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散文‖【南油坊】■房思春

 白云之边 2024-07-04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房思春,山东人,现居济南市钢城区,济南市作协会员。

南油坊

油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时代的见证,也是农村发展的晴雨表,在人们心目中,是刻骨铭心的存在。在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不高的从前,也一样受人瞩目。

在黄庄,只要提起“南油坊”,老一辈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会如数家珍的对你讲起南油坊的故事。

曾经的“南油坊”,地处黄庄大街南端西侧一个老四合院内,以经营榨油为主。创始人房照贞,黄庄街人(现黄庄一村人),出生于1896年,20岁的时候,为谋生计,只身闯关东。闯荡数年,干过五行六作,没有挣到多少钱,却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出色的记忆,学会了许多谋生的技术。

没有金银细软,只有行囊空空,一身的技艺。归乡以后,他就开始谋划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看到那个时候,人们榨油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路途遥远坎坷,要靠肩挑人背。先把花生米、大豆送去,待过一定的时间再去取油。榨一次油要来来回回好几趟。取油时,油都是放在坛子、罐子等容器里,所以要小心翼翼。要是不小心,容器损坏,就前功尽弃。损失的不仅仅是容器、那些油,更是一家人的生活希望。榨油时还要忍受油坊的盘剥。油坊的工友们吃饭炒菜时,谁的原料上了垛子(原料用草子包扎以后进行压榨叫上垛子),就会从其中取油炒菜,这是惯例,谁摊上了谁倒霉。这是公开的秘密,又没有别家油坊,人们只好忍气吞声。经过考察,再三考虑以后,就产生了创办油坊的念头。

1930年,他利用自己的房屋,开始兴建油坊。

万事开头难。榨油的机器、石碾子、炒糁的锅、拉碾的骡子、过油的箩,一样不能少。为了置办这些器具,他三下泰安,两去东北,无数次的请教工匠,并且亲身投入安装机器。特别大石碾更是让他费尽心血,那时没有吊车,没有运输的机械,没有公路,全是乡间小道。他们十几个人,把四、五千斤重的碾盘立起来,中间的孔里插上粗粗的杠子,凭人力往前滚动。一路上惊心动魄,小心翼翼。二十多天才弄回来。

初创的投入,他不仅倾其所有,还拉了一腚的饥荒。因为址在村南,就起名“南油坊”。

南油坊的创立,成为黄庄周围百姓们的一大幸事。他们从此再也不用像从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油。可以省时、省力在家门口打油了。

多年外出打工的房照贞深谙经商之道,只有精益求精,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生存,才是长久发展之计,才能够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

初开张时,乡民们的信任程度不高:出油率怎么样,榨出的油口感好不好,都是未知数。房照贞深知开始的重要性,于是他倾其所学,严格把关,做好榨油的每一个环节。碾糁时从来不会偷工减料,不会因省工省力碾的太粗,但是也不会碾的过碎。炒糁的时候,认真把握火候,这是出油率的关键。如果火候不到,炒的轻了,榨出来的油含水分多;如果炒过了,降低出油率不说,还会浪费燃料。油里含水分多了,炒菜时会起沫,味道不行。榨油时,全靠人工用力夯打挤压,该用多少力气就用多少力气,绝不吝啬,直到将原料里面的油榨尽。

金杯银杯不如乡民的口碑。口碑好了,自然赢得乡民们的信任。凭借榨油出油率高,榨出的油味香醇厚,口感好,并且童叟无欺,从不短斤少两的口碑,不仅黄庄附近的百姓来榨油,东到张庄,南至新泰,北到徐家庄,周围几十里的乡民们都陆续来南油坊榨油。秋季收获的时节,前来榨油的人络绎不绝,特别三、八逢集的日子,这一天油坊里热闹异常,人们会趁着赶集的机会,顺便将花生米、黄豆送到油坊里。不大的院落里花生米、黄豆堆积如山。小南屋里、东厢房里,堆积的满满的,都高过梁头了,招惹的孩子们从外墙的窗子里,盗取花生米。当年盗取花生米的蓬头稚子,如今也已古稀之人,但是谈起来却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房照贞记忆力超群,是老板,也是帐房先生。在人们的口传中是一个传奇人物,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众口一词地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帐房先生,都相去远矣。

逢集的时候,油坊里特别忙碌。这一天,前来送花生米、大豆的人特多,院子小,盛不下,挑子都排到大门外的胡同里。人们都急着交下货,然后还要赶集买东西。临走出门的时候,老婆可是再三嘱咐,一定要买米、买面、买柴禾筢子。家里的米面袋子这就空了,不然将无米下锅;搂柴禾的筢子也断了三根齿,有齿的也磨得不长了,要趁秋天积攒点柴禾,还是新筢子上柴禾。还有的猪圈空了,要从集上买壳郎猪,趁着秋天的粮食,喂到年下,或许年底可以出栏,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呢。他们心急,在院子里嚯嚯泱泱,吵吵嚷嚷。

待来的差不多了,吃过早饭,喝足了茶的他,慢吞吞的走出西厢房,院子里的人们立时安静下来。只见一杆大秤起起落落,不一会儿就把所有的货物称完了。只听他口齿清楚的报着数:XXX多少斤多少两,去皮几斤几两,果米、大豆净重多少斤多少两。别以为还有人在旁记录,其实是喊给客户听的。

待所有客户的货物都称完了,回到西厢房,来到一张黑漆漆的桌子前,一户一户的开单子。客户本以为,要询问一下货物的重量,再开单子。可是正在犹豫呢,他已把开好的单子递到了顾客手里。这让顾客大为吃惊,以为神人。虽然如此,却从无差错。自此以后,帐房先生换了无数,再也没有谁能够如此潇洒自如。

房照贞不仅经商有道,还深怀爱国情怀。1938年,黄庄抗日武装起义前后,南油坊凭借着人来人往的便利掩人耳目,成为黄庄武装起义领导人经常来此议事的地方,并且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他还鼓励油坊里的员工积极参加抗日武装,3月12日这天,有3名员工参加了抗日武装起义。

到20世纪40年代初,生意更加兴隆。街道旁,枣红马子拉着高大的石碾子,昼夜不停地滚动着,伊伊呀呀的响个不停。大灶夜以继日的炉火通红,一锅又一锅炒好的糁相继出锅,浓浓的香味弥漫了整条大街。打油人得号子声不停地从油坊四合院里传到大街上,声音低沉,但是却充满喜悦。

秋季乡民们送来榨油的花生米、大豆那么多,整个冬天榨不完,要一直忙活到第二年的春天。有些人家榨油,当时不用,不急于往回拿,要储存在油坊里;有些人家榨油却急用,在把花生送来的时候,就想将油拿到手;再就是有的酒店、卖油榨小吃的,总要不时的购买花生油、豆油。油坊里存油少,一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后来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就从市场上购进大量的花生米、黄豆,待榨油淡季的时候,榨后储存起来;同时购置十几口博山头号大瓷缸,摆放在西屋和北屋的里间,将闲时的榨油,存放起来,以备急用。这样既可以现榨即取,也可以零存整取,都有现货,还可以到集市上卖一部分。

有的人家遇上公事,需要花生油,集市上买不到,就到油坊里购买,或者暂时借用,到秋后收了花生榨油以后再还,也是可以的。灵活的经营策略,深受人们的欢迎和认可。

后来由于局势不稳定,南油坊也是起起落落。1942年,日军占领黄庄,将北街围墙内民宅强行拆除,建立据点,修筑2个碉堡,驻扎了1个支队,他们不时的到油坊进行骚扰,从此,南油坊再无宁日。1943年,吴化文部队进驻黄庄,对油坊进行洗劫。拉碾子的枣红马子被抢走;满屋的花生米、大豆被拉走;十余缸花生油、豆油被洗劫一空。曾经的热火朝天,房照贞十余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

1946年大动参,房照贞报名参军,走上了保家卫国之路。

解放以后,南油坊再度兴起,公私合营归县社管理。由于大豆的种植大量减少,油坊主要经营榨花生油。1958年以后,划归地方,由村里经营。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逐渐走了下坡路。改革开放以后,个人承包经营,在市场竞争下,管理不善,遂倒闭。

时光如梭,光阴不再。当年曾经红火一时的南油坊,终是在时间的长河里被湮没。黄庄大街,也不是当年的大街了,当年的商号、当年的高门台都已踪迹全无,黄庄大集也几经变迁,沿街而起的是鳞次栉比的红砖瓦房,平坦的水泥路面。原来的四合院,已被红砖瓦房取代,当年的南油坊踪迹全无,却永远在人们的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