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十岁以上才能参加的皇家千叟宴,会不会很废“老头”?

 依然叶 2024-07-04

图片

本 文 约 31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分 钟 

康熙五十二年(1713)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60大寿,此时,平定三藩、三征噶尔丹、结束雅克萨之战都已经是数十年前的旧事了。不过,这位老人在五十岁以后也没闲着,他下诏编纂字典(即后世所谓《康熙字典》);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抓获并处死了朱三太子;在朝堂上殴打了和自己差不多同龄的老臣马齐。

图片

可见,此时康熙帝精神头不错。而此时,地方官也带来了好消息:

“各省为祝万寿来京者甚众,其中老人更多,皆非本地人。”

一时间大量百姓涌入京城为皇帝贺寿,康熙帝深受感动:

“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旬大庆,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如何令其空归?欲赐伊等筵宴、然后遣回。”

于是决定请大伙在畅春园大吃一顿!

图片

这就是清代最早的“千叟(sǒu,指老年男子)宴”了。之后,康熙六十一年(1722)农历正月,康熙帝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又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这是首次在农历正月举办千叟宴,宴会上,康熙帝还吟诗一首,是为《千叟宴诗》:

百里山川积素妍,
古稀白发会琼筵。
还须尚齿勿尊爵,
且向长眉拜瑞年。
莫讶君臣同健壮,
愿偕亿兆共昌延。
万几惟我无休暇,
七十衰龄未歇肩。

图片

此时一位12岁的少年参加了这次盛会,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作为皇孙赴宴的弘历,未来的乾隆帝。乾隆帝继承了康熙帝的长寿,60多年后,当年的少年也年过古稀,大概是想起了康熙帝面对各地耆老贺寿、当众吟诗的和乐场景,于是颁布上谕:

“朕于明岁新正举行千叟宴。凡内外文武官员。年在六十以上者。皆与赐宴之列……着令于今岁冬底进京。以便新春同入千叟宴。”

乾隆六十年(1795),又举办了最后一场千叟宴。此时的乾隆帝已经八十五岁了,他认为若仍照前次六十以上即准入宴,那六十岁的千叟在他这个八十五岁的老人面前,实际上已经是儿子辈了,于是要求“此次应自七十岁以上准其入宴”。

图片

对于千叟宴,近年出现几种观点,总的来说,都认为千叟宴极尽奢华,还“折腾”老人,导致很多老人去世,有人甚至称其为“夺命宴席”。而事实上,虽然确实有人在赴宴前后去世,但应该没有那么夸张。

有观点认为,很多千叟宴的赴宴者是穷苦百姓。但实际上,千叟宴赴宴的标准是六十岁或七十岁,在生产力、医疗条件皆不发达的古代,平民家庭出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是很不容易的。人生七十古来稀,能参加千叟宴的,绝大多数是年老官员,平日里生活水平就不错。乾隆帝就曾下令:

“须将西洋及耆老、士农,八旗、绿营步军各项兵丁、拜唐阿、匠役,皆有二、三人(入宴)。”

拜唐阿就是各衙门、内廷、军队中无品级的办事人员。符合赴宴标准的无品级的老人只有数十人。为此,乾隆特意下令放宽平民赴宴标准:

“将兵丁年老打仗出力及拜唐阿、匠役、耆老士农各项人数内,再行查明酌增,兵丁内巡抚、五营年老兵丁、八旗步军门甲等,也一并增入。再有内务府苏拉、苑户一应匠役人等,亦应查明,有年纪合例之人,尽数增添。”

可官员占比仍然超过平民几倍,而那些没有官职的平民也大多都是年老的京营八旗兵丁,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营养供给好,身体也相对强健一些。年老的官员来京之后,走亲拜友,若是皇帝旧臣甚至有机会提前在紫禁城内觐见。

图片

另有人认为,参加千叟宴需要走几千里的路程,舟车劳顿,会给老人造成负担,甚至认为赴宴要在路上走“大半年”。在古代,交通相对不发达,平民百姓要想长途旅行确实不易,可千叟宴是皇上亲自宣布的大事,因此可以利用成熟的官道驿路系统。如三年一次的进京赶考就是走官道把边疆各省的举人护送到北京。参加千叟宴的人,如果从河南、山东、山西这些京师周边省份出发,路途不会超过一个月。史料记载,即使远在广西的巡抚吴垣,也只是在十一月初二启程,不到两个月便到达了北京。云南临元镇总兵陈大绂提前两个多月启程,算是其中非常远的了。因此,参加千叟宴虽然的确长途跋涉,但各位老人也不至于走大半年。

还有人认为,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会在宴席上“暴饮暴食”,大吃山珍海味,大喝美酒,导致身体承受不了。但其实这些来赴宴的都是各地有头有脸的耆老,哪怕在家都要讲讲规矩体面,到了皇帝面前,就更不可能做出这样有失身份的事情。而且,千叟宴的菜单也有完整保存下来,吃的是火锅:

图片

一等桌张每席:火锅二个,银制和锡制各一,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筯二只。另备肉丝烫饭。

次等桌张每席:火锅二个,铜制,猪肉片一个、 煺羊肉片一个,煺羊肉一盘,烧狍肉一盘, 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筯二只。另备肉丝烫饭。

每桌乌木筯二只,即每桌两副筷子,由此来看,每桌应当坐两人。菜品以北方风味为主,螺蛳盒小菜应该是镶螺钿的熟食餐盒,乌叉是蒙古地区的羊肉做法。每桌有八两玉泉酒,还安排了皇子皇孙前来敬酒,俩人喝八两酒,这个量也并不算多。

图片

当然,也不能否认确实有老人在千叟宴期间去世,比如河南商丘的李元会,是在赴宴之前病逝于路途。现存一方《千叟宴碑》,记载河南管河副总兵李元会参加乾隆六十年(1795)千叟宴的事迹。碑文记载,李元会、李师侗一行人在当年农历十二月初一(“季冬朔”,即冬季第三个月朔日初一)自河南商丘出发,李元会在赶路途中病逝,由其子李师侗代为前往,得赐牌杖、诗卷、文绮、布帛等物,受封儒林郎,李师侗回乡后,将所得供奉于祠堂,并勒碑纪念。

参加千叟宴对当时人而言是一种荣誉。在最后一次千叟宴中:

“老民熊国沛年一百六岁,邱成龙年一百岁,尤属升平人瑞,俱著加恩赏给六品顶戴。其九十岁以上老民邓永玘……俱著赏给七品顶戴,以示引年养老,敷锡寿祺至意。”

可见,没有官职的赴宴老人还能获得官员身份。此外,在这些赏赐中,最值得说的就是牌杖。牌即御赐养老银牌,由内府工匠采用银皮捶揲打制而成,“御赐养老”四字由时任军机大臣兼大学士的阿桂书写。银牌当时赏赐给与宴者中70岁以上的老人,以志盛会纪念。

图片

杖则是千叟杖,辽宁海城尚氏家族将一根千叟杖保存至今,杖身以黄花梨木制成,上面以银片镶嵌了字体各异的100个寿字。杖头由整块犀牛角雕琢成鸠鸟状,《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明帝期间:

“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辅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之所以用鸠的形象,是因为“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清代的千叟杖采用鸠鸟为饰,是沿用了汉代的传统。

千叟宴的奢侈在于其巨大的规模。每桌八两酒,八百桌就是将近四百斤。一等宴席和次等宴席共八百桌,连同御宴,共消耗主副食品如下:白面七百五十斤十二两,白糖三十六斤二两,澄沙三十五两,香油十斤二两,鸡蛋一百斤,甜酱十斤,白盐五斤,绿豆粉三斤二两, 江米四斗二合,山药二十五斤,核桃仁六斤十二两,晒干枣十二斤二两,香蕈五两,猪肉一千七百斤,菜鸭八百五十只,菜鸡八百五十只,肘子一千七百个。为举办一次千叟宴,内务府荤局和点心局还要烧柴三千八百四十八斤、炭四百一十二斤、煤三百斤。

这在古代无疑是很大一笔开销,无怪乎乾隆朝以后不再举办千叟宴。

参考文献:

《圣祖仁皇帝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
贾光:《商丘千叟宴碑蠡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刘桂林:《千叟宴》,《紫禁城》1981年第2期
孙洪军,高廷爱:《论清代前期的“千叟宴”》,《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图片
END
作者 | 周天一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实习)
校对 | 古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