姜这类性热的食材,变得更温和;

并且,还能让陈皮的香气更浓郁,增加它化浊的作用。

结合下来,就像是在体内升起一把火,让湿气在温暖的环境下慢慢蒸发出去,从身体内部一点点变得清爽。

图片

‍我们复刻了陈皮姜米茶

原本的样子」

陈皮姜米茶,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民间方,不少古籍里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比如《圣济总录》中记载的“姜米汤”,就用到了干姜、栗米,古籍里也讲它擅长养那种胃气虚得不行的情况。

图片

姜米茶主燥湿,偏温,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上火的概率,我们在食材搭配的比例上也做了一些调整。

传统的姜米茶,姜与米的比例通常是1:1,姜的含量过高,普通体质都不太能受得住。很多朋友说自己做出来的姜米茶特别容易上火,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这次,选择用炒米作为打底的材料,把炒米、陈皮、姜的比例调为3:2:1,在保留姜热性的同时,又给到脾胃足够呵护,让身体更舒服地接纳补力。

图片

除此之外,想要多多地发挥陈皮姜米茶的作用,在食材上,还有这些考量👇

1、生姜or干姜?

生姜跟干姜的作用是不同的。

《黄帝内经》讲“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古人认为,生姜的气更轻,偏发散,主走上焦,所以一般用来止呕,散表寒。

而干姜更偏向于温中,气走的更深,主中、下焦,在胃寒、赶走湿气上会比较擅长。

图片

现代研究也证明,干姜中的姜辣素是要高于生姜的,而姜辣素是温中的主要物质。相对的,生姜所含的挥发油也会高于干姜,这或多或少也影响了它发汗散寒的作用。

我们选择了四川犍为的干姜,这里自古以来都是干姜的道地产区,温中、赶走湿气的作用排在前面。

图片

2、粳米or小米?

粳米外形圆短,质地比较硬而且有韧性,“为谷中之长,厚肠胃”,可以补虚。

而小米籽小粒圆,颜色淡黄,或者更深一点,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长,生命力很强,可以入脾、胃、肾经,在五谷之中,它养脾胃的效果排在前面。

图片

对寒湿和脾胃不好的朋友来讲,其实它们都很适合。但,粳米熬煮出来更浓稠、容易出米油。这种锁住津液的力量,更偏向于养胃阴,来给胃增加腐化食物的作用。

而小米,这种吸满了黄土高原的土气谷物,更偏向于补脾气。给脾补足动力,清气自然也升起来了,所以在北方,一碗小米粥还有“代参汤”的名字,有补气提气的作用。

《食疗本草》记载,小米可以“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图片

姜米茶的原方里,是要用陈仓米的,也是在仓库里存放了很多年的大米,养胃作用很强,适合大病初愈、胃气极弱的人。

但我们研究后会发现,陈仓米会因为长时间的陈化,内含的物质发生变化,多了偏性,不适合日常吃。

并且现在也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真正的陈仓米,即使找到了,由于保存不当,也容易出现黄曲霉素超标的情况。

出于日常调养的需求,我们选择了来自山东龙山的新米,它的香气更浓,流窜力强,更能疏通脾胃的浊湿。

图片

3、川陈皮or广陈皮?

陈皮,选择是新会的广陈皮。

广陈皮的原料是柑皮,外表看起来黑黑的,闻起来气味厚重,整个是往下走的,因此化痰的效果好,更适合湿重的朋友来享用。

图片

而川陈皮的原料是橘皮,品种是大红袍,闻起来香味比较清新,是向上走的,因而走窜的能力较强,解郁的效果好,更适合肝郁的朋友。

图片

调和出来的味道,是淡淡的姜味,混合着陈皮的清香加上小米的焦香,不会觉得辣,反而是温润的口感。

图片

我到底应该喝什么?

讲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还是会疑问,那么我怎样判断自己到底是在哪个阶段,应该喝什么茶呢?

可以看身体表现👇

真正的体寒,喝姜枣茶是不会上火的,因此可以一直喝姜枣茶,直到体寒的情况变好。

图片

有明显的体寒表现,比如怕冷、手脚凉,但是喝姜枣茶又容易上火。

建议喝陈皮姜米茶,1个月起步,等到舌苔变薄,身姿稍微轻盈之后,再转回去喝姜枣茶。

另外,姜米茶偏温性,阴虚体质(经常口干舌燥、手脚心发热)、有实火(长痘、口腔溃疡)的朋友不建议饮用。

孕妈妈以及5岁以下的小朋友,也不建议喝。月子期、哺乳期少量喝,过程中如果发现恶露增多,就需要立刻停下。

姜米茶

三种食材辅助,提升呵护力

温补不上火,赶走脾胃寒气

每一口,胃里都是暖暖的

点击下图可购买↓

图片

以上为广告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