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80后临终关怀志愿者,在一场场终幕中,阅尽人生百态

 千面凡君 2024-07-06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232位真人故事

我是沐澄居士,一位80后马术裁判,兼职殡葬师,同时也是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

临终关怀,是一个很严肃也很重要的问题。病痛会剥夺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尊严。人们往往想不到,自己会因病失去哪些生理功能。

病人的身体就如同枯竭的油灯,这个时候内心往往是特别脆弱,特别需要被关注、被关爱的。而濒死者则更甚。

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伴随他的或许是无休止的病痛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会有无奈、不舍、恐惧、焦躁乃至暴怒、对周围人抱有敌意等负面情绪。所以他们更加需要那种无条件的爱,越多越好。

我们中国人讲五福临门,而善终也是其中一福,让临终患者有尊严地、安详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或许就是临终关怀志愿者存在的意义。

(我和小马驹一起过圣诞)

01

80年代初,我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美丽的小镇上,是家中独子。

父母都是公务员。他们很民主,对我自小采取开放式教育,让我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在学习方面,父母也没有给我过多的压力,作为回应,我很自律,虽然英语成绩一般,但我数理化成绩很好,因而一直都能保持在班中前列,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

成绩稳定,生活自由,所以我得以早早接触并饲养起猫狗兔等一些小动物。

常年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培养了我的爱心和责任感,也让我养成了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价值观。

(童年时代的我)

2003年,我毕业后进入江苏电视台工作,在新闻栏目中担任摄影师,还和主持人孟非成了同事。通过工作,我接触到体育运动——马术。

本着对动物的喜爱,我在对马术运动作了深入学习和准备后,2007年便毅然转行成为一名马术裁判。

经过训练毕业的赛马,普遍都神骏非凡、情绪稳定、状态良好,只是看着就让人非常放心。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生命的脆弱,毕竟作为人尚且不免死亡,作为动物又何尝不是。

有次上午去看某匹马的时候,它状态还非常好,可到了下午,这匹马却因伤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来,这一类事情仍在继续发生而且这些年,自己饲养的一些宠物也陆续逝去。

我一直把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当作自己的亲友。它们的猝然而逝,让我措手不及,惶惶不安,涌上心头的失落感,让我一度用酒精麻醉自己。

(我在给爱马洗澡)

经友人宽慰和引荐,2013年,我皈依佛门拜了师父,成为一名在家居士,在寺院内给那些动物朋友立了牌位。

出于死亡事件的经历,我开始重新考虑生命的意义,并加入志愿者队伍,为社会公益出一份力量。

2018年的一个周末,我惯例到社区养老院去看望老人家。那天院方特地为一位身患重病、时日无多的老叔叔,请来上海的临终关怀志愿者进行陪护。出于好奇,我也随同在一旁观察学习。

那位志愿者当时就坐在老叔叔的床边上,一直轻轻地紧握住他的手,温柔地注视着叔叔的眼眸,轻声细语陪他说着话,时而为他抚抚背,时而为他揉揉腿,哄着他开心。

如亲生的孩子细心照顾着自己的老父亲。看着老人神色安然的样子,那一刻,我内心隐隐有种触动。

于是,我开始接触殡葬业,经过大量实践学习,成为一名殡葬师;同时也在不断参加临终关怀体系的培训学习。

2022年秋末,我正式成为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到2023年10月,我在南京组建起自己的小团队。

(我在葬礼现场)

02

临终关怀,又叫临终关爱、临终服务。顾名思义,是给临终人群提供的服务。

(临终人群:指医学上认定为存活时间不足6个月的人群。国内一般以余寿2~3个月为临终期)。

在初期,我们去做临终关爱服务的时候,工作开展得并不是很顺利。

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常常到医院ICU、急诊室或肿瘤科室直接和家属进行沟通。导致经常被引起质疑:你们这群人在我们那么悲伤的时候,突然冒出来,说要提供这样一种公益服务,真是闻所未闻,到底有何居心?

后来,我们转变策略,先和医院沟通好,让院方联系有需求的家属和我们对接。或引导他们上网查阅、咨询后,确定是有需要并愿意接受的,再联系我们。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服务。虽然仍会遭到部分人的排斥,但我们也收到了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生命总会走到终点,终幕却各有不同,我们在这个过程也见尽了人生百态。

有些时候,临终者和家属都很需要我们的帮助,可是我们却束手无策。

有位退休女教师,晚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某天突然失去吞咽能力,医生告知,唯有插胃管才能维持生命。

考虑到母亲尚且健朗的身体,家中儿女果断选择接受治疗。由此,她开始了,毫无治疗效果,并饱受折磨的治疗过程。

作为失智老人,那位母亲无法与任何人进行有效交流。我们了解到后,也无能为力。

由于频繁插管输液,造成感染发炎反复发烧,后边只能转为颈部输液,于是又是一轮接一轮地打针输液,痛得她日夜缩在床上呻吟。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一年,在去世前两个月,她腿部已经溃烂,右脚趾黑如火柴,颈部输液管的地方都淤堵了。直至她去世,这场苦难才画上句号。

虽然家属承担了母亲活着的代价,但其肉体所承受的痛苦,是无人替代的!

过度治疗,真的有必要吗?

有些时候,虽然临终人和家属都很满意,但我们始终抱有遗憾。

林州有位19岁的女大学生,乳腺癌末期,经治疗,病情无任何改善。经商量,家里一致同意她出院,在家度过最后的时光。

女孩自小很喜欢各种童话故事,家里便请我们为她布置了一个充满童话氛围的世界,让她能在温馨快乐的场景中离去。

去世前她情绪稳定,会乐观地和我们分享以前经历的种种趣事,偶尔还会和父母打趣逗笑一下,这样直到某天睡下后,便再也没有醒来。
这次的过程很顺利,但对花季少女的离去,我们还是深感惋惜。

有些时候,我们很想做些什么,却只能做个观众。

这种情况其实也遇到过好几回了:老人家前脚刚咽气,家属后脚就为遗产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次,也是一位老母亲咽气后,老人的女儿们都在给她办葬礼了,她唯一的儿子才来到葬礼现场。在灵堂上,他抹了把眼泪,也没干其他,就为老人遗产的事,当场和自家姐妹在灵堂争执了起来。

后来我们才得知,这位儿子,成年后从没赡养过母亲,都是自家姐妹照顾老人,他唯一会联系母亲的时候,是要钱啃老。

生儿育女是为何?老人家生前若是得知会如此,怕是在另一个世界都难以安息。

(我与马儿的感情非常好)

03

曾有人问我:“你看到遗体的时候,会不会紧张,会不会害怕?”我的回答是:“一点也不。”

对我来说,自小与动物亲近,一直把动物视为亲友。作为人类一员的我,也一直很重视自己的亲人挚友。想到都是亲友,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人们去参加葬礼送别的,也都是认识的人,既然心里还有着对方,那就勇敢地去送他们最后一程吧。

也有人问我:“你准备做这种事情做到什么时候,跟这种行业沾边是不是都会孤身一辈子?”我的回答是:“做一辈子,而且我们并不孤单。”

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也是一个值得被推广的服务,而且这一定是有共同理念,共同目标的人,才会自愿来参加的队伍。

我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都是彼此挚爱的同伴,我们并不孤单。

现在很多年轻人,只要是自己认可的事,愿意去做的事,他们就无惧别人的想法,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管做好自己。

正是有了这些年轻人的加入,才让我们的团队更加焕发生机与活力。今年5月,我团队有位小伙结婚了,对象是医务工作者,对他很支持。我们都为他高兴。

还有人问我:“不提你的团体,你的家人、同事、身边的熟人会不会因此疏远或避忌你?”我的回答是:“并没有。”

我的父母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选择,家里氛围一直很好。而我圈子里,也大多是经历过风风雨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

他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很大,有时心情难受无处释放,在看到我的分享后,对关于生命、生死会有一种更深刻的感悟,会慢慢释怀。

有时间还约我出来,大伙一起吃吃饭,喝喝茶,聊聊天,彼此亲密度还更高了。

(在马术比赛场上的我)

临终关怀属于殡葬板块的前端部分,而殡葬则是属于临终关怀的后端板块。

接触殡葬这些年,我亲见代祭祀的悄然兴起,也见识过黑殡葬的暴利。

代祭祀,是指因为某些原因,自己不方便亲自到现场祭祀,而有偿委托他人代为拜祭的服务。

还有一种云祭祀,是由代祭祀延伸出来,指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转移”到网络上的新型祭祀方式。

在近些年,特别疫情几年,代祭祀、云祭祀兴起方便了很多人,但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存在非法吸金、虚抬物价、以次充好、虚拟诈骗等问题。

黑殡葬指的是殡葬市场中存在的非法甚至违法的行为。它们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坑害了群众利益。

在我所遇到过的,有位亡者家属,就是被混进医院的黑殡葬人员所坑骗。仅仅是一个成本千来元的骨灰盒,却花了近万元。等到整个丧事办完,总共花了10多万。

真心希望大家能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万一被骗,也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去年有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去世前,自己先到熟悉的理发店,请理发师剪了个显精神的头发,然后到照相馆提前拍了遗照。

又到一条龙的地方,为自己选好骨灰盒和寿衣,之后回家取出剩余的存款交给邻居,拜托他,如果自己到时候离开人世了,请帮忙把身后事办一办,该准备的东西都已准备好了。

邻居以为孤寡老人只是此时心情不好,过一阵子就会没事,也就常规劝他不要多想,老人笑了笑作别,当晚就在家中服农药自尽了。

遗书上留下这样一句话:此生儿不孝,愧对父母!

后来我们才了解到他已经是胰腺癌晚期了。一生要体面的他,不想让人看到自己“孱弱”的一面,宁可自我了断,也不接受别人的“怜悯”。

那份决绝,实在让人痛心!孤寡老人自备葬礼,会成为日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他的今天,又会是谁的明天?)

04

如何转化临终者的情绪,如何让家属放心,有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做好。

遇到精神间歇性错乱的,还要配合家属,让临终者尽可能先安稳下来,再安抚好家属情绪。

推广临终关怀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做下去。特别感谢这些经历,让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

最后分享《人民日报》一段话给大家:我们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和密度。珍惜眼前的幸福,别等失去了才懊悔;现在就去做你想做的事,不要总是等待;别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最重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全力过好每一天。若要如何,全凭自己。相信你,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