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题画诗的技巧及赏析

 杏坛归客 2024-07-02

什么是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写。诗的内容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或抒发作者的感情。这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

题画诗特点

①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③借题发挥,抒发情感

①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即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

一川烟雨过渔矶,

减瘦山围水漫圻[qí] 。

白鹭低飞知羽重,

花红乱坠润人衣。

鉴赏策略

化静为动 生动形象 这首诗运用联想想象,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力,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

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

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代表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用石砺角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

区分诗中的虚实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实写)

春江水暖鸭先知。

(虚写)

蒌蒿满地芦芽短,

(实写)

正是河豚欲上时。

(虚写)

鉴赏策略

变无为有 虚实结合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想象之景。诗歌展开联想想象,不仅写出画面上有的景物(实),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③借题发挥,

抒发情感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墨葡萄

【明】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鉴赏策略

借题发挥,抒发情感

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真题训练

【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怎么吟咏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

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鉴赏】

首联写画中山水的特点:入目之间皆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镜头拉远,那重重青山是多么苍翠,多么渺远。“满眼”写出了江水势头的浩大与江水在画中所占篇幅之大。“苍然”写出了青山的苍翠与渺远。

颔联赞叹画作之精妙:一直以来山水渺远的意境难以体会,眼前的这幅画只有一扇窗子那么大的尺寸,却将万里山水展现于眼前。(很明显,选择题中的C选项是错误的。“一窗间”是说山水画的尺寸,而不是隔着窗子欣赏画作。大家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诗歌,不要望文生义。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暮色苍茫中,连林间的树木也含着晚意。一个“含”字用得极其精当,画师配色之精妙,使每根树木都给人一种夜晚即将来临的感觉。抬眼望去,天上飘着一片浮云,它似乎也为这暮色下的山水美景而流连忘返。云的流连也是作者的流连,说明作者沉迷于画中,久久不忍离去。

尾联赞叹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义,不能用言语道出:这幅画中蕴含着更加绝妙的诗句,但我吟来吟去也觉得自己的诗并没有吟尽画中之意。这是作者谦称自己的学力浅薄,衬托画师技术之高超与画中山水景物之绝妙。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