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年跟踪62个名校大学生揭开真相:人生的分水岭早在大学之前

 大白兔ai胡萝卜 2024-07-02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5年跟踪62个名校大学生揭开真相:人生的分水岭早在大学之前

作者:洞见·枫子

人生,是一场算总和的考试。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伴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学生们查分时的瞬间,也刷屏了网络:尖叫、流泪、欢呼。

一份好成绩,是多年苦读的成果,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见证。

而即将到来的大学通知书,仿佛一张未来的通行证,预示着美好人生的开启。

但考上好大学,真的就等于人生成功一半了吗?

最近看了教育学博士郑雅君写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后,我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作者在长达5年的研究调查中,访谈了清华和复旦两所名校的62位学生,结果发现:

他们虽共享同样的名校资源,接受同样的优质教育,拥有同样硬核的学位证书,但毕业后,人生境遇却相差甚远。

有人毕业就拿到了年薪50万的offer;

有人临近毕业,都没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迷茫下选择读研读博;

有人更惨,考研失败,履历空白,就业困难,只好选择延毕。

同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业时为什么会分化这么大呢?

5年跟踪62个名校大学生揭开真相:人生的分水岭早在大学之前

01

在书中,郑雅君将大学比作迷宫:

每一条小路(如科研、学生会、社团、实习等)都各有乾坤。

玩家们(学生)在小路之中穿行探索,一边选择自己的路线,一边收集有价值的筹码(成绩、经历、奖项等),直至抵达迷宫出口,用筹码兑换下一旅程(出国留学、国内读研、就业)的入场券。

而玩家们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手握地图,穿梭自如的“目标掌控者”;另一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直觉依赖者”。

祖上三代务农,父母都是工人的博主@小崔,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清华,本以为和官二代的同学站在了同一起点。

但临近毕业时,小崔才发现对方早已和自己拉开了巨大差距。

大学四年,他始终不知道大学的重心在哪里,虽然一进大学就积极参与各种学校活动:合唱队、志愿队、学生会、实践会……还用了大一一年的时间,辛苦准备考研。

但他到大四才明白:这些都是“无效”努力,因为和他最终的目标完全不相关。

也因为缺少系统规划,他错失了大量的试错时间。

最终,因为简历平平,找不到好工作,他不得不去二线城市的小公司谋职,赚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

而那位同学,从一开始就知道:清华并不是最好的出路,他想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而他考清华,是为了打好数理基础。

所以大学4年每一步怎么走,他都有明确的规划。

转学院、发论文、考雅思、当交换生、出国留学……几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

如今,这个同学在全世界物理最强的大学读博,离他的梦想可以说仅一步之遥。

小崔这样的“直觉依赖者”高考前的目标从来只有一个:考上好大学。

方法也只有一个:刷题。

所以进入大学后,不知道游戏规则已经变了的他们,只能遵循着以前的经验,跟着感觉走。

结果便是,他们虽然逃离了父辈们务农务工的命运,却也只能过上普通人的一生。

而他的那位同学,则是目标掌控者:有着较为明确的生涯目标,并早早就做好了规划,知道在哪里多投入,在哪里省点力。

因为前行有方向,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铺路。

他们的成长,少了许多试错,多了更多兑换成功的筹码。

5年跟踪62个名校大学生揭开真相:人生的分水岭早在大学之前

02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学模式呢?

本质上看,他们之间不是能力的差距,而是眼界和认知的差距。

不同家庭的孩子,从出生那天起看到的世界、接受的教育、习得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郑雅君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

目标掌控者大都家境优渥,接受的是中上等教育,就读的学校更推崇自我和个性发展。

比如家在上海的经纬,他父母是企业的中高层,从小就鼓励他要独立思考,广泛涉猎。

父母均为私营企业主的晓刚,则在老师和父母的影响下,广泛阅读。

“每个月都订了十多本杂志,各种各样的科技类的杂志都有。”

在选择专业时,选择了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建筑学。

“受家庭环境影响,我觉得专业性强特别重要,建筑学就是一门工作口径很宽专业。”

在一些重大决策上,他们的父辈还是很好的“导航”。

“我爸妈不会直接说你就去吧,他们会给一些建议,类似于说:如果你选A,那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基本上是'如果……可能……’吧这种假设,然后告诉你之后,你就自个儿选一下。”

因为已经经历过,他们的父母对路上的一切都门清,并有足够的实力和眼界从旁为他们保驾护航。

而直觉依赖者,则通常来自偏远小城市,他们的父辈,可能终其一生都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绕圈子。

他们接受的,也只有传统的应试教育,即成绩就是一切。

所以,在面对迷宫一样的道路,没有人给他们指导,他们只能自己一点点去试错。

就像郑雅君自己,为了考上大学,付出了全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没有考虑过所谓的 “个性”和“分数以外的目标”。

所以在选专业时,她凭着懵懂的认知,报了社会学专业。

结果上了大学后才知道,这是一门要求学生要有宽阔的见识和阅读量的学科。

而这恰恰是她的短板。

很长一段时间,她既听不懂老师讲的课,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还无处可求助。

也因为焦虑和迷茫,她迟迟没有找到自己的出路,最后无奈选择了延毕。

这是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面临的残酷现实:

即使他们拼尽全力,考上名校,看似和高阶层孩子站在了同一起点。

但他们却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大学打转,而高阶层同学早已踩着油门前进。

那些原生家庭长期积累的资源、信息、认知和视野差异,仅凭孩子考上一所名校,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5年跟踪62个名校大学生揭开真相:人生的分水岭早在大学之前

03

孩子的一生,总是受父母眼光所限。

那么,那些来自弱势家庭的孩子,难道就只能接受现实吗?

其实,他们能跳出父辈们所属的阶层,站在大学的平台上,跟很多优秀的同学并肩学习,看到、并感受世界的参差,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眼界的开阔了。

所以,如果你是父母,你要知道:

有些认知差距,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很难突破和改变的。

所以,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指手画脚,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孩子的人生。

最近就看到这样一个求助。

儿子被中科大提前录取,我该让他读完高二吗?

高赞回复说:建议全家把嘴闭上,让你儿子出主意,你们全家加起来都没你儿子靠谱。

5年跟踪62个名校大学生揭开真相:人生的分水岭早在大学之前

这条回答虽难听了点,却句句在理。

超出认知范围外的事,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做主,然后在能力范围内力挺。

如果你是孩子,你要知道:

在“迷宫”里多走几次弯路,多碰几次壁,只是意味着过程会比别人曲折一点儿,耗时会更久一些,但并不代表你无法抵达终点。

所以,与其自怨自艾,不如保持学习,积极努力,这至少能保障你生活的下限。

而你能做的,其实也很多。

首先,向外借力。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持续的学习、多方面的咨询,慢慢找补视野的差距。

其次,向上社交。

意识到凭自己局限的认知,闷头瞎想是找不到出路的,你可以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向优秀的同学,老师请教。

最后,向前规划。

“布利斯定律”告诉我们:计划是做事前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计划,行动很可能会变成一盘散沙。

比起盲目努力,一味追求成绩,计划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一时的劣势不可怕,只要你有方向,懂规划,每天进步一小步,在时间复利下,便能迈出一大步,最终蜕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5年跟踪62个名校大学生揭开真相:人生的分水岭早在大学之前

04

人生,是一场算总和的考试。

出身的短板,固然无法弥补。

但通过不懈的积累,拓展,学习,孩子就能利用好手上的资源,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家庭的局限,终将逐步突破。

人生的下半场,也终将书写出新的华章。

点个赞吧 ,愿孩子们都在新的启程,不负韶华,不负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