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3年,41岁。人为什么要读书?

 王传言 2024-07-04 发布于江苏

五点就醒了,总要做点事,翻开了书架上《生命的礼物》,作者是欧文亚隆和玛丽莲亚隆夫妇,讨论的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在序言中,隐隐约约觉得有些熟悉,果然,玛丽莲亚隆就是那本社科作品《乳房的历史》的作者,这书写得全面而多彩,堪称破天荒的作品,如今又看到作者的另外作品,实在是偶然至极。

或许,这就是阅读带来的积极效应。你读过的书,会时不时地在你新的阅读中呈现和迸发出来,产生一种交融效应,它们之间会建立起一种有形的联系,在联系之中会让你觉得万事万物都是存在某种关联的,而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在这种关联之中,其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读书。

在不断地阅读中,还能有另外的一些意外收获。在阅读《生命的礼物》的早晨,我萌生了写点小说的念头,名字都想好了,比如《春水》《梦田》《厌婚》《下沉》。为何会有这些小说的名字呢,只是想阐述一些自己的理念罢了,至于小说到底应该如何写,管它呢,并无章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大凡有人看就行,即使没人看,也算了却自己的心愿,可也。

而这些想法,如果仅仅是每天日复一日地活,断然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这就涉及到人为什么要读书这样的话题上来了。的确,有的人就是不读书也照样过日子,且还过得多姿多彩,这是一种现实,自我也十分满足。但肯定也存在一些实际上的缺失,匮乏,是匮乏带来的空虚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有钱,可以去别的地方旅游,吃喝玩乐都可以实现。但如果没有读书,没有多少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再多的旅游也仅仅是个邮差罢了。比如很多人来苏州,必然要去园林,去园林就要去拙政园。我向来都是嗤之以鼻的。这样的人就是不读书导致的。如果你真的希望了解苏州文化底蕴,去园林,那就去最老的呗,沧浪亭,里面还有五百名贤祠,还曾是韩世忠的宅院呢。

当然并没有存在一定的鄙视链,但内心深处还是自视清高的吧,这就是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你读书了,就低调了,就懂得所谓旅游,并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并不仅仅是去网红地打卡,那太LOW逼了,也算是最低级的旅游。

我很佩服苏州园林里的那些不起眼的老人,别小觑,他们极有可能是些学者教授名家,你要问点典故,他们会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心生佩服,没事的时候,他们就在园里闲逛,喝喝茶,走走路。遇到些游客,他们十分乐意从头谈起,这即是隐秘在苏州民间的智慧,这智慧还是大智慧,也是他们读书一辈子的必然结果,不读书,能成?

人读书的理由千千万,还有一个似乎应该说说。那就是,如果不读书,人与人交往获得的认知水平,总是差不多的,你的层次和境界可能就会始终停滞不前,几十年不变。而读书,你却能与作者交流,能从书中获得新的认知,从而更新你自己的认知库,这才是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有的人说的的确也没错,不读书也不会死,但很多时候,读书的确能够抵抗寂寞无聊,尤其是在这样的下沉年代里,更是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