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领导力12讲

 提笔上马 2024-07-07 发布于陕西

​何金水

2024-04-22

导语

曾国藩“一生三变”:做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办理军务一变而为申韩,咸丰八年再出而以黄老处世。

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图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领导行为的本质就是要处理“人”与“我”的关系。

领导力的突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突破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打通“人我”、融汇“人我”的过程,就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一个“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人家不是”的人,其领导行为一定是自我的、尖刻的、排斥的、抗拒的、敌对的、盛气凌人的。这样的领导行为是无法得到别人心甘情愿的追随与合作的。曾国藩的“大悔大悟”“乃知自己全无本领”,正是对过去过分自我的超越。一个“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的人,其领导行为往往是超我的、谦和的、吸收的、包容的、合作的、平易近人的。这样一来才能得到更多、更优秀的人的帮助,最终成就一个全新的大我。

曾国藩“一生三变”,其实曾国藩是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同时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达到了真正圆通无碍的境界。

对于领导者来说,仅有做事的激情是不行的,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仅有对价值的执着是不行的,还要有与现实妥协的智慧。

曾国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也走了我们都走过的弯路,经历过我们都经历过的失败,也犯了我们都犯过的错误。

一般人在经历那样的失败后基本就完了,而他能够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并超越了自己。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强调的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有体有用”。

在中国人看来,领导者必须具备“圣”“王”的双重资格:有“圣”人修己之体,然后才能为“王”者治人之用。中国文化所强调的是,内在品格的养成是领导力成长的前提。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个字要诀

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

“重”,厚重、稳重。

“耐”,耐烦、耐心。

“浑”,浑含、浑厚。

“明”,明白、清醒。

“辣”,泼辣、果断。

“慎”,谨慎、自制。

“勤”,勤奋、勤恳。

“实”,扎实、朴实。

“暇”,空闲、从容。

“裕”,宽裕、坦荡。

“恕”,恕道、宽容。

“强”,倔强、刚强。

第一讲 重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

一个领导者如果轻浮、浮躁,就会失去对组织的掌控力。

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最理想的人格形象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君子”理想的威仪就是宽容有度,从容镇定,行事举止恰到好处。《礼记·玉藻》有一段论述:“君子之容舒迟”(君子平时的体态非常舒缓从容),而在重要的场合,则“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步态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目光要端正,口不妄开,声不乱出,头不乱动,气息收敛,站立时有品德高尚者之气象,面色庄重,坐姿端正)。

谋定后动,审定而行

好谈兵事者,其阅历必浅;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

对于用人者来说,“不轻进人”才能“不轻退人”。

对于领导者来讲,最忌讳的就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决策过于随意。这是伤害领导权威最好的办法。因为手下很快就把你的话不再当回事了:反正你明天要改的。你在下属心目中也就没有了分量,飘了起来。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端庄厚重是贵相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如果一个领导者说话太多、太滥、太随意,下属很快就不再拿他的话当回事了。

不同的文化中,领袖魅力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文化中,这种魅力可能来源于领导者的激情、雄辩或者个性。在中国文化中,这种魅力更多地来自领导者的修为、品格和德性。曾国藩所说的“重”,就是这样一种由内到外散发出来的厚重品性。从根本上来说,“重”是一个领导者德性成熟的最高体现,它表明了一个人修为的深度与厚度,这样的人才能担当大任。这就是“端庄厚重是贵相”的深层含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全球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念都传到了中国,像平等、活力、随性、自由、张扬,等等,对今天中国的领导力的内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今天的管理行为与曾国藩时期肯定是不一样的。

你平时可以很自由,很随性,很张扬,可以跟下属打成一片(对于今天的下属来说这些都是为他们所追捧的品质),但是在关键时刻,你依然需要体现出一言九鼎的分量,因为这是对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如何在张扬自我的个性和稳重历练的内涵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今天的领导者在领导力上所必须接受的挑战。

第二讲 耐

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耐”就是“耐烦”,就是耐得住烦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情绪管理。

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若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一个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轻易地发牢骚。尤其向下属、客户和合作方传递消极的情绪,更是领导者的大忌。曾国藩说:

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对于领导者来说,当你不断地怨天尤人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不可能平和,你的决策就不可能妥当,你的行为就不可能得体,你的发展也就不可能顺利。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遇到不顺、不公就情绪化,就感到委屈,就愤愤不平,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自乱阵脚,受到最大伤害的一定是你自己。

许多人无法成功,并不是因为缺乏才能,而是因为耐心不足,一遇到挫折就想逃避。

如果你能坚守住一个“耐”字,时间一长,自然会走上顺利的大道。

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对于这些一流领袖的成功来说,智商所起的作用占7%,而情商所占的比例达93%。

一个人的职位越高,就越没有办法单靠自己的能力打天下。要想实现大的目标,关键是让更多的、更优秀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所用,而这需要情商。

要想带好兵,就要把握住两条:第一贵在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

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在愤怒、情绪化的时候与在平和、冷静的时候,人会做出十分不同的选择。人不但用理性和直觉决策,还在用情绪决策。一旦情绪压倒了理性,是一定会出问题的。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失去大局的平衡,这是最忌讳的。

一个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决于一个人的胸怀与修养,即所谓的“德器”;而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有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即所谓的“后福”。做大事之人,尤其要有这样的胸怀与修养。

情绪化的反应一定是不成熟的表现。

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反映的是领导者的成熟程度,反映的是领导者修养水平与度量的大小,并最终会决定领导者事业的成败。因此,领导者的成熟,就是从有效地控制情绪开始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耐”的功夫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于领导者来说,“耐”这个字,是值得用一生去修炼的最基本的功夫。

第三讲 浑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浑"就是浑含、内敛、包容、大度。“水浑则不清”,“浑”就是难得糊涂,不是咄咄逼人,不是锋芒毕露。“浑”字所着眼的是领导者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和沟通之道。

别人有了缺点,你看得很明白,但你公开讥讽、到处宣扬,别人对你轻则疏远,多则忌恨。如果能有一种包容的胸怀,替别人掩藏几分,替别人保全面子,别人就会非常感激。这样的人,才有大的境界、大的格局,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下属老是跟不上你的期望、思路和步伐,做的事情老是无法让你满意,你就会很烦躁,就很容易会训斥、讽刺他们,不给他们留面子,从而在你和下属之间产生怨恨,造成隔阂,形成离心,导致管理失败,这时一定要学会一个“耐”字。以“耐”字控制好自己的心态,用一种善意的耐心帮助下属理解、执行,从而把事情做好。

敢讲固然重要,会讲才更加关键。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考虑好沟通对象可能的感受。

不要咄咄逼人、不近人情,而要把精明的见解以浑厚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才能保证你的沟通有更好的效果。

你布置了一个任务,手下老是完不成,拿不出结果来,你就会很焦躁,经常斥责下属,甚至羞辱下属,由此就会导致下属对你的怨恨以及离心离德,最终引发管理上的失败。这种情况下,“耐”字是很重要的一种品质。作为领导者,需要耐心地等待别人跟上来。下属毕竟是下属,他不如你,所以他才是你的下属,你要给予他更多的耐心。

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

别人有了优点,有了成就,有了收获,你要在公开的场合表扬他;别人有了过失,有了缺点,有了错误,你要在私下的场合提醒他。

人都是需要肯定的,哪怕最高层的人也是如此。人都是需要面子的,哪怕最卑微的人也是如此。你在公开的场合表扬他,给足了他面子;你在私下的场合提醒他,保全了他的面子。这样一来才能“人服其明,而感其宽”(别人才会佩服你的明白事理,更关键的是,他会非常感激你的宽厚、善意,才会真心实意地认可你);否则;你说的话再正确,一旦被认为是一种恶意的羞辱,还是会导致别人的怨恨,导致你管理的失败。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要有犀利的眼光,是为“明”;更要有宽厚的胸怀,是为“浑”。二者一定要并用,才不会伤人伤己。

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浑”则无往不宜

“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浑”这个字如果你悟透了、用好了,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妥当。曾国藩在这里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跟人争论一个问题,不要把道理都争到自己这里来。不要非让别人承认你百分之百是对的,他百分之百是错的。你非要把人家逼到墙角,人家一定会反弹。

二是“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判断一个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黑是白,不要过于绝对。

大抵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斯可耳。

一般说来,天底下没有完全没有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没有缝隙的交情。再优秀的人才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再亲密的交情也会有你我之分。这就是人性的本质,这就是世界的本质。领导者所能做的,就是在大的方面要把握住原则,在小的方面则要学会包容。

“浑”这个字,对于富有才华的聪明之人来说,尤其重要。君子以厚德载物。包容别人,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

第四讲 明

“明”就是明白、清楚。

“浑”并不是让你真糊涂,而是难得糊涂。真正的“浑”,是必须以“明”为基础的。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凡是想做成大事的,见识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再有能力的人,如果对大势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很难成事。在大势面前,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很卑微的。

不要跟趋势作对。

杰出人物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们自身过人的努力,更取决于他们超乎常人的见识。一个人的能力能否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取决于能否对大势有清晰的判断、能否对人情世故有清醒的认识。

“识”,就是把握时势和人心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

曾国藩说:“余于大利大害所在,均悉心考究。

把握大利大害的意识和能力,是曾国藩领导力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质。

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细周知,表里洞彻,则处之自有方术矣。

你行得不当,是因为你知得不明、知得不全,知得不深。如果你知得明、知得全、知得深,自然就会行得当了。

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

三达德”,即儒家经典《中庸》所说的“智、仁、勇”,所谓天下通行的品德,其中第一项即是“明”的意思。

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

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见有限,登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

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说也。

高明,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组织中的领军人物,就是要比常人看得长远,把握住组织的方向。

精明就是战术与执行层面的精准。精明需要分析、计算,精明就是不含混了事。

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

古往今来才华出众之人,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做事情是粗疏潦草,还是缜密入微。

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凡高明之人,应该克制自己的心志,以便逐渐趋于平实)。

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实矣(如果能事事精益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就会渐渐扎实了)。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当局则迷,旁观则醒

天下事:当局则迷,旁观则醒;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旁观者之所以是清醒的,是因为他们不受胜负得失的影响,可以从对弈双方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可以保持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可以跳出局限,更容易看清局势。而当局者因为胜负得失与自己息息相关,反而不容易跳出来。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

得失之心越重,人就越容易没了主意。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置身利害之外,是为出局;设身利害之中,是为入局。入局和出局、精明和高明,反复结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领导者仅仅从自身和局部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是无法看清问题的全部和本质的。这时就要主动地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毛泽东当年刚上井冈山的时候,也是“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不懂如何打仗。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二过”,他非常善于从胜利与失败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上升到规律的高度。尤其是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他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的文章,揭示出了中国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以此教育全党全军,从而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实践出真知,事须做方能明。“明”字一定是从实践中一步步历练出来的。

第五讲 辣

殊为眼明手辣

“辣”是果断、干脆,关键时刻敢拍板、敢出手、敢做决策、敢承担责任。

“辣”就是决断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在佛家看来,只要满怀慈悲,不起嗔恨,威即是德,大威即是大德。惩恶就是扬善,惩恶才能扬善。制恶伏恶,就是导善行善。有时为了达到良好的目的,必须采取果断的手段;有时为了全局的利益,必须牺牲局部的利益。这就需要领导者分清大道大义与小仁小爱的区别,关键时刻必须有硬的心肠、辣的手段。一味以宽厚为怀,只会造成对恶行的纵容。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孙子兵法》在谈到治军时有一句话: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厚爱士卒却不能使用,溺爱下属却不能听令,违法乱纪而不能惩治,这样的军队就像惯坏了的孩子一样,是不能用来同敌人作战的。

爱禾者必去稗,爱贤者必去邪,爱民必去害民之吏,治军必去蠹军之将,一定之理也。

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

法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刻薄寡恩”,没有人情味。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如果领导者被认为是没有人情味的,那么他的领导一定是失败的。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辣”往往要跟情感的因素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既达到目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降低“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辣”与“情”的结合,就是中国人所熟悉的恩威并用、刚柔兼济。

优秀的领导者,往往可以在严明果断的管理风格和富有人情的关怀之间,取得恰如其分的平衡。这种平衡的能力,本身就是高明领导力的一种体现。

第六讲 慎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慎”就是谨慎、小心、节制、谦卑、低调、不张扬,就是自控能力。

曾国藩说:“古人曰'钦’,曰'敬’,曰'谦’,曰'虔恭’,曰'谨’,曰'祇惧’,皆'慎’字之义也。”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古来多少英雄,功高名重,其后非败于骄,即败于贪。

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曾国藩不相信医生,不相信方术,不相信风水,但是他相信天命。

天命、人言、君父,三者都是你无法控制的力量。

要想保持敬畏之心,曾国藩认为,一定要提醒自己“三不”:“不与、不终、不胜”。

所谓的“不与”,就是不参与、不介入的意思。其实你与你的角色并不是一回事儿。能够调动资源、做成事情的,并不一定是因为你的能力,而是因为你的角色和权力。一旦失去了你的角色、你的位置、你的权力,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每个人一生都在扮演某个角色,时间长了不免会入戏太深,但所有的大戏最终都是要散场的,最大的英雄也要谢幕。

“不终”,就是不能善终的意思。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少年时不能太顺利,太顺则容易心高气傲,视事太易,形成浮躁的心态,经历一番逆境的洗礼反而更利于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中年是做事的黄金时期,如果中年太闲,一辈子一晃也就过去了,到老一事无成。老年则最怕逆境,老年一旦陷于逆境的打击,往往就再难有翻身的可能,而一生也只好以凄凉而终了。

“不胜”,就是不胜任的意思。

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

领导者的地位越高,越成功,就越会有人说你的意见正确无误,这会导致你缺乏自我批判的思维,难以看清真相。位高权重的人往往自以为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非常困难。卑躬屈膝的人会讨好掌权者,掌权者的愿望和要求会被满足。领导者因此就会习惯于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习惯于自己被视为非同寻常之人。

权力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头脑。权力会带来过度自信、过于冒险、对他人不敏感、形成固定看法,并倾向于把他人看作满足掌权者的手段。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

优秀的企业家必须要学会敬畏,包括对市场的敬畏,对客户的敬畏,对资本的敬畏,对员工的敬畏,对同事的敬畏,对合作伙伴的敬畏,等等。

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

越是能成就大事的人,往往越是不张扬的人。伟大的企业一定是谦卑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家一定是充满危机意识的企业家。

英文中,“谦卑”(humility)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的泥土(humus)。谦卑就是脚踏实地。领导者往往是高高在上的,然而谦卑的领导者虽然身处高位,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来自何方,始于何处,他们永远不会和一线员工失去联系,知道如果没有这些人,自己不会到达现在的位置,因此他们不会炫耀自己的财富,不会滥用自己的地位。

谦而又谦,方是载福之道。君子之道,莫善于能下人,莫不善于矜。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好的品质就是低调,最糟糕的表现就是张扬。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依靠自己的才能去盛气凌人,是不可能得到人心的;有才能却非常低调,没有得不到人心的。)“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叔本华说:“财富就像海水,我们喝得越多,就越渴。”

名声也是如此,权力也是如此,所有的欲望都是如此。人的狂妄、贪婪,无一不源于此。人在巨大的成就和欲望面前往往很难控制住自己。

俾斯麦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领袖有三个重要的标志,谋略上的大度、行动中的仁爱和胜利后的节制。”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最好的境界。物极必反,贪得无厌只会前功尽弃。人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知止”。

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自控的能力。曾国藩的“晚场善收”,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

“慎”才能生明,保持内心的谨慎与危机意识,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所以“慎”这个字,也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修炼的基本功夫。

第七讲 勤

“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

“勤”就是勤奋、勤恳、勤劳、勤快、勤苦,就是持续的付出。

练勇之道,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

练兵之道,必须是带兵的人日夜操练,才能逐渐练出一支成熟的队伍来,就像母鸡孵蛋、道士炼丹一样,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治军以勤字为先,由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百处弊端,皆由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趋功不敏。一处弛,则百处懒矣。

管理就是这样,你想偷懒,你的下属比你还想偷懒;他想偷懒,他的下属比他还想偷懒。你会发现,一念之差,再想恢复组织的效率就非常困难了。领导者一时的偷懒,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管理效率变得极其低下。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激发起下属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然而在大多数的组织中,大部分人只是服从而已,最多就是多一点点认真,关注一点点细节,对工作远远没有达到全力以赴的地步。慵懒的组织是不会有效率、有执行力的。要让组织成员全力以赴,领导者自己首先要全力以赴。这就是“勤”字的基本内涵。

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

天下事也莫难于为官,“官”者“管”也,领导者身上,担负着组织赋予的责任,担负着苍生的疾苦。要做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好官,自然是难上加难的。曾国藩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封建官员。他曾经立志要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要做一个天地间的完人。曾国藩还经常引用顾亭林“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话来勖勉下属。在曾国藩看来,既然为官,就不能做那种以“推诿为明哲,以因袭为老成,以奉行虚文故事为得体”的庸官。

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惰者,暮气也,当常常提其朝气。“'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无论居家、居官、行军,皆以勤字为本”“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物。四字兼全,可为名将,可为好官。

曾国藩在军中的时候,每天早上都是未明即起,黎明后巡查营垒,检阅士兵操练,白天则清理文卷,接见客人。其余的时间,则是博览群书。

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关于“勤”字,曾国藩有一个“五到五勤”的理论。

五勤

当官者,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三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

五到

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

“五到”,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身到”,就是遇到事情一定要亲自到位,要到现场,不要偷懒。

“心到”,一定要用心地去想,用心地去做,真正一心一意地扑上去,事情才能做好。“心到”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心劲儿要到。不能光想着给自己找借口,想找借口的人一定可以找到无数个借口。

“眼到”,就是一定要随时留心,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

“手到”,手要勤快,有什么事要随时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领导者在领导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随手记下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一个个的片断最终就会形成成熟的体系。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显然是自己所能留下的最大的思想财富。

“口到”,也就是交代任务一定要到位,工作沟通一定要到位,甚至不惜反复地叮嘱,“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嘱也”。

在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就是因为少说了一句话,或者少问了一句话,便会出现重大问题,一定不要嫌麻烦,不要怕啰唆。要苦口婆心,反复地讲。

五到之中,最关键的是“心到”。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在于后天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

天赋所决定的不过是一个人事业的下限,个人的努力程度则决定了事业的上限。

精力虽至八分,却要用到十分;权势虽有十分,只可使出五分。

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远远没有达到拼天赋的地步。

第八讲 实

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

“实”,就是朴实、扎实、真实,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意思。

军事是极质之事。军事是非常实在的事情,是来不得半点儿取巧的。管理其实也是如此。组织当然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管理。管理的特点就是把那些关键的细节一遍遍地做到扎实的地步。当你把所有的细节都反复做到完美的时候,也就奠定了走向卓越的基础。好的管理一定是朴实无华的。所以在组织中,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做事是否真正用心,是否有一种踏实和实干的精神。很多管理者缺的不是聪明,而是脚踏实地的作风。很多组织缺的也并不是聪明的人,而是愿意下笨功夫的人。聪明人又肯下笨功夫,才是最可贵的。浮夸炒作、投机取巧,则向来都是领导者的大忌。曾国藩一生所倡导的,是“朴实”二字。

天道忌巧。大抵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以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

大致说来,考察人才的优劣,应当以看他是否具备朴实、廉正、耿介的品质为主。有这样的品质,又有其他的特长,才是最可贵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品质,即使有其他的特长,也是靠不住的。

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

曾国藩之所以喜欢用朴实之人,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人实实在在,没有投机取巧之心,只要给他布置了任务,他就会拼死完成,即所谓的“扎硬寨,打死仗”。他最不喜欢用的,则是轻浮圆滑的将领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认为,治军是“力行”的功夫,也即是一步步做出来的。曾国藩用人,特别喜欢用那些办事从浅处和实处着手的人。

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务,管理要回归到最基本的元素上。曾国藩的管理风格,表面上看去,好像给人一种很笨的感觉,但是非常扎实,这就如同垒水库的大坝一样,垒一层土就夯实,垒一层土就夯实,非常慢,但是一旦垒起来,再大的洪水都冲不垮。你也可以一夜之间就用推土机推出一个大坝来,但洪水一来,就会被冲得一干二净。

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所说的这个“实”字,除了选人、做事,还体现在他待人接物的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上。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曾国藩早年带兵的时候,也曾经想用一些权术,但是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

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

人之所以玩弄权术,一定是因为有私心杂念。有了私心杂念,不敢告诉别人,所以只好编造假话来欺骗人家。如果心中没有私心杂念,又何必欺骗别人呢?

能在一件事上玩弄权术,却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玩弄权术。玩弄权术的人可能得逞于一时,却不可能永远得逞。想靠着自己的权术来用人,殊不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愚人。以权术来驾驭他人,只能驾驭那些一般的人才,而真正的人才都是有自尊心的,他们最讨厌的就是受人愚弄。所以从长远来看,玩弄权术的人是得不到真正的人才的。

一旦领导对下属使用权术,下属便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也就不敢跟你说实话,于是上上下下就会开始猜忌。而一个组织一旦陷入猜忌之中,这个组织就要出问题了。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败国、亡家、丧身,皆猜忌之所致。

引发灾祸的各种因素中,没有比猜忌更惨烈的,这是古往今来管理上的老毛病了。一个国家的失败、一个家族的灭亡、一个人的离世,往往都是相互猜忌所导致的。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打造一个坦诚的沟通环境。如果说“伪”“巧”只是小聪明,那么“诚”“拙”才是大智慧。

真心实肠,是第一义。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

跟下属相处,真心实意、坦诚相待,是第一条原则。凡是正话实话,多说几句,时间长了,人家自然会体会到你的苦心。

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很困难的,人都会有防范之心,都会戴面具。别人戴着面具来,我诚心诚意地回应;别人戴着面具来,我再诚心诚意地回应。时间长了,那些戴面具的人也就会慢慢放下面具,敢跟你说实话了,彼此之间也就慢慢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坦诚相见的关系了。

诚至则情可渐通,气平则言可渐入。

只要你诚心诚意,人和人之间情感的隔阂,是可以渐渐打通的。只要你心平气和,你所说的话,别人慢慢是可以听进去的。

曾国藩对下属的要求,也是一个“诚”字。他说: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吾与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谎二事,虽最浅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

不自欺,不欺人

坦诚以待,是领导者修养的需要。

曾国藩不自作聪明,不自欺,不欺人。不高估自己的智商,不低估别人的智商,以一片坦诚之心待人。他以自己真诚的品格赢得了下属无条件的信任,而信任正是领导力的前提与基石。

领导力的核心,不在于权谋,而在于坦诚。

在管理中,真实是一种大德,聪明则只能是一种小技。一个“实”字,恰恰是曾国藩能够最终成就“中兴名臣之首”大业之根本所在,恰恰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第九讲 暇

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

“暇”就是安详、从容、不慌不忙、不急不躁。

湘军名将王錱在谈到养心、治心之道时说:试观古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故万汇杂投,应之绰有余裕。盖暇则静,静则明自生;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明与灵,吾心所恃以酬万事者也。

你看古往今来能担当大任的,虽然身体非常劳累,内心非常繁忙,但他的心里一定常常会有一种自如安闲的意味。这样应付起各种各样的事情来才会得心应手。因为自如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才能把问题看得明白。安闲才能见解深刻、说理透彻,见解深刻、说理透彻才能有活跃的灵感。明白与灵感,这就是领导者心中赖以处理种种事情的关键。而“明”与“灵”,靠的就是一个“暇”字。

大抵治兵与治心,事虽异而理则同。……天下事,坏于玩怠者固多,坏于张皇者实亦不少。镇静二字,实任重致远、酬酢万变之本。几须沉,乃能观变;神必凝,方可应事。若纷纷扰扰,不惟自损,且负国负民矣。

大致说来,带兵打仗与养心、治心,事情虽然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天下大事,固然有一些是因为当事者玩忽懈怠而失败的,但因为张皇失措而失败的也实在不少。镇静这两个字,实在是担当大任、成就宏业、应付各种变化的根本。只有内心沉静的人,才能捕捉到变化中的那些细微征兆;只有精神专注的人,才能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大事小情。如果心中纷纷扰扰,不仅有损于自己,也会有负于国家和民众。

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优秀的人才当然要加以重用,但是在尚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不要急于亲近;邪恶的人物当然要加以疏远,但是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清除。无论是急于亲近还是急于清除,往往都会对一个组织产生巨大的冲击,造成负面的影响。成熟的领导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军事变幻无常,每当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至要至嘱。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曾国藩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静坐,他在日记里写道:静字工夫最要紧。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总是浮的。

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人生的目标一定要远大,但人生的过程一定要从容。

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始终有一种自在、自如的感觉,这样的人,心中才容得下成就大事的空间。张弛有度,才能达到管理的最佳境界。如果你内心已经绷得很紧了,哪里还能再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呢?

曾国藩为人还非常幽默、诙谐。他跟幕僚们一同吃饭后,经常和大家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这时曾国藩便会拿自己家里的事情开玩笑。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详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凝定之中耳。……若先怠缓则后必急躁,是事之殃也,十行九悔,岂得谓之安详?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天下的事情,思考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细致,执行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谋划的时候一定要听取众人的意见,决断的时候却一定要自己拿定主意。

详虑还要力行,详虑方能力行;众谋还要独断,众谋方能独断。此中真义,耐人寻味。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人是很难控制外在环境的节奏的。当无法控制外在环境的节奏时,就一定要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从而把握住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在真正的领袖人物身上,一定要有这种游刃自如、不疾不徐、从容沉稳、气定神闲的气质。“暇”教给领导者的是要井然有序地忙、从容不迫地忙、抓住重点地忙,而不是浮于表面地忙、盲目无序地忙、充满焦虑地忙。有了这种从容的涵养,就可以以释然的心态去待人,以安详的心态去处事,从而达到真正成熟大气的领导境界。

第十讲 裕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

“裕”就是宽裕,就是身处逆境和挫折之时,要坦然以对,把心放宽,保持一种坦荡、活泼的胸怀。

对于得失成败,要放得下,看得开。

宦海风波,极无常态。得时则一岁九迁,失时则一落千丈。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古人身处患难、逆境,有“裕,无咎”的信条。“裕,无咎”出自《易经》的《晋》卦。

《易经》中《需》卦的二爻,身处困境的应对原则是“衍”。《晋》卦中的二爻,身处困境的应对原则是“裕”。“衍”和“裕”,都是把心放宽的意思。

宦海之风波,仕途之通塞,非意计所能预期,亦非人谋所可自主。运气之说,贤者所不屑道,而鄙人则笃信不移。故常劝人委心任运,静以俟之。《周易》“屯”、“否”、“蹇”、“困”等卦,但教人居之以“裕”,守之以“贞”。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尽人事,听天命。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人之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有些东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明智的人,就是尽力做好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所谓的“尽其所可知者于己”;对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则要坦然接受,所谓“听其不可知者于天”。

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惰者歉收,性也;为稼汤世,终归焦烂,命也。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之而不亲,治之而不治,礼之而不答,命也。圣人之不可及处,在尽性以至于命。当尽性之时,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验或有应有不应,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着力若不着力。此中消息最难体验。若于性分当尽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学,则淡如泊如为宗,庶几其近道乎?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天下之事,皆有因果。所有的果都必然有因,但未必所有的因都会有果。有时候是数种因才会产生一个果,有时候是一个因数世之后才会产生一个果。

天下事一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望之时。

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求立即有所回报,最后一定会非常失望。

明智者之所以明智,就在于会在因上致力,但在果上随缘。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

经营生计而不求富有,饱览诗书而不求为官。修养德行而不求回报,作诗为文而不求广传。就好像饮酒喝到微醺而没有喝醉,闲适欢乐,留有余味。这其中包含着说不尽的意味,想要说出来却已经忘了怎么表达了。

人生之所以不快乐,往往是因为对于追求的结果过于执着,过于患得患失而无法自拔,反而忘记了生命的本质究竟为何。

把读书变成求官的手段,读书本身的乐趣便会荡然无存;把写作变成了求名的手段,写作本身的乐趣便会荡然无存。读书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写作的过程本身也是快乐的,就如同人生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一样。只有放下那颗执着的求报之心,才会真正有坦坦荡荡的心境。

做大事之人,一路走来,哪一个没有经历过怀疑、诽谤和中伤?哪一个不是伤痕累累?哪一个不是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内心所受的委屈和伤害,往往不足为外人道也。但越是这样,越要放宽心。保持一颗坦荡的心。

人的价值观念其实是多元的。你认为不得了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可能一文不值。人生的悲剧在于,我们经常就是为了这样一些事实上一文不值的东西,付出了我们的所有,甚至因此而扭曲了自己的人生。

有多少事情,当时看起来大得不得了,多少年以后再看,却其实就是个笑话而已。所以人生的关键,是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豁达坦然的心态。

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越是顺利的时候,越是得意的时候,越是要提醒自己要战战兢兢,要小心谨慎,要学会自制,要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惕厉之心。要知道人间和地狱之间,其实就是一步之差。

越是在挫折之中,越是在失意之时,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提醒自己坦坦荡荡,舒畅自己的天怀。什么叫“天怀”?就是赤子的情怀,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忧虑,不会郁闷。这就是人的本来面目。人慢慢地长大了,走上了社会,开始有所成就。但就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人有了欲望,有了忌妒,有了焦虑,有了紧张,有了患得患失之心,内心逐渐变得抑郁,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从此再难真正地开怀。

人的本来面目,就应该是坦荡荡的,就应该是活泼泼的。

人在得意时一定要学会收敛,在失意时一定要学会开怀。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人生一世,其实就是天地的过客。人生只能是单行线,因此,对待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应该有一种“生命,借过”的意识,这样才会坦然地接受一切的考验,把逆境看成生命的提升过程。

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关键看你心的大小。心大了,事儿就小了;心小了,事儿就大了。心宽天地就宽,心怡人方自在。始终保持坦荡的胸怀,才能体会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含着的一片勃勃生机。

第十一讲 恕

须从“恕”字痛下功夫

“恕”,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一种同情的理解之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宽容心态。

“三凉德”,一是自私,二是自大,三是自是。

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中也说:

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我过去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可屈可伸,可行可藏。眼中每每所见的,都是别人没有道理。自从丁巳年、戊午年大悔大悟之后,我才知道其实自己一点本事也没有。从戊午年到现在已经九年了,凡遇事情,看到的都是人家的道理。这跟我四十岁以前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恕”字,为曾国藩带来了心态的转变,带来了认知的转变,带来了待人处事风格的转变,从此以后,曾国藩的领导力才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境界,他的事业也才开始了真正的辉煌。

一言可以终生行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严于自律,这就叫“忠”;推己及人,这就叫“恕”。

“恕”是达到仁的境界最快的道路,“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勉励自己以恕道行事,这就是求仁最近的捷径了)。

“恕”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在内省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它体现着对他人的仁爱之心;

“恕”的第二层含义还包括尊重之意,包含了对他人感受、需要和利益的肯定;

“恕”的第三层含义,就是宽容、宽恕,即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当他人做得不对的时候,能以仁爱、宽大的胸怀加以包容)。

“恕”的核心,其实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自我反省反思。当自己对他人有所要求时,先反思自己是否先行做到了自己所要求他人做的事。经由这种反省和反思之后,我们对他人的所作所为,就会有更为深刻的同情与理解。

经历过“不恕”的曾国藩,对于孔子所说的“恕”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此身无论处何境遇,而“敬”、“恕”、“勤”字,无片刻可弛。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

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曰富,曰贵,曰成,曰荣,曰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回败,曰辱,曰毁,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工夫,随在皆设身以处地。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饶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圣人之门中,喜欢谈论“仁”的境界,“仁”就是“恕”。富有、尊贵、成功、荣耀、赞誉、顺利,我喜欢这几样,别人也都喜欢。贫穷、卑贱、失败、耻辱、诋毁、逆境,我厌恶这几样,别人也都厌恶。我们兄弟几个一定要在“恕”字上痛下一番功夫,随时随地都提醒自己要设身处地替别人考虑。我想在社会上一步步站得稳,一定要知道别人也想站得稳,这就是所谓的“立”。我要在社会上处处都行得通,一定要知道别人也要行得通,这就是所谓的“达”。今天我处于顺境之中,一定要预想到以后也会有身处逆境的时候。今天我以骄横的气势压人,一定要预想到以后别人也会以骄横的气势来压我,或者压我的子孙。经常用“恕”字来提醒自己,经常给别人留有余地,那么就会少掉很多对立与烦恼了。

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一颗同情他人的理解之心,懂得设身处地,懂得利他之道,往往有助于领导者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帮助,成就更大的事业。伟大的领导者之所以伟大,往往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见识与胸怀。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归。克己以待人,屈我以伸人。非如此则事必不济。

我得放下自我,才能更好地跟别人相处;我自己宁可受点委屈,也要给足别人面子。为了成就中兴大业,我必须学会包容,学会担当。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诿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

凡是有利的事情,一定要注意分配。凡是有名的事情,一定要注意分享。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恕道”,可以说是中国式领导力的核心。

领导力的关键不在于权力,而在于影响力,而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可以改变追随者的价值体系、态度、行为和习惯。通过观念上的影响使其行为发生变化,这是影响力和权力之间的最大区别。

优秀的领导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魅力来感召下属,并保证下属的忠诚。因此,领导力的关键是怎样感动别人,真正让下属对你的行动不但表示赞同,而且心甘情愿地追随。曾国藩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体现的正是推己及人的“恕”字功夫,它所释放出来的,也正是一种足以打动人心的影响力。

“恕”则不蔽于私

伟大的领导者在很多情况下,必须接受让自己吃亏的事情。曾国藩“恕”字功夫的表现之一,就是他在别人做得不对的时候,总能以仁爱、宽广的胸怀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宽容别人。为了大局,哪怕自己会受委屈,也会做出自我牺牲,从而表现出极高的修养境界。

第十二讲 强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强”就是刚强、倔强。“强”所强调的就是意志、毅力、定力。用今天流行的领导力词汇来说,就是“坚毅”,就是要具备逆商。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正在“倔强”。

过人的毅力是曾国藩最突出的品格。他的“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他的咬牙立志、不甘失败,他的历尽千难万苦而不改其志,都是超出一般人的。

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讲,他自己平生的长进,“全在受辱受困之时”。正是在与官场政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搏斗中,曾国藩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性格。他自己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

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曾国藩非常看重在困境中能够咬牙立志、坚持定见的倔强之气。

曾国藩说,“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浮议摇撼”(凡是你提出一个计划,开始一个行动,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来动摇你的决心),关键是你自己必须有定见,即所谓的“是非审之于己”。“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功夫。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矣。”(将毁誉祸福置之度外,这是最根本的第一层功夫。这个方面有了定力,什么事情就都容易做成了。)

因此,“凡是做事,没有志气是不行的,没有倔强的性格也是不行的”“艰难困苦,正是上天要将你磨炼成英雄的好机会”“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这也就是曾国藩一生所崇信的“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以“硬”字法冬藏之德

通过艰苦的磨难和逆境的洗礼,正好可以淬砺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古代的贤人,在困苦忧患之际,正是道德功业突发猛进的时候。其大处在于胸怀坦荡,其小处在于身体健康。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关键都在于遭到过大的磨难。

天下事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要如何如何的。但是一旦进入局面,它就迫使你必须要做出一番成就,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洗去昔日的耻辱,这也是一种倔强。

在自修处求“强”

曾国藩所说的倔强,并不是刚愎自用。

结语 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曾国藩本来只是一个普通人,身上的毛病、弱点也很多。但是他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要做圣贤。

曾国藩年轻时的毛病非常多,包括为人浮躁,脾气暴躁,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曾国藩后来从自己一生的经历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凡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所决定的。志向和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见,必然越来越低贱污劣;而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事功,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明。这就像远行一样:如果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那就会走得很远也不觉得累;如果糊里糊涂,没有追求,那么近处也是可以度日的,又何必远行百里之外呢?

曾国藩认为人只要立志,那么圣贤豪杰的事业都是可以做到的: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人只要能自己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业做不成?何必借助于人?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样的人,那么日夜孜孜不倦,一心学习孔孟之道,别人谁还挡得住我呢?若自己不立志,那么虽然每天都与尧舜禹汤这些大圣大贤一起,也不过他们是他们,我是我而已。对我又会有什么帮助呢?

人都是有欲望、有追求的。追求的大小往往会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大小。曾国藩的立志,就是用大的追求来克服和超越小的欲望。小的欲望只能满足小我,成为欲望的奴隶是成就不了大事的,只能日就卑污之地;大的志向才能成就大我,才能日就高明之境,才能做成大的事业。

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三次自杀,他是在不断地与自我作战的历程中一步步完成他的“功业”的。

对于领导者来说,曾国藩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可能永远做不了曾国藩,但是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系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辑录曾国藩名言而成的一部著作。

梁启超对曾氏推崇备至,认为他是“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伟人);更重要的是,“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道理,字字都是从阅历中来的,切于实际,因而读来非常亲切)。

梁启超甚至认为,对于国人来讲,曾国藩总结出来的道理,就如同“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人要穿衣吃饭一样,是一刻也离不开的)。因而梁启超特地从曾国藩的文献中辑录嘉言,编成《曾文正公嘉言钞》,以供有志者诵读自省之用。梁启超不愧为国学大师,《曾文正公嘉言钞》数万言,全系千淘万漉之精华,本身就是一部国学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