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微专题:我们为何热衷讨论高考作文?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7-10 发布于甘肃
来源:重庆日报张燕2024-06-07

高考语文落下帷幕,全民作文提上议程。
场内的人,奋笔疾书,无畏难易,内心或彷徨、或苦恼、或激昂,但下笔那一刻,却未有迟疑,因为铃声响起,搁卷停笔,都是过往。
场外的你,放下执念,穿越时空,与18岁的自己共答,把时代留下的痕迹,把岁月带来的思考,把生活带来的历练,写在人生答卷上。 
科技,随我们从少年时代走来,正在翻天覆地,于是有了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答案与问题”,反思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答案获取越来越容易,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社会,随我们从青春时代走来,正在日新月异,于是有了北京卷的作文题“历久弥新”,探讨古老经典为何常读常新,杰出思想为何常用常新,伟大精神为何亘古常新?
观念,随我们从懵懂时代走来,正在突飞猛进,于是有了天津卷的作文题“被定义”,讨论在缤纷的世界中,如何明辨是非,去芜存真,塑造自我,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高考作文题,用一串题干、一个故事、一段描述,让少年从书海里走出来,让中年从奔跑中回过神,看热点、辨真理、谈社会,为这个时代留下最鲜明的注脚。
成年人,为什么热衷于讨论高考作文题?
因为,数学忘了,英语淡了,但那些来自青春的记忆会随着高考一起浮现,以“作文题”的方式重新回归。
少年们,手握星辉、执笔仗剑,抒发青春情,描绘前程路,把理想一笔一划写进试卷,力求高分。
中年们,漫步红尘、行走江湖,忆岁月长路,思人生几何,把阅历一字一句敲打出来,不论对错。
分数已经不重要了,但青春是重要的、讨论是重要的、思考是重要的。
考试已经不重要了,但奋斗是重要的、拼搏是重要的、人生是重要的。
三毛说:“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也许,在回答高考作文题的这一刻,无数成年人抵达了天真。
那一刻,我们回到了年少时光,虽学海无涯,仍做一个“科学家的梦”,许一个“大庇天下寒士”的愿,豪情自在,壮志满怀。
那一刻,我们踏上了中年岁月,虽前途未卜,仍选一条“千万险的路”,做一件“虽九死犹未悔”的事,心怀坦荡,问心无愧。
岁月永远年轻,我们慢慢老去,你会发现:在追求分数的路上,也可以看看两边的风景;在高分答卷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种人生。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夏天还是那个夏天,高考还是那个高考。可那个背着书包、脚步轻快、笑容灿烂的少年却匆匆跑向了成年,走向了前程万里,也奔向了变幻人间。
于是,罗大佑的歌声响起,少年终于在许多年后,用一道高考作文题,完成了对青春的叩问,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完成了对时代的应答。
讨论它,回答它,不是凑热闹,不是瞎折腾,而是永远勇敢,永远热血,去做自己爱的事,也爱自己正在做的事,去跟随时代的风,也努力成为那个引领风的人。

高考作文题不偏不怪,“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来源:新京报评论微信公号叶克飞2024-06-07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6月7日拉开帷幕,随着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各地今年高考的作文题也陆续引发关注。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看,不同试卷的题目侧重点各异,但殊途同归,最后的落脚点都离不开对“人”与日常生活的关注。
记得去年此时,与高考作文相关的最火爆新闻当数那几位“另类考生”。ChatGPT、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产品纷纷上阵,以短短几秒时间写出高考作文。那段时间,在ChatGPT的推动下,AI成为最热话题之一,也让这一尝试出现井喷,再一次印证了技术对时代的推动。
今年人工智能仍是热门话题,新课标I卷的题目就与之相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这个作文题充满思辨性,也相当开放。探讨个体、社会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可切入的角度很多,不同思维也可以得出不同答案。不管答案是乐观还是审慎,都可以让考生在告别高中时代的时刻,对身处的时代和自己的未来有一次思考。
其他试卷的作文题,也都以“人”为依归。全国甲卷的题目为“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相处,也探讨坦诚交流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北京卷的两个作文题分别是“历久弥新”与“打开”。前者阐释事物经过淬炼后展现的活力和价值,既关乎社会,也关乎个人;后者将“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等类比,让考生可以从多元角度体会人生与社会的丰饶。
天津卷以“被定义”和“自定义”概念为题。无论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不免面对别人的定义。“被定义”可能是认同,也可能是警示和督促向上的力量;“自定义”则需要以思考与自信为基础,同时还需有度。就此看,这个题目同样呈现了个体的认知和思辨。
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这些作文题目都算不上“偏”和“怪”。这并非坏事,因为作文如做人。脱离实际、虚无缥缈的作文题或许会难倒不少考生,成为坊间谈资,但反而失去了考察的意义。能让考生在高考这一人生关键时刻,通过一个相对“正路”的作文题思考人生与当下,才是教育应有之义。
即使是相对宏大叙事的命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人”。新课标II卷以“嫦娥四号”探月和“天问一号”飞离地球为引线,带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题目,正是让考生憧憬并思考自己的“未知之境”。
对高三学生来说,即将告别的是中小学生涯,即将到来的则是成年人生。无论高考结果如何,每个人面对的都是新的人生模式。“未知”会带来期望,也会带来不安,但每个人都终将经历这一切,让一个个未知成为已知。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仅以刷题或做试卷的方式去面对,显然不足够或不适用。人生的许多细节,都需要举一反三式的思考。所以,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最吸引我的,还是北京卷的一个微写作题目——“点赞”。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的看法,往往呈现着个体对人生的态度。
无独有偶,上海卷的作文题是“认可度”。在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点赞”又是否能代表认可度呢?如果它还存在人际关系之间的客套成分,那么在乎点赞的人,在乎是认可还是社会关系的维系呢……这两个题目存在的“互文”,恰恰说明它们的出发点相似。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因为它是考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近年来,题干材料充足、观点指引明显的命题作文已经很少出现,题目大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主观倾向性明显的命题作文,考生不会跑题,更容易四平八稳,但很容易导致“千人一面”,很难展现各自的素质。
开放性题目对考生则有着更高要求,因为越是思维不受局限,越考验个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广度。这种命题趋势的改变,本身就是对多元化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当考生在开放性作文题中“思考人生”时,高考作文这一课才有了更切实的意义。

高考作文上演“人机大战”,为技术焦虑大可不必
来源:南方都市报社论2024-06-08
每年高考第一天,作文题都能让考场外热闹好一阵。6月7日,2024年高考第一场刚结束,各地高考题目便被快速汇总,其中,广东省夏季高考适用的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人工智能”主题更成为热点中的热点。与以往高考过来人同写高考作文稍有差异,今年各家AI大模型还推出一键生成作文。眨眼间,速成的多版本AI作文便扑面而来。
AI很忙,让不少人很焦虑。“考场外的成年人,也只有能力参与作文题的讨论”,前些年流行这种有些戏谑的说法,如今这份参与感似乎也要缩水,AI大模型入场“参战”,让不少人少了许多施展拳脚的空间。起码出稿速度,无论如何是拼不过了。
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就给出答案,在AI大模型蜂拥而至的当口,人类的问题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个问题起码在这次高考作文题目面前,答案是肯定的。从众人纷写高考作文,到众AI几秒就交卷,很多人从后者的速度中看到危机。不过,在这个群起热议的氛围里,或许是出于读书人的不服气,又可能技术与写作天然气场不合,也有人很快就捕捉到了各种AI大模型的局限与不足。
比如,对于熟稔高考作文应试技巧的各路过来人,“首先……其次……再次……总而言之”的几段论模式,实在似曾相识,也显得有些老套,与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各种考前培训所灌输的考试作文模板,可以说如出一辙。这样的写作结构,对于有些挑剔的人来说,难免会影响观感。
AI大模型的学习能力确实很强,首先就把很多人写文章的那些坏毛病、老套路学去不少。大模型生成的高考作文,速度是很快,角度相较普通人而言可能更独特,但作为文章而言,这种套路造就的文章质量恐怕难以令人满意,就算是以应试作文的标准去看,中规中矩的行文做派想要拿到好成绩也不那么容易。起码从这一点来说,现有水准的AI大模型所能带来的阅读冲击,还不太够。
高考是目前情况下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而分值比例较高的语文作文,无疑能检验考生的能力。差异化的书写、个性化的表达,都是考生综合能力的呈现目前看起来,考生的写作可能要比模式化、充满套路的AI作品要生动、鲜活得多。AI完成的作品可能在及格线上,但很难生产出让人惊讶的作品。AI大模型的写作能力还在进化,至于写作与表达这种重要能力,能否替代人力,恐怕还要打一个问号。
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技术,各种AI大模型参与作文写作,甚至营造出一种“百模大战”的氛围,这当然反映出社会层面对于AI技术的关注。在这种跃跃欲试的社会氛围之外,也隐约可以看到一些焦虑情绪。不过,起码从目前的状况看,轻言“机器取代人”依然相当草率。技术并非万能,写作文如此,其他场景也差不多。比如,考场外就有“人机合力”在维护高考秩序,有报道显示,全国多地正在通过启用人工智能技术设备,进行高考考场的巡航、巡查,监控考试违规行为。这是一种难得的技术进步,但在这个关乎千万人切身权益的场景之中,恐怕很少有人会轻言用AI完全取代人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不断发展是事实,但人的创造性、多样性与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也依然不可小觑。人机之间,恐怕无法轻言完全替代。所应直面的,更多是基于技术不断迭代背景下,人机分工如何具体调整,以及人类在面对这类分工变化时所要摆正的心态与位置AI大模型应当更好地为人所用,而不是给人添堵,这才是当前语境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以上资料整合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侵,联系立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