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睡觉流口水”浅谈太阳与厥阴的开合关系

 流浪的半夏 2024-07-03

睡觉流口水,个人认为艾灸后溪穴,昆仑穴可除根,是小肠寒导致的肝虚,胆虚,筋中有寒气,所谓气不统摄,风中于络,中风上涌,本质就是小肠寒,大肠寒,太阳不开,合不了厥阴之气。


内经经脉篇讲,膀胱主筋所生病,凡人体能够缩小胀大的都是筋,胃吃饭后膨大,消化后缩小,大小肠也是如此,胆如此,子宫如此,深呼吸腹部一膨一缩也是如此,这就是“有一分寒,便有一分表”的深层意义。

李可老中医讲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以太阳为主。


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以太阴为主。


大家知道“太阴为开,阳明为合”。通常讲“脾升胃降”脾升即为“太阴为开”,胃降即为“阳明为合”,脾经有穴叫“章门”,窃以为章应为扩张,辐射扩大之意。内经中“天饲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耐彰”,这里的彰与章门的章同意,后世“文章”的章也有此意。章门穴为脏会,它为什么能“章”,关键在于合入了胃的热气。

后世说“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内经讲“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本”,最明显,健康小孩长时间剧烈运动(疯玩)后大便干燥,说明胃火不但来自食物,更在于运动。

若“寒湿困脾”,即太阴不开,就会“强立股膝内多肿,不耐卧因胃不和”或者“劳倦伤脾”后脚踝小腿肿。这就是太阴不开合不了阳明之热。当然肺寒也是太阴不开,合不了大肠热,就会大便先硬后拉稀,吐白痰,青痰。但是“肺以降为主,大肠以升为主”。


那么另一组开合“太阳,厥阴”怎么理解呢?


四气调神大论讲“春曰发陈,夏曰蕃莠,秋曰容平,冬曰闭藏”。


大家知道,春夏秋冬是太阳南北回归线来回循环而产生的,而之所以有四季,不但有太阳直射的因素,更关键地球上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关键还有“地温”,现代叫“大地辐射热”,三伏天是地热最强时间,“暑”字,上头一个日,下头一个日,中间土地上躺个人。


中医的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人体的胃类似于暑天发烫的大地,那么脾就类似于渗入地下的地热,井水夏凉冬热。也即中医的“夏季阳气在表,内寒,冬季阳气在内,外寒”。井水夏凉冬热是人体阳气在内部冬季的反映。


“暑”字上边一个“日”如果是胃,以降为主,那么在土下的“日”就是脾,以升为主。“天之在我者,德也,阳光普照,地之在我者,流也,动而不居。德流相博,神也,阴阳不测谓之神,中气也”。


脾升(流)胃降(德)即为“化”,土曰稼穑。《伤寒论》中“太阳病发汗太过,手足厥逆者,干姜甘草汤主之,四肢拘挛者,芍药甘草汤主之”。可见《伤寒论》是以脾阳为主,护胃液为根。陈修园讲“扶阳气,护胃液”。它特别注重“脾阳”,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都是去除“肉中”邪气,脾主肉嘛。脾属土,土上长庄稼叫稼穑,为化气,大腹便便就是土闭郁了,不长庄稼了,章门穴无法让五脏在此交汇流散了。


太阳为开,厥阴为合,怎么会配在一起呢?


手厥阴为心包,代心主行令,心为阳中之太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手太阳为小肠。足厥阴为肝,足太阳为膀胱。厥阴风木,太阳寒水在六气中为相续关系,太阳寒水为一年之“极”,厥阴风木为一年之“始”,厥阴肝在内经中为“罢极之本”。具体“罢极之本”讲解可看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风为百病之长,雪天地寒风吹,夏天地热天寒风吹,可见风是“寒热相搏”。


少阴君火为热,约清明节到夏至这段时间,地面辐射热少阳相火还不是很强,植物由新绿到深绿,万物苍苍,是为“蕃莠”。古人专门命名一个植物叫“柿”,木之市,大片的树木枝繁叶茂如木之集市,柿树开花长叶之时,正是“少阴君火主令”“少阳相火由少到壮(暑)”,半夏生长夏枯草落幕是储存的(发陈)少阴君火用完,新生君火之时。


君火以明,君火藏在骨髓,如地面辐射热下潜井水,在天寒地冻时梅花,雪莲,芍药,迎春花,枇杷等,开花发芽,古人认为用的是储存热,后世专门命名为“命门之火”,豆芽之所以长芽是因为存在“先天之火”。“天明了”的明是什么?“清明”的明是什么?


相火以位,太阳直射热在地面,在关中因辐射热量随月份大小不一,所以有春夏暑秋冬之分,在人体就如内经五六运气所讲“少阳为游部”,相火无时不在,但因地表热不同月份量不同,所以它有位置,就是二十四节气,如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即然太阳寒水与厥阴风木是“罢极”关系,是年与年气运不同的两个临界点,太阳寒水中蕴藏少阴君火,那么太阳开正常,厥阴合才会正常。手厥阴心包从胸走手,以降为主,手太阳小肠从手走头以升为主,足厥阴肝从足走腹,以升为主,足太阳膀胱从头走足,以降为主。小肠寒,心主之令心包无法降下,膀胱寒,肝气无法上升,内经讲“项为肝输,背为脾输”,肝气无法上升,项上长富贵包,小肠寒,两肩胛骨寒结,五十肩,颈椎病。肝气无法上升,肝火内郁而耗血,巅顶发白,迎风流泪,视物昏花,走路赴倒!


内经中“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是接受来自胃的食物,胰的胰汁,胆的胆汁,还有胃液,盛是向上供奉精华,向谁供奉,心肝脾肺肾,所谓的五脏神,所以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有寒气,就会有各种症状。


小肠又是精室所在地,女子胞所在地,心包,女子包,尿胞,小肠寒,心与小肠互表里,心火衰,心包痰结寒给,君火无法内蕴骨髓,所以“气上冲心”,心脏火不生土,脾寒,所以“肌不欲食”。


如《伤寒论》厥阴病“心中疼热,气上撞心,肌不欲食,食则吐蛔,厥深热亦深,蛔厥,除中症”。可见小肠寒是许多病根源,尤其是肝病的发生地。


内经中小肠主津所生病,流口水就是津病。


后溪穴是小肠上重要穴位,通督脉,能补一身之阳气。


昆仑穴是膀胱经重要穴位,能降一切巅顶之水。且膀胱是主筋所生病,利小便即是补肝气,肝主筋,散胃肠寒,健脾利湿。


内经又讲“五脏不受邪,流于腑,故脏病腑治”


艾灸后溪穴,昆仑穴,何偿又不是强心壮肾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