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民凯恩·用一生去治愈

 盲观 2024-07-06 发布于安徽

公民凯恩·用一生去治愈

2024-07-06

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电影之一的《公民凯恩》所有的线索全都是围绕着凯恩临终前那一句“玫瑰花蕾”到底意味着什么而展开的。报业大亨凯恩的一生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甚至连那些最亲近的人对他也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一个幸运的无赖,一个被惯坏了的、没有原则、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很少见的能发表自相矛盾意见的人,他因为有权,所以无所顾忌,他一直陶醉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意识中,除了自己,他什么也不相信。

这位呼风唤雨的权贵,他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永远如同一团迷雾,他一直都处在荣耀的光环之中,所有的人格特点只以为一句:“这个世界上能够决定我怎么做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而暴露无遗。

电影在结尾的时候,借用年轻记者汤普森说出了“玫瑰花蕾”的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凯恩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又失去了这一切。“玫瑰花蕾”也许是他没能得到的东西,也许是他失去的东西。

镜头中慢慢出现了那只凯恩小时侯玩耍用的雪橇,在推近中“玫瑰花蕾”四个字慢慢浮现。

电影似乎在暗示,太早脱离天真而美好生活,让凯恩就像一只被催熟的苹果,始终怀念的,依旧是那些无拘无束的青涩时光,可是过去却已经无法重现。而一旦进入成人的世界,他就必须妥协,消隐童真的一面,却因为时时追悔,于是,便用那不被理解的恶童般的性格施加于他所能控制的一切。

失去父母的陪伴对一个小孩的成长是极大的缺失。由于得不到母爱、得不到保护而产生的恐惧形成了巨大的心里壁垒。事实上凯恩一生都很自我,有很强烈的自我保护潜意识,哪怕是面对身边的朋友和爱人。他的朋友评论家李兰说:“他不愿意付出...他只爱自己...还有他的母亲...查理凯恩的故事就是:他怎样失去爱...” 凯恩最终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和爱人,因为他无法走出“我没有母爱,所有人都要补偿我”的心理不平衡状态。这种“我是受害者”的心理在生活中的确很多,因此也有很多“凯恩”式的活生生例子。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的一生是否已经被童年经历所框定?之后漫长的人生都无法改变?事实至少表面看起来确是如此。人改变自我的能力随着年龄在增长,而意愿在下降。潜意识的“意愿”会编织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不要改变,因为改变总是会经历痛苦。久而久之“命运”就此 固化在人的余生。

直到人生的尽头,公民凯恩在心智上依然停滞在那个大雪纷飞离开父母的时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