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思明居士 2024-07-03

古人根据单手五指,双手为十的朴素现象,抽象出十进制。他们认为宇宙的变化规律,不过就是一、十、百、千、万这五个数的组合变化,用它们来计算事物的数量,以顺应生命和自然的规则。因此,五代表了自然变化的法则。古人还悟出数和声音是相关的,因此又制定了宫、商、角、征、羽五声,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五个音阶。以五声为基础制作音乐,可以调谐八音,净化人的心灵。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什么是八音,即用八种不同材料形成的音质,他们分别是土埙,匏笙,皮鼓,竹管,丝弦,石磬,金钟,木祝。稍晚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音乐的和谐与数的比例相关的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基于这个自然数五来构建的。五声调和,八音和谐,这些都是描述宏观宇宙,即天的自然法则。古人云:天之中数五,地之中数六。地,就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宇宙,是一个时空世界。那么,地又有哪些规律和六相联系呢?

很早以前,古人在制定历法时,根据四季的变化,对太阳的运行周期进行了划分。他们发现六分后,再配以月之阴晴,构成十二段,则每一段都对应了一次月亮的盈亏循环,月的历法概念就这样诞生了。同时还诞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阴阳二分法。

为了让历法严格遵循太阳的运行规律,以便农田耕作,古人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这其实就是以十二为基数,加上每个月交替出现的“节气”和“中气”组成。所以,也是六的倍数。太阳月亮的运动,也是主宰地球万物的运行规律。于是乎,一个昼夜, 也自然合理的分成了十二个时辰。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古人一方面掌握了宇宙中最抽象本质的数的概念,形成了以五(十)来刻画上天深不可测的哲学境界;又通过观察总结出了以六(十二、二十四)为核心的日月运行的和谐规律,即“天之中数五,地之中数六”的中数法则。

然而,古人的思想并未就此止步。面对浩渺宇宙,抬头望去是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的运动,他们为其内在的和谐深深着迷。在寥廓寂静的深夜,内心也能够感受到遥远太空的脉动,而这不就是世间四季缤纷变化的根源?于是,依靠顿悟先人们构建了一套囊括天地万物生长的法则,用以指导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十二音律。它是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六阳为律,六阴为吕。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十二音律是古代确定音高的一套标准。音高和频率有关,而频率是指在一个时间周期内的某种行动的数量。从音律角度看,第一个律,即黄钟的音高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基础的,它的音高相当于现在国际通用音律的C调。

西方的音阶也好,音高也罢,仅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物理形态,简单又直接。 然而,东方的十二音律,每个律吕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作用。五声的根本,产生于黄钟的律音。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十二律遵循了地之中数为六的原则,并且结合了阴阳交替的律和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十二律系统,对应时间尺度的十二个月,以便感知天地变化。“律以统气类物”,音律以节气的韵动,来规范世间万物的运动。通过音律的变化,可以反映和调节天地之气的运行,进而影响万物的生长。例如,黄钟被认为与冬至相对应,代表着阳气的萌动,通神达天。

那么,黄钟律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帝派遣了一位名叫泠纶的音律专家,前往大夏之西、昆仑之北的解谷。泠纶在那里砍下竹子,取竹孔内外厚薄均匀的部分,将其截断两节,中间的部分用来吹气,就生成了黄钟的音律。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与土德相应,居五行之中。同时,中又是中和、中庸之道。黄色被认为是一种中和的颜色,不偏不倚,具有和谐、平衡的特质。“钟者,种也”,代表着一种起始、源头或根本,就像种子一样,具有孕育和生发万物的能力。黄钟大吕,庄严正大,为天下之本。

因此,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黄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很多的哲学和文化内涵。比如,将其与天地、阴阳、五行等概念相联系,是万事之本。黄钟作为音律起始,也是催发自然界阳气萌动、万物滋生的元气。十二律与天地循环的十二个月份关联,打通了音律和时间节气的脉动。通过音韵就可以来感知四季变化和自然生长的奥妙。这反映出了东方文化的深厚智慧和独特魅力。

当然,古代音律哲学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 作为融合时空一体的韵律,它还衍生出了度量衡系统,这是人类生存与进步的三个重要的测量工具。这一发明令人脑洞大开,不禁让人感叹先人们的聪明才智。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累黍定尺

度包括分、寸、尺、丈、引五个单位,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起源于黄钟的长度。以中号的黑黍谷子,取一黍的长度,定义为九十分,也就是黄钟律管的长度。 一分是最基本的单位,十分就是一寸,十寸就是一尺,十尺就是一丈,十丈就是一引,这样五种测量长度的单位就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分,就是分别事物。寸,就是忖,可揣度、思量。尺,就是蔓,规范长度。丈,就是张,丈量的意思。引,就是信,伸长的意思。所以度是用分来分别,用寸来揣度,用尺来规范,用丈来丈量,用引来无限伸展。 而这一切的开端,源自黄钟律管的长度定标。

测量容积的工具有龠、合、升、斗、斛五种,是用来测量容体的,起源于黄钟的竹管的空间大小。用中号的黑黍谷子一千二百颗来装满竹管,就是“一龠(yuè)”。两龠为一合,十合是一升,十升是一斗,十斗就是一斛,这样五种量器就完善了。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龠是黄钟律管的容积,微微跳动鼓荡气流就生成万物。合,是把两个龠加在一起的数量。升是比合高一等的容量。斗是把升聚集在一起的容量。斛是用角装一斗平了的容量。量器从龠开始,到合相会,到升上升,到斗相聚,把斛用角来量。

关于衡权,“衡”指的是维系平衡的秤杆,“权”指的是衡量重量的秤砣。用衡承接物体,选择合适的权,在衡上找到平均刻度的平衡,就可以知道物体的重量了。今天我们说“权衡利弊”,就是这个意思。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称量的单位有铢、两、斤、钧、石,它们是用来称量物体平衡的标尺,以弄清楚物体的重量。也是起源于黄钟的重量。一黄钟竹管装一千二百粒黍子,重量是十二铢,十二铢的两倍就是一两。一两有二十四铢。十六两就是一斤。三十斤就是一钩。四钧就是一石。

度量衡,各自都有五级测量单位。 长度定标是九十分,遵循标准的十进计算;容量定标为一,然后是一个二进和四个十进;为什么重量测量这么复杂, 定标是十二,各种单位的转换分别为二进、十六进、三十进和四进多种方式,完全不统一?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其实,这里面都蕴含了古人深邃的哲理思考。两是黄钟律管两倍重的意思。二十四铢形成一两,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斤是显著明了,共有三百八十四铢,刚好是《周易》的爻数,阴阳变化的表现。十六两成一斤,象征着四季巡四方,涵盖了全景的时空。

钩是平均,是阳气施放,阴气转化万物,雨露均沾。 三十斤成一钧,象征一个月的运迹;一钧为四百八十两,暗合六旬(六十天)周行八节的日子;而一钧包含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的细微,又体现出世间万物的丰富多样。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石就是最重的单位,物体的重量单位到石就显得非常的最重了。将四钧规定为一石,就是与四季相对应,展现四季的变化。一石重一百二十斤,正是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呼应。十二辰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循环往复,就像音乐中的黄钟十二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节奏。

一石为一千九百二十两,这是阴阳的数字。内含三百八十四爻,代表了五行。四万六千零八十铢,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世间万物经过四时的表示。这样,每年的功业成就了,五种衡权标准也就可以谨慎地确定了。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在《汉书·律历志》的记载中,音律、历法等内容与度量衡密切相关,认为这些标准与自然的四季变化以及万物的发育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既然十二律关系到四时的时令,四季的分明,十二月的有序生长。那么,所有事物的外在物理特征,自然受到十二律,特别是关键的黄钟律的影响和制约,这是度量衡衍生于黄钟的思想基础。

这种将自然现象、时间周期与音律相结合,用于指导度量衡的标准与转化单位的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把握。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度量方法,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文化特征。

最后,还是用《汉书·律历志》上面的一句话进行总结: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

妙不可言的黄钟大吕,通历法,派生度量衡,感知天地万物

补记:说实话,《汉书·律历志》里面的许多概念都是我第一次看见,复杂而深奥,要想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文章有错误在所难免,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并且赐教。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黄钟大吕##度量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