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大伟:教师提供课程资源,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所得,这才实现了课程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4-07-14 发布于四川

,课程资源并不等于课程

      曾经读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这样一首诗:“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在当天或者当天的某个时候,那个对象就成为了他的一部分,或者继续许多年或一个个世纪连绵不已。”

       用教育学的眼光看:

      “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可以理解为有个天天来到学校、坐在课堂上的学生;这一个“对象就成为他的一部分”,这是这个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上学到了东西。这个对象在他那里“继续许多年或一个个世纪连绵不已”,这是转化成了素养,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

      可以说,这样的教育取得了成功。在这里,教育成功的条件是什么?一是教育者准备和提供了学生要看的“某一个东西”(这是课程资源),二是这个孩子对“这一个对象”有了“观看”等互动(这是学习者参与的学习活动)。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五个层次。就此,我有这样的理解:理想的课程是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反映了课程专家对课程和教学的理想与期望;正式的课程,这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和批准后颁布的课程,即列入学校课程表的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领悟的课程,这是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理解而形成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会基于对学生的需要和基础,对正式课程进行解读和诠释,形成自己的理解;运作的课程,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它不仅有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学环境等因素对呈现的“东西”(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而且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和调节经验的课程,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体验到的东西,以及由此形成和产生的经验的获得与改变,让学生获得经验的课程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可以说,从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到领悟的课程,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和准备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寄托了相关主体的教育理想,为学习者在某些经验的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这些准备终究提供的只是课程资源,如果没有这些资源和学生形成互动,就没有成为和实现真正的课程。比如:图书馆就在那里,但没有让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读,图书馆就只是课程资源,并没有实现为课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就在那里,学生没有去实验,它也只是未能实现课程价值的课程资源。同样,学校的教授在那里,但教授没有和学生见面,没有给学生上课,学生没有和教授这个人以及其学识、方法形成互动,就教学而言,这位教授也就只是课程资源……
       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以为,学校的课程就是学校组织成员为学习者发展而创设的教育(生活)环境(表现为课程资源)和学习活动。

    为学习者准备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要“观看”的“某一个东西”,这样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接触这个东西就有可能得到得到这个方面的发展,接触不到这个东西就不能得到这个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学习资源是教师以及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有意识创设并提供的,试图影响孩子的环绕在孩子周围的一切东西,包括物质的、文化的,也包括心理的、包括人际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心情、站位可能成为影响学生的环境;学生的课桌上课本和笔记本,语文书和数学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议论文,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是不同的课程资源……

      “观看”是一种认识、理解的学习活动。课程资源只为发展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学习活动是将这种发展可能性转化为发现的现实性。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话语就在这里,笑脸也在那里,但如果学生的心不在那里,他不听不想,这也不能实现他的发展。没有学习活动,教师创造的教学教育环境就只是一种课程资源而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就难以实现。

      课程首先是“课”,课程资源的“课”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要学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的环境,它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定性和设计性;学习活动是“程”,就是学生要去学、要去经历、要去感受,这个过程就叫做“程”,没有经历,没有过程,这个课程没有实现。“课程”既是“跑道”,设计了跑的路线、沿途的风景和期望去的“远方”;同时又是“跑的过程”,就是学生要去跑,要去经历,要去学习,要有这个感受,要有这个体验,要对周围的风景有所观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意识到“课程资源”与“课程”区别,有利于突出“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关注学习的获得和改变。就教师而言,一方面当然要认真领悟课程,但更重要的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可以说运动课程的过程最重要的让学生对课程资源形成有质量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资源对学生发展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