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记当年麦收忙

 文摘d2ezza9y8a 2024-07-01

来源:泰山晚报 2024-06-17 21:51 山东

图片



□张忠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首诗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诗中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1000多年前农民收麦的情形:在农事繁忙的五月,妇孺儿童提着水壶、筐篮去田间送饭,青壮年的农民正弯腰收割金黄的麦子,他们的脚下热气蒸腾,大汗淋漓的脊背被烈日烘烤着,虽然累得精疲力竭但却仍不觉得热,他们只想多干点活,成熟的麦子正等着他们收割……

  每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都深受感动,其中的场景总会让我记起当年跟着父母割麦子的情形。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家乡在四季分明的鲁中平原,庄稼是一年两季。那个时候,农村耕种的机械化程度还不高,田地里所有的麦子都需用镰刀收割,这与诗中描写的情形是毫无二致的。而且我们家乡自古就有着“争麦夺秋”的说法——麦收和秋收是当地农民最重视的两个时节,如果此时遭逢暴雨侵袭,一是难以收割,二是会造成庄稼的减产,因此这期间乡邻们会争分夺秒地把成熟的庄稼收割完。

  “有钱难买五月里旱,六月里连阴吃饱饭!”这句农谚是说农历五月是麦收季节,这时节的晴天是有钱难买的,而到了农历六月,所有麦子已颗粒归仓,田间的玉米苗等秋季庄稼正拔节生长,此时最需要水分滋养,如果碰到阴雨连绵,秋季肯定会丰收在望。所谓风调雨顺,就是指天气的变化最适宜庄稼的生长收割吧。

  每个麦收季节,父亲都会提前把购置的镰刀磨得十分锋利。

  一到收割麦子的时日,我的父母总是在天蒙蒙亮时便拉着地排车下地去了。那时我和妹妹年幼,起床时天已大亮,吃过父母留在餐桌上的饭后,我们就会提着暖瓶下地去给父母送水。当我们走到自家地头的时候,远远就会看到戴着草帽的父母正在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里挥动着镰刀,他们的身后麦子已经被割倒很长一片了,那些被割倒的麦子一堆堆地横放在打好的麦腰子上。我和妹妹能做的,就是在后面帮忙拾取遗落的麦穗,即使是这样,我也常常坐在田垄上休息,一是骄阳似火让人热不可耐,二是一些麦芒、麦茬的刺挠让人难以忍受。

  那时我和妹妹都盼望着能赶快割完麦子,但割完麦子才只是完成了麦收工作的三分之一,此后还要把一捆捆麦子拉到指定的麦场里,那时候是用地排车一趟趟往返拉运的。拉麦子的时候总是由父母驾车,我和妹妹要么扯根拉绳在前面拉,要么在车后帮忙推。麦场是生产队提前用拖拉机拉着碾石滚压好的,按小组分摊,每个小组的六七家农户合用一片麦场。

  我们家乡把给麦子脱粒这个环节称为“打场”,使用的机器叫小麦脱粒机。“打场”要排号等待,脱粒机是夜以继日工作的,很多时候都会排在夜里“打场”,而且“打场”需要七八个劳力合作完成,其中有给颗粒机送麦子的,有在颗粒机后面用木锨“扬场”堆放麦粒的。“扬场”就是用木锨迎风把麦粒扬起来,借着风势吹跑麦糠等杂物,从而只留下圆嘟嘟的麦粒,这是需要技术的,此外还要有用双股叉或三股叉把麦秸堆成高高的“麦秸垛”的,这也需要两三个人配合。由于每家的人手不够,所以一般都是两三家合伙协助着“打场”。

  打完场还要拉运晾晒,反复装运好几次才能把所有的麦子颗粒归仓。在整个麦收期间,父母每天都在起早贪黑地劳作,忙的时候甚至会夜以继日。我年少时不懂他们何以能如此吃苦耐劳,长大后才渐渐明白,那是因为他们的肩上挑着一副名叫“家庭”的担子——那个担子的前面挑的是亲情,后面装的是幸福,即使是有千斤之重,他们也要义无反顾地挑起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