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贯穿人类文明史的古老麦收农具——梿枷

 遇事明言 2024-07-06 发布于福建

文:枯木

        芒种以后,小麦成熟,又到了一年收获季节。对于如今的农民来说,由于机械化的联合收割机,麦收根本不是回事儿。可是,就在不久之前,当机械化尚未普及的时候,不少地方的老百姓,还是依据古老的打麦脱粒农具——梿枷

梿枷起源非常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描述,可见使用历史应该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现在最早的记载为春秋左丘明所著的《国语·齐语》:“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枷、芟,及寒,击菒除田,以待时耕。”其中,耒(lěi)为古代的犁,耜(sì)为古代的锨,枷就是梿枷,芟(shān)为镰刀,菒(gǎo)指枯草。从中可知,自有了农耕文明开始,古人就已经善于使用各种器具进行耕作收获。

(椸枷) 

枷既是名词又是动词,除了指农具梿枷外,在生产过程中有击打动作,因而后来被用作动词。如《后汉书·马融传》里的“捎罔两,拂游光,枷天狗,绁坟羊”一句中,“枷”字即为“击打”。枷还有一个词义就是“衣架”,《礼记·曲礼上》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椸(yí)”指放衣服的竹竿或木架,“椸枷”,指由横杆和立架做的衣服架子。意思为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个衣架。

梿枷的产生,使得人们受到启发,逐渐运用到刑具上。因为梿枷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回旋,又不能脱离主杆,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刑具,这就是“木枷”

木枷最早见于晋代,《晋书·载记·石勒载记》有:“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这里的“枷”就是木枷,两个俘虏被用木枷连在一起,不能逃脱。

到了南北朝时期,枷锁成为普遍刑具,如《齐律》规定:“罪行年者锁,无锁以枷,”《周大律》规定:“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到了以后朝代,一直延续,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还在用木枷,这是另话。

梿枷在南北朝时期(或者更早)还叫“柫”,亦作“拂”。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涉务》:“耕种之,茠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唐代颜师古在《汉书注》中有“拂音佛,以击治禾,今谓之梿枷”。可见,在隋唐时期就有了“梿枷”一词,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梿枷从农耕文明开始,一直到了现代,一直都是我国农业社会主要的农具之一,几千年来形状和功效基本没有变化。由于是由木质组成,并且一直在使用,很少能够保存久远,因而很少有古代梿枷农具的遗迹和遗存,不过,从现在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形状。

梿枷由手杆和敲枷构成。手杆是用一根木棒(棍),顶端略有弯度;敲枷是由一组木棍或者组成,用藤条或绳子绑缚紧;手杆和敲枷由一根连轴连在一起,连轴最早应为木棍,后来用青铜器或铁器,便于旋转。使用时,手持手杆,挥动敲枷,打击麦穗或者谷物,从而使得麦粒或谷物脱粒。

梿枷看起来简单,制作和使用却需要技巧,没有使用过的人很难体会。首先是梿枷的制作需要技巧,先是连轴,需要转动灵活,木棍比较困难,后来人们用铁杆连接,用润滑油,这点问题不大。

再就是敲枷,也称敲杆,既不能长,也不能短;既不能轻也不能重;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因为太长不利于旋转,太短难以达到效果;太轻不能使得谷物脱粒,太重过于浪费体力;太宽比较笨拙,太窄受力面窄,容易把果实砸碎;这个很难确切描述,要根据人的高低使用不同轻重大小的梿枷。另外就是主杆,需要有一定的弯度,避免敲杆下来时挫伤手臂,因而制作梿枷,需要根据使用人不同而制作。

其次,使用的技巧。梿枷的使用技巧,在于挥杆,一般是将敲杆轮起来,快水平时,略微停顿,然后用力挥下。这样,既省力气,又可以使得敲杆砸的恰到好处,从而可以妥善分配体力,使得劳动能够持续。很久以前,笔者和一位搞体育的同学,一起用梿枷打麦子,那位同学没有劳动经验,身体健壮,拿起梿枷,使劲挥打,然而使用了几下就累得不行,而其他人则不紧不慢的挥打,看起来非常轻松。

梿枷打麦收谷,比较辛苦,于是人们在劳作的时候,往往成群结队,边劳作边喊号子或者唱歌,舒缓节奏,增加劳动兴趣,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点古人就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四十四》“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就是描绘了人们载歌载舞,不知疲倦的抢收稻谷情形。

对于老百姓来说,收获季节辛苦点算不得了什么。看到丰收的景象,老百姓从心里都感到了希望。宋代诗人宋祁《湖上见担稻者》“压塍霜稻报丰年,镰响枷鸣野日天。辅郡不知为水耨,楚农新教命家田。”就描绘了一幅丰收景象,人们在稻田里挥镰收割,在场地上用梿枷脱谷,响彻震天,不知疲倦地抢收劳作果实,内心感到无比甜蜜。

梿枷几千年来的使用,是中国古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见证。几千年来,老百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耕作,只有经历过的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正如《尚书·周书·无逸》:“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这段话的意思是,周公感叹地说,君子在位,切不可安逸享乐。先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然后处在逸乐的境地,就会知道老百姓的痛苦。看那些老百姓,他们的父母勤劳地耕种收获,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以至于好逸恶劳,不知道敬畏。时间久了,就轻视侮慢他们的父母说:“老人们没有知识。”

周公的这段话,即便是现在一样有教育意义。如今虽然农业现代化,可是老百姓还是很辛苦,劳作虽然没有以前那样艰辛,可是收入相对菲薄,不少人的生活还是比较贫乏。可是不少青年,由于没有经历过艰辛,因而不知道困苦,再加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骄淫奢侈,好逸恶劳,贪慕虚荣,炫富夸耀成风,使得很多人产生一夜暴富的心态,没有脚踏实地的干劲,以至于很难接受挫折,这样的风气对社会并不是推进而是倒退。

而梿枷,虽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不代表着我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消失殆尽。而是抚古惜今,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时不忘还有很多人在默默辛苦的奉献,正如《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因而当把传统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从而造福社会。

2020/6/9榆木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