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160多幅书法作品,贯穿了中国的书法史

 书画博学 2024-07-05 发布于广东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中国书法史上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形态和书写方式的变革,也体现了书法艺术性的不断提升。

从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来看,这一时期的汉字不仅具有象形性,还具有明显的图形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由繁到简,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这是字体和字形的一次重要嬗变。这一变化使得汉字的象形性逐渐消弱,而更加注重书写效率和文字的规范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不同朝代不同年代的书法巨作吧(非全部)!!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最早是在清光绪年间被人们发现的,是殷商时期人们刻写于动物或龟甲之上的文字,起初人们拿来用于占卜和祭祀使用的。在被发现其价值之前,它并没有文化价值,它被人们称为龙骨,是传统中药当中的一味药,可以治疗虚弱和破伤。
殷商·甲骨文二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叫王懿的人发现的,也可能他身体不适想买点回家补补,在下锅之前看到了上面有些许刻痕,像极了某种字符,后研究发现就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因为是写在龟骨之上的,便取名叫甲骨文。
殷商·蝌蚪文
西周·大盂鼎
到周朝之时,人们也已经熟练的制作各种器具了,便渐渐的将文字从龟骨之上改刻于器具之上了,当时正是青铜器盛行之时。外网一直有人在说是他们铁器制炼技术传入,我们才得以农业大发展的,我笑死,在那之前的青铜器你是没听说过吗?

西周·毛公鼎铭文
西周·散氏盘
春秋·子仲姜盘铭

秦《泰山刻石》李斯

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省博物馆
从这里开始,书法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开始奠定法度。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也是从这里开始,文字不仅仅是文字,它也可以是艺术。
西汉·西狭颂(1)
在这之后,文字叫汉字。另一种字体随后而生,让书法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西汉·西狭颂(2)
东汉·张迁碑
东汉·鲜于璜碑
东汉·曹全碑
汉·《袁安碑》
汉·祀三公山碑
汉·孔宙碑
汉-张芝·秋凉帖
在汉隶定型的期间,随后行书、草书也应运而生了。所以楷书并非是先于行草,故而学书先学楷也可以先放放了。
西晋-索靖·月仪章
三国-钟繇·宣示表
楷书出生了,他的创造者应该是,他由隶书创而出新的字体—楷。(这里是我的个人观点)
三国-顿首州民帖
三国·皇象 文武帖
三国·皇象 急就章
三国 吴 谷朗碑(国图藏)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东晋·爨宝子
东晋·卫夫人
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在东晋时期是书法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两父子被后人称为书法二圣,因姓王,没错,二王说的就是他俩。书作书风影响至今。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冯承素摹
东晋-王羲之章草《豹奴帖》
东晋·谢安 中郎帖
东晋-王献之 楷书《洛神赋》
晋-王珣 《伯远帖》
南朝·陶弘景 瘗鹤铭(水前本)
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隋 出师颂
隋 董美人墓志
隋唐期间,书法承上启下,融汇了魏晋之书风,到唐中期五体书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五大部门之间都盛产了许多著书法大家供后人学习。其中这个后来居上的楷书部门出产最多,以至于楷书四大家成了后来者入门之法本。
隋 智永 千字文
唐 欧阳询 《季鹰帖》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唐 虞世南 汝南公主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唐 怀素《自叙帖》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唐 柳公权 《草书蒙诏帖》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 李阳冰 《小篆城隍庙碑》
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唐 李世民 《温泉铭》(局部)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碑额)
唐 薛稷 信行禅师碑
唐 颜真卿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局部)
唐 陆柬之 《文赋》(局部)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唐 贺知章 《草书孝经》(局部)
唐 张旭 古诗四帖(局部)
唐 钟绍京 灵飞经
唐 李邕 云麾将军碑
唐 李隆基 鹡鸰颂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
五代十国,一个很乱的朝代。书法迎来第一次下滑,产出书家也不多,到宋初年间,书法是上承唐代遗风。
五代 徐铉 《今有私诚帖》
杨凝式《韭花帖》局部
北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开创了崇尚写意的书风,领军人物代表蔡襄、苏东坡、米芾、黄庭坚四位书法大家,史称“宋四家”,他们冲破唐朝尚法的束缚,追求书法个人意趣的书风,他们的书法各具体势,自成风格。尚意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除四大家之外,宋徽宗赵佶则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北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北宋 《苏轼太虚诗帖》
北宋 黄庭坚 《松风阁》
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
北宋 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卷跋》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北宋 米芾 《粮院帖》
北宋 蔡襄 《虹县帖》
北宋 蔡襄 《离都帖》
宋 吴琚 《急足帖》
宋 陆游 跋 《北齐校书图》
宋 陆游 跋 《北齐校书图》
南宋 赵佶 《欲借风霜二诗帖》
南宋 赵佶 《闰中秋月》
南宋 赵佶 《秾芳诗》
南宋 赵佶 《草书千字文》(局部)
宋 李建中 《土母帖》
北宋 范仲淹
北宋 王安石 楞严经旨要卷
北宋 秦观 《摩诘辋川图跋》
薛绍彭 晴和帖
北宋 蔡京 《节夫帖》
北宋 林逋 《松扇五诗卷》(局部)
南宋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南宋 文天祥《上宏斋帖》

南宋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
南宋 陆游 《怀成都诗卷》
南宋 范成大 《雪晴帖》
南宋 辛弃疾 去国帖
南宋 张即之 敛襟谈老氏诗
辽金 沈辽
元 赵孟頫 《秋深帖》(局部)
元初经济发展不大(要我说整个元朝经济都不行)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上追晋唐,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注重结字体态。而提出复古的便是我的田神赵,成为了当时的艺坛领袖。
赵孟頫 《行书二赞二诗卷》(局部)
元 邓文原 跋王羲之雨后帖
元 倪瓒 淡室诗
元 杨维桢 《城南唱和诗卷》
元 鲜于枢 《杜诗魏将军歌》
元 康里夔夔 《述张旭笔法卷》(局部)
明 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局部)
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摆脱了台阁体的流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甚广。书法里的台阁体就类似于科举当中的“八股文”,是当时的官场书体。
明 宋濂 王洗 《烟江叠嶂图跋》
明 唐寅 《落花诗》
明 唐寅 《自诗词》
明 朱元璋 《大军帖》
明 张瑞图 《草书千字文》(局部)
明 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内七篇》
明 黄道周 《孝敬定本》(局部)
明 王铎 《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明 董其昌 《草书手札》
明 释担当 草书扇面
明 吴承恩 《扇面七言律诗》
明 米万钟 《草书扇面》
明 倪元璐 《行书尺牍》
明 陈洪绶 《行草尺牍》
明 于谦题公中塔图文徽明
明 王守仁 《铜陵观铁船歌》
明 解缙 《自书诗》
清 傅山 《草书七言诗轴》
清 查士标 《行书送友人诗扇》
清代书体大致分成了两派:学帖的和学碑的。帖学承接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以钟王颜赵董为主。清代书法的复古可以说是一个猛回头,由于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热衷于金石考据,碑学便是借鉴钟鼎、秦篆、汉隶和六朝石刻的书风。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吴昌硕、康有为等。
清 邓石如 《隶书论书立轴》
清 何绍基行书陶渊明诗三首屏
清 康熙 《草书八言联》
清 雍正 《行书夏日泛舟轴》
清 乾隆 《御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
清 慈禧 太后
清 八大山人 《行书题画诗》
清 蒲松龄 《聊斋诗存》(局部)
清 金农 《漆书汲古处和四言联》
清 郑板桥 《行书论书立轴》
清 伊秉绶
林则徐
清 刘墉 《论书轴》
清 赵之谦 《汉歌隋文隶书联》
清 张裕钊 《六言联》
清 康有为 《行书对联》
清 翁同龢《行书垂竿翥鹤五言联》
清 吴昌硕
清 沈增植
清 弘一法师
民国 孙中山
民国 袁世凯
毛泽东
周恩来
于右任
蒋介石
鲁迅
齐白石
郭沫若
陆维钊
沈尹默
徐悲鸿
林散之
沙孟海
王蘧常
徐生翁
何香凝
李瑞清
丰子恺
白蕉
舒同
启功
沈鹏
孙伯翔

随着战国时代汉族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汉字的书写方式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隶的出现,使得汉字的书写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书法的艺术性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在中国书法演变的过程中,书法的艺术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最初的实用书写,到后来的艺术创作,书法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唐、宋、元、明等时期,书法艺术更是达到了高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书法演变至今绝不是因某个人,文字也断然不是由某个人而所创造。所以书法的出现和进化过程是应运而生,再不要说什么要舍弃传统,要开放于大众。依旧是那句话,书法当大众化,但不是抛弃法度,而是普及大众学习书法文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数字化技术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保存、传播和欣赏书法作品;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和创作书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