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东总布胡同东总布胡同,位于北京站北边,我74年回城后就分在了

 新用户8926AVU2 2024-07-03
走进东总布胡同
东总布胡同,位于北京站北边,我74年回城后就分在了这里,我们单位的一个下属单位。
我家那时住苏州胡同,出东口向北,走进方巾巷不远,向右转就是东总布胡同。
明清时期方巾巷因为进京赶考的举子经常出没在这里,他们头上戴着方巾,所以这里就叫了方巾巷。考场贡院也在这条胡同里,过去还有贡院东街和贡院西街。东街里有几个四合院,家家门口有槐树。非常幽静,尤其冬天,上早班走这条胡同,昏暗的路灯下是婆娑的树影,胡同里难见居民,静的有点害怕。后来,我上班都是走东总布东口。那人多热闹。
现在贡院东街拆没了。
过去东总布西口这是个十字路口,往西是西总布,往北是朝内小街,往南是北京站,24路车走这里,人来人往十分繁华。
东总布西口路南那有个文具店和邮局,咖啡色门脸朝西,再往南好像是阳兆胡同,斜对面有个小洋楼,好像过去宋庆龄曾住在这里,现在这片都拆没了,只留下那个小楼。
过了东总布西口北边有百货店,裁缝铺,小饭馆……太多太多的商铺。我们过去常在这小饭馆吃中饭,二两炒饼一毛四。单位补助两毛钱,自己还能赚六分。米饭炒菜舍不得吃,一顿饭基本都控制在两毛钱以下。
东总布胡同里的建筑都不错,大宅大院不少,非常规整。班禅住这,马寅初先生住这,作协也在这。同仁堂乐家在这有三处房产,北平时期铁路局长也住这。社科院占据着路北的一个大红门,迎门有个影壁,大门永远敞开着,里面有很宽的环形走廊,也许是过去贡院的一部分。后来被社科院拆了盖了宿舍楼。
80年代,东总布这条胡同还是比较宽敞,能走汽车。胡同里就在北总布胡同口有几棵老树,夏天中午时得贴着南墙根走,太晒。那时,很多藏民聚集在班禅家门口,等着接见,我在这多年,从没见过班禅,只有警卫开门出入。
人口学家马寅初的家在路南还是过去那个院门,没有变样。
马宅的斜对面保留下一个大红门,我趴门缝看看,迎面有座假山,不知这是不是作协的那个大院。曾经这并排还有一个大宅,在外面就能看到几进的大宅房脊,一层比一层高,也是从没开过门。听老街坊说那后边是个浴室,里面有双人浴缸,解放前是北平铁路局长陈觉生的住宅,这回看看也没了。
我们院和旁边的院都是同仁堂家的房产,红漆金柱大门。小院里是洋房,木地板,窗户也是椭圆形,玻璃很小,一块块像豆腐块。前院迎门是藤萝架,左右各有一个小石墩。进门右手有个台阶,能上到二层小楼,小楼上还有个阁楼,挺精巧。从小楼能走到院中各屋,门都是通着的。后院有四棵大杨树,曾经还有个大花池,池中有假山。
旁边小院后来做了高检的招待所,再后来连同我们院,还有后边胡同的两个大宅院都拆没了,真是可惜。
东总布东口是南北牌坊胡同,北牌坊也能通到大雅宝,别看是护城河边上了,虽然没有大宅门,也是非常幽静整齐的胡同。
东总布胡同变化太大,过去的平房、胡同基本都拆了,盖了很多大楼小楼。
北总布胡同过去常骑车穿过,胡同太长,向北曲里拐弯的一直能通到大雅宝胡同。
胡同最北边现在还保留一个完好的四合院,路东大宅小院都拆没了。听说这个大院1918年由美国石油商人洛克菲勒家族修建并居住。1946年曾作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驻地,1949年后为龙云住所。听说后来李宗仁也曾住过这里。
北总布胡同中段路东有个副食店,咖啡色的老门窗,门口上方搭着天棚,路很窄了,将将够过一辆车。路过那时常进去看看,有什么值得买的。
建国门医院在前赵家楼胡同,过去看病经常去那,现在应该是社区医院了,远远的看了一眼,没走过去。赵家楼饭店就是过去的火烧赵家楼遗址上建起来的,墙上有说明牌,有雕塑。
(网络):
赵家楼位于北京长安街东端之北,原为明代在位时间仅6年的明穆宗隆庆朝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的宅邸,后来成为曹汝霖的第宅。因五四运动中的“火烧赵家楼”事件而闻名中外。
解放后,曹旧宅已全部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新楼房,为某单位招待所。1984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65周年,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和共青团东城区委联合在赵家楼胡同1号的东院墙上镶嵌了一块“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旧址”铭牌,以为永久纪念。2002年5月1日,赵家楼遗址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顺便说一句,邮票邮政展览馆在贡院西街,那里有各个年代的邮票,包括“全国山河一片红”和清大龙邮票,都是珍品。您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长知识开眼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