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中国书法史上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形态和书写方式的变革,也体现了书法艺术性的不断提升。
从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来看,这一时期的汉字不仅具有象形性,还具有明显的图形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由繁到简,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这是字体和字形的一次重要嬗变。这一变化使得汉字的象形性逐渐消弱,而更加注重书写效率和文字的规范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不同朝代不同年代的书法巨作吧(非全部)!! 甲骨文最早是在清光绪年间被人们发现的,是殷商时期人们刻写于动物或龟甲之上的文字,起初人们拿来用于占卜和祭祀使用的。在被发现其价值之前,它并没有文化价值,它被人们称为龙骨,是传统中药当中的一味药,可以治疗虚弱和破伤。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叫王懿的人发现的,也可能他身体不适想买点回家补补,在下锅之前看到了上面有些许刻痕,像极了某种字符,后研究发现就是我国古代的文字。因为是写在龟骨之上的,便取名叫甲骨文。 到周朝之时,人们也已经熟练的制作各种器具了,便渐渐的将文字从龟骨之上改刻于器具之上了,当时正是青铜器盛行之时。外网一直有人在说是他们铁器制炼技术传入,我们才得以农业大发展的,我笑死,在那之前的青铜器你是没听说过吗?
西周·毛公鼎铭文从这里开始,书法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开始奠定法度。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也是从这里开始,文字不仅仅是文字,它也可以是艺术。 在这之后,文字叫汉字。另一种字体随后而生,让书法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汉隶定型的期间,随后行书、草书也应运而生了。所以楷书并非是先于行草,故而学书先学楷也可以先放放了。 楷书出生了,他的创造者应该是钟繇,他由隶书创作而出新的字体—楷书。(这里是我的个人观点)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在东晋时期是书法史上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两父子被后人称为书法二圣,因姓王,没错,二王说的就是他俩。书作书风影响至今。 隋唐期间,书法承上启下,融汇了魏晋之书风,到唐中期五体书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五大部门之间都盛产了许多著书法大家供后人学习。其中这个后来居上的楷书部门出产最多,以至于楷书四大家成了后来者入门之法本。 五代十国,一个很乱的朝代。书法迎来第一次下滑,产出书家也不多,到宋初年间,书法是上承唐代遗风。 书法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开创了崇尚写意的书风,领军人物代表蔡襄、苏东坡、米芾、黄庭坚四位书法大家,史称“宋四家”,他们冲破唐朝尚法的束缚,追求书法个人意趣的书风,他们的书法各具体势,自成风格。尚意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除四大家之外,宋徽宗赵佶则独树一帜,亦堪称道。元初经济发展不大(要我说整个元朝经济都不行)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上追晋唐,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注重结字体态。而提出复古的便是我的田神赵,成为了当时的艺坛领袖。 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摆脱了台阁体的流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甚广。书法里的台阁体就类似于科举当中的“八股文”,是当时的官场书体。 清代书体大致分成了两派:学帖的和学碑的。帖学承接晋唐以来的书法传统,以钟王颜赵董为主。清代书法的复古可以说是一个猛回头,由于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热衷于金石考据,碑学便是借鉴钟鼎、秦篆、汉隶和六朝石刻的书风。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吴昌硕、康有为等。随着战国时代汉族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汉字的书写方式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隶的出现,使得汉字的书写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演变奠定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书法的艺术性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在中国书法演变的过程中,书法的艺术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最初的实用书写,到后来的艺术创作,书法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唐、宋、元、明等时期,书法艺术更是达到了高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书法演变至今绝不是因某个人,文字也断然不是由某个人而所创造。所以书法的出现和进化过程是应运而生,再不要说什么要舍弃传统,要开放于大众。依旧是那句话,书法当大众化,但不是抛弃法度,而是普及大众学习书法文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和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数字化技术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保存、传播和欣赏书法作品;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和创作书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