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自己,自我完善

 无知一熊 2024-07-10 发布于广东
1、三个自己
人有三个存在形式,一个是现实社会中的“自我”,一个是哲学赋予众人以约束人生的“人己”,一个是自然而然的“本己”。自我是可感知的、有目的的、能动的、能规划自己的现世主体,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故可称为“世己”;人己是立于人群中的标杆(《‌广雅》‌:“己,‌纪也。‌”),是人所追求的理想化身,是一种哲学真实上的存在;本己是天造地设的真实存在,因此可称为“真我”,其与天地万物相齐,故而与天、地合称“三才”。人己是介于世己和本己之间的一个形而上。
2、儒家之人己
儒家是为己之学,旨在提高自身的品格,然后推己及人,达至成己成物;为己即修己,意思是为了成己而修身,或对标人己修身,而非市俗的为了一己私利;显然,这个己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人己”。信己是儒家的底层信仰。循此信仰,儒家惯用“推己及人”和“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凡涉他者皆归因于涉己,如论及“爱人”“为人”“立人”“正人”等涉他行为时,必返溯到相应的“爱己”“为己”“己立”“正己”等涉己行为,并将此上升到思想理论高度的“修己治人”:修己以治人,先修己后治人,治人不得则需反省修己。
儒家的人己具有多样性。《论语·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己,被孔子称为“仁人”,被孟子称为“善人”;《论语·子罕》中“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的己是具有“忠”“信”品格的贤人,相当于《孟子·离娄上》中“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的己,是具有“仁”“义”“礼”“智”品格的信人,即值得人信赖的榜样;《论语·卫灵公》中“君子求诸己”的己是具有“义”“礼”“逊”“信”品格的君子。不同场合下,儒家视对标需要,采用不同的品格特征来定义人己,常用的品格特征有五常之仁义礼智信、五伦之忠孝悌忍善和恕、、勇、等,由此而产生了与人类社会多样性相对应的人己多样性。
但无论人己如何多样,儒家的人己都具有4个共同的品质:顺天应时、遵道秉义、经世致用和自强不息;其中的顺天应时旨在迎合世人的历史时空性:“现实”世界中的世人既是“现世”世界中的三才之人,也是“历史”世界中的三时之人,必须接受“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而且还必须考虑对将来的影响,不可随心所欲。中国人尤其重视家族的传承,视传宗接代为一生一世的使命和义务,从周室三恪以来一向如此;作为世人标杆的人己也不得不具有此等品格特征。人己出自世人,世人对标人己。
3、儒家之自我完善
儒家打造人己的目的是方便世人反求诸己,这正是儒家的伟大之处。儒家建立一个理想化的人己,进而劝诫世人反求诸己,即对照人己,反躬修身以提升自我,直至达到人己水准,这是儒家提出修己方法,其实就是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完善方法。
儒家的自我完善方法包括3个方面:一是设置人己,为世人指出了自我完善的态度和努力的方向;二是设置反求诸己的关注方式,将注意力由外转向内,通过对照人己开列的种种品格特征,反省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之处,包括审视对外的涉他行为和自己内心的人性、思想、动机等,再去寻找改进手段;三是设置提升自我的修身手段,具体的修身之术有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等,成体系的修身之术是《礼记·大学》提倡的格致诚正之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自我内省时,首先要内省自己的三观,即看待世界的世界观、对待人生的人生观和人生追求的价值观,尤其要看看自己有无举措为民的事业观,其次要内省自己拥有的能够支撑事业发展的能力和资源,最后要内省自己为事业的务实精神。
要想成功,先树立为民服务的情怀。《周易·系辞》曰:“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只有当“变”“通”之理用于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事业”和功成名就。
对于官场中人,还得认清自己有无官途。官提拔靠背景,吏提拔靠成绩。既无资金支持,也无权力支持,即没有背景之原始股,充其量做个吏。认识到这点便会安心务实——实用、实际和实干,努力做番事业。否则,想入非非,整天去琢磨领导心思,可能功不成名不就,甚至害人害己。
行成于思毁于随,成功只给琢磨事的人,没有终南捷径;如果决意干番事业,那就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当然,如果是天才,那就既琢磨事,也琢磨人;普通人的现实一般只允许自己尽量琢磨点事,力争为民做点事,这样或许还能有所成,实际证明也是如此。如果只想混混,那就多琢磨人,但不可去“磨”人。既不琢磨事,也不琢磨人,须有“无思无虑,无私无欲,消磨时光”的天命,否则,连存在感都将失去。
4、寻找本己
世人通过自我完善可以成己,儒家的人己并非可望不可及,而且,儒家的人己可以随世人进步不断提高水准,这是儒家的高明之处。虽然人己出自世人,但其水准始终趋向本己,这就意味着,设置人己时,不仅要研究世人,还必须寻找本己。儒家的强项在研究世人,其短板在寻找本己,缺少研究本己自化的格物方法,缺少研究本己中不可感知部分的手段;但儒家对补齐该短板持开放态度,符合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知行合一”等主张。
人己水准的提升极限是本己;人己可无限接近本己却不能等同本己,除了世人的认知水平有限外,本己也和天地万物一样处于不断自化之中;如果哪一天,世人让人己等同了本己,也就意味着世人及其本己的终结。
5、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就是对标人己,反省自己和寻找本己。认识自己是认识人、物和自己及其发展的综合过程。
认识自己难却重要,正因如此,才被镌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人往往忽视认识自己,却埋怨他人不认识自己,徒生委屈、悲哀和孤独,自古如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东周士子竟因不为人知,郁闷到叩问苍天的程度,应该是几近崩溃了吧。
连孔子也讲出“人不知而不愠”,其实,怒又如何?孔子一直追求入世有为,到处推荐自己,却不为人知,累累若丧家之狗,以致临终前悲呼“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看来,孔圣人也没有跳出希望人知的认识范式。

与其希望人知我,不如我自知,知己、知人、知物、知自己,知己知人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认识自己,自我完善,自强不息之路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