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出身于鲁国没落贵族家庭。他对春秋以来世风日下、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气氛被破坏无遗的现状痛心疾首,立志重塑国人的精神。他的理论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温、良、恭、俭、让”。“礼”就是道德规范,是实现“仁”的外部手段。 孔子的从政生涯颇为坎坷,处处碰壁,于是他放弃做官,周游列国十余年,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他首创了“有教无类”,把文化知识向劳动人民传播,因材施教,据说他有弟子3000,学有所成的72人,堪称一位划时代的教育大家。他晚年回到鲁国,在弟子的协助下著书立说,整理古籍,他的言论集《论语》集中了他思想的精华,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也受到了世界的推崇。 孔子死后儒家发生分裂,到战国中期,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成为了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孟子宣扬“仁义”,强烈反对当时的暴政和兼并战争。他也主张统一,但他认为只有国君行“仁政”,才是统一天下的“王道”。孟子的经历与孔子很像,都是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但他所遭受到的挫折比孔子还大,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哪个国家的重用,最后也只能归老乡里,著书立说,这就是《孟子》七篇。 儒家思想当时没有得到各国的重视,但自汉武帝之后,便一直是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其思想统治了中国人两千多年。不过,后世的儒学变成了统治者愚民的思想工具,跟孔孟的原始精神已经相去甚远了。儒家还有一位代表人物,这就是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年)。荀子生活于战国晚期,他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内涵,又根据当时的现状进行创新。他既强调礼制,又强调法制;既主张“法先王”,又反对食古不化。荀子的思想闪现着唯物主义的光辉,他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著名论断,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历史规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惜,后世的儒家只知道盲目尊崇孔孟,对这样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竟视而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