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82年,晚清武林泰斗董海川躺在床上,面容枯槁,眼神却异常明亮

 天地任逍遥耶 2024-07-03
1882年,晚清武林泰斗董海川躺在床上,面容枯槁,眼神却异常明亮。他突然示意弟子将他的旧腰带拿来,要他们用力将自己的腰束紧。徒弟们照做,却无论如何也束不紧。董海川长叹一声:“吾内功尽矣!”这句话,道尽了这位武学大家毕生的无奈。[浮云]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出生在河北文安一个世代习武的家族。幼时,他便展现出过人的武术天赋,与堂兄董宪切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然而,一次为民请命时的失手,却让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江湖生涯。

在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里,董海川走南闯北,见识了各地武林高手的绝技,也领悟到武学的精髓所在。他曾在峨眉山得高人指点,学得了“八盘掌”的掌法。

据说,这套掌法源自明代两位高僧之手,招式精妙,讲究以柔克刚,后来成为董海川八卦掌的基础。

离开峨眉山后,董海川又游历至安徽九华山,拜在当地一位绰号“云盘老祖”的隐士门下。这位老者武功深不可测,尤其精通内家拳的心法。

在他的悉心指点下,董海川的内功修为大进,终于登堂入室,成为一代宗师。

董海川博采众长,融合各家之精华,以《周易》之理为拳理,创编出了独具特色的八卦掌。这套拳法简单易学,以圆为母,以转为用,强调内外兼修、刚柔相济。

练习者只需沿着八卦方位走圆,同时配合呼吸吐纳、意识引导,便可收到强身健体、增强技击的双重效果。

八卦掌讲究“混元一气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我家”,练功时要求形神合一,气沉丹田。同时,八卦掌在技击时灵活多变,强调“八门游身,八法变化”,讲究诱敌制敌、以静制动的战术,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意。

八卦掌问世后,以其独特而神奇的功效,迅速在武林中传开,引得无数英雄豪杰慕名而来。

董海川武艺精湛,所向披靡。据墓志铭记载,曾有数十名武士同时围攻他,结果全部败下阵来。还有剑客特意前来挑战,董海川赤手空拳,夺其兵刃,将其踏于脚下。

肃王府总管全凯亭、阮珍古、尹福等武林高手,也先后折服在董海川的掌下,成为他的弟子。同治十三年,董海川辞去王府教头一职,开始云游四方,专心授徒传艺。

据说,拜在他门下的弟子多达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董海川教学严谨,对弟子要求极高。

他常说:“学武之人,首重德行,次重武艺。德行有亏,纵然武艺再高,也只是徒有其表。”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董门弟子不仅武功精进,做人做事也多得师父真传。

董海川不仅武功卓绝,为人师表,更是一位深谙武学真谛的智者。在他看来,武学不仅是一种技艺,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外练筋骨皮,内修心神意,这是他对弟子们的谆谆教诲。同时,他还强调“以武止戈”的理念,认为习武的目的不在于争强斗狠,而是止暴禁非、劝善惩恶。

董海川常对弟子们说:“习武之人,当以侠义为先,见义勇为,扶弱抑强,方不负习武之志。”在他的影响下,董门弟子多以“侠”自许,行走江湖,为民除害。

1882年,董海川弥留之际,召集弟子们到床前,让他们用腰带将自己束紧,但无论如何都束不住。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这位武学泰斗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他感慨武功再高,终究敌不过岁月的侵蚀,就像他当年的铁腰,如今也不复存在。但他坦然接受生命的规律,并寄语弟子们要传承发扬八卦掌的精髓,将这门武学发扬光大。

据说,董海川去世前还留下了一部秘籍,其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八卦掌的来龙去脉和技法要领,更是寄托了他对武学、对人生的终极思考。

只可惜,这部秘籍后来下落不明,成为武林中的一大悬案。

董海川虽然离世,但他的武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了后人心中。他开创的八卦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传人的流派。

更重要的是,董海川“外重手眼,内修心神”的武学理念,以及“以武明道,止戈为武”的价值追求,也深深影响着后世武林,成为习武者的楷模和精神财富。

今天,当我们回顾董海川的一生,无不为他的武学造诣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作为一代宗师,他不仅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八卦掌这一武林奇葩,更以其博大精深的武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虽然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但董海川的武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必将继续在武林中传承发扬,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北京晚报《百年八卦掌的传奇故事》2012.11.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