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简·爱》首次出版。小说讲述了孤女简·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不甘于现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自由、平等与幸福,有着更高精神追求的女性形象。故事中,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舅父里德先生受简·爱父母的嘱托,收留了简·爱,但不久,里德先生就过世了。舅母视她为眼中钉,舅母的孩子欺凌她,简·爱过了10年寄人篱下备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在一次被虐待后简·爱忍无可忍公然反抗,被惩罚后,大病一场。后来,她被舅母打发去了洛伍德学校(当时一所环境简陋的寄宿学校)。毕业两年后,简·爱去应聘了家庭教师,遇见了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简·爱发现,这个人虽然性情忧郁,情绪反复无常,性格看似有些古怪,而内心其实是正直善良的。两人逐渐产生感情,但在即将步入婚姻时,简·爱才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后因叔父约翰病故,简·爱重返故地,才得知罗切斯特的疯妻前不久纵火而亡,罗切斯特为救她双目失明。简·爱于是找到罗切斯特,向她倾诉了自己的心意,两人开启了他们平凡但幸福的生活。他们在伦敦定居,后来也治好了罗切斯特一只眼睛,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重读《简·爱》,关注的不再是爱情故事,而是关于自由意志的觉醒,关于自我成长,关于人生如何去经营,短短的一生如何自我实现……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童年时期在里德舅父家里的生活,可以说是简·爱一生的梦魇。不光舅妈虐待她,舅妈的孩子欺负她,连佣人都要讽刺挖苦她。身边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简·爱:你是一个外人,没有资格和大家平起平坐,你浑身上下没有一点讨人喜欢,你不配。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些恶意过于明显却又无力反击,只能以自己笨拙的方式寻求一点可怜的保护。平时,为了躲避舅妈家孩子约翰·里德时不时的挑衅、谩骂,10岁的简爱偷偷拉起窗帘,躲在角落里看书。然而不管她怎么小心翼翼安安静静地,尽量像不存在一样,还是会被约翰·里德揪出来,言语辱骂,甚至动手打她。疼痛压倒了恐惧,简·爱试图还手,那是她第一次尝试去反抗。但约翰里德的姐妹和使女迅速叫来了里德夫人,大家一致认为,是简爱粗暴无礼,冒犯了约翰少爷。简·爱被关进红房子,一间久无人居的冰冷的房子,里德先生曾经在那间房子里咽下最后一口气,此后,那间房子就无人问津了。仆人将门反锁,简爱一个人面对着一片死寂和阴暗,她内心充斥着恐惧和愤怒。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竭力想讨好周围的人,却总是白费力气。大家非但不喜欢她,还各种折磨她,欺侮她。他们可以纵容舅妈家孩子的蛮横无理,可以原谅他们任何一个缺点,而自己努力做好任何事情,成天到晚还是被讨厌。在痛苦的刺激下,她内心变得坚定有力,想过逃跑,或者干脆不吃不喝,一死了之。她明白自己对于那一家人而言,根本就是个异类,无论在脾气、能力或爱好上,都跟他们相反。“如果说他们不喜欢我,那么老实说,我也一样不喜欢他们。”她假设如果自己聪明开朗、无忧无虑、美丽活泼一点,兴许大家就会相对满意,就不会动不动欺负她。连佣人也说过类似的话,假如简小姐是个漂亮可爱的孩子,那她的孤苦伶仃也许能让人同情,可她偏偏是个鬼丫头,实在没法招人喜欢。简·爱感到自卑、沮丧到了极点,时常自我怀疑,“人人都说我坏,也许我真的很坏。”她相信要是里德舅舅还活着,兴许会善待自己的外甥女,那样想着,红房子似乎也就不那么可怖。然而那次被独自关禁闭,还是让简·爱身心俱疲,大病一场。此后,简·爱和里德太太之间就有了一道比之前更加分明的界限,里德舅妈比从前任何时候,更加无法掩饰对简·爱的深恶痛绝。也许是经历过巨大的痛苦之后反而什么都不怕了,当别人再对她流露出恶意时,她大声宣告:“他们才不配跟我来往哩。”睡觉的时候,简·爱总是抱着一个旧玩具娃娃,她想,人总得有所爱,既然没有更珍贵的东西可以让我爱,就只好靠疼爱一个小叫花子似的旧玩具娃娃俩得到一点乐趣了。从童年时期,她就品尝过孤独的滋味,也见识了这个世界的不少荒诞和恶意,但她活下来了,并且日益勇敢。一个人永远可以是自己最忠实的朋友,如果没有人爱,至少可以自己疼爱自己。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 在舅父里德先生去世以后,舅妈就视简·爱为眼中钉、肉中刺,兄弟姐妹们也欺负她。整整十年,简爱都是在备受歧视和虐待中度过的,这是她所不能自主选择的童年,也是命中注定要忍受的生活。然而她无法直接跨越这段时光,奔向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唯有忍耐,在当时看来无尽的忍耐。诚然,人生而不是为了忍受生活,但有些痛楚如果避免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勇敢面对和咬牙挺住。简·爱知道自己孤立无援,人微言轻,所以命运把怎样的牌交到自己手里,她都得接着。在无力自保之前,总要忍耐一段贫瘠荒凉的生活,等待自己长大,等待自己敢于和世界的不公作对。她也清楚地意识到,有些伤害如何对自己发生作用,如果不去反抗,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那样的命运。于是,即使只身一人要面对周遭的一切,她也要勇敢反抗。反抗,固然避免不了更多的责备和惩罚,但反抗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内在精神的觉醒,向这个世界宣告:你们无法再明目张胆地伤害我了。不是所有忍耐都是懦弱的表现,如果命里注定有些事躲不开、逃不掉,但骨子里并不甘于一直在糟糕的处境中摇摆,这段艰苦时光里的忍耐,许是另一种蛰伏。“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没有一劳永逸的生命,蝴蝶在挣扎着破茧之前,也经历了漫长的等待。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忍耐过的那段时光是值得的,在忍耐中,可以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些问题,而不是忍着忍着,习惯了忍耐,由此困住自己。假如刮一阵风或滴几滴雨就阻止我去做这些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的懒惰还能为我给自己规划的未来作什么准备呢? 每个人都想把未来规划得更好一些,可“想到”和“得到”之间,往往还隔着一座桥梁——“做到”。无论我们把人生规划得有多好,这条路上都难免遇到阻碍。现实生活中的阻力固然也有影响,内在的阻力,有时候才是限制我们发展的根本。想做的事,明明规划得很好,一天一天懒散着,懒成习惯,也就渐而真的不想做了。有些事明明是容易的,可是舒适区也确实很舒服,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搪塞过去,于是容易的事,也似乎增加了难度。人生就是这样,若是想突破自己,大可以去尝试,哪怕做不好,失败了,至少义无反顾地尝试过、历练过,积累了很多探索的经验,生命的质地因此变得更加厚重。但若是一再犹豫着、退缩着,每一天准备着去迎接更好的人生,却又以各种理由压抑着生命的能量,那等待自己的,或许只是一些虚无的幻想,而不能在现实中结出果实来。这短短的一生,或许做不了太多事情,但总归能做好一件事情,只要用心专一。翻日历时,看见日历本上赫然的日期,才惊觉时间竟悄无声息走得飞快。外出散步时,上个月村口那一大片金灿灿的麦田,如今已经变成了绿油油的玉米田。农人绝不会让土地荒芜着,收完麦子,再种上玉米,于是大地又有了一场新的轮回。而土壤里的种子,只要给施点肥,除除草,它们自会去吸收阳光雨露好好生长,一天一个样。大地上的每一粒种子,都有各自的位置,都在蓬蓬勃勃地生长。我们也是大地之子,总想在这人世间,找到自己的根,而后奋力生长。道理是简单的,只是人生在世,活着活着会发现,生命似乎没有意义,但没有意义就没有奔头,没有希望。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每一个生命阶段,会发现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迷茫,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怀疑。但我渐渐相信,那些或迷茫或怀疑的时刻,其实是为了让所走的道路更加清晰。不会一直让自己处于那种迷茫和怀疑状态,但允许偶尔迷茫,偶尔自我质疑,向内心无数次发问,再无数次尝试寻求答案,继而用行动,为自己的问题开道,也许答案就在路上。“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很喜欢“创造”这个词,因为它给人一种可以主宰自己生命的感觉,自己开创,自己制造。不知道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先试了再说,就是这么洒脱的感觉。行动本身,就可以赋予人一种神奇的力量感,我们被每时每刻所塑造着, 被自己所选择的行为所塑造着,无一例外。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一个人无法改变外界看待自己的眼光,也无法改变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但可以选择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每个人或许都有一段无人问津的时光,在低谷中自我怀疑,在放弃和坚持中挣扎。一个生命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即使无人欣赏,无人支持,自己也用尽全力去绽放自己。就像一朵花,从不在意自己美不美,从不在意人们如何评判自己。其实我想说,苔花就是苔花,它不需要去模仿别的花,做自己就很好。对于浩瀚的天地而言,每个生命都是微小的。但再微小的生命,也会在这天地间,拥有自己的一方小世界。再看一棵树,根本不会执着于自己有没有用,是不是良木。其实好坏根本还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界定的,树才不理会那些,长到一定高度,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自成一树风景。人的一生,看似热热闹闹,风风火火,实际上,又有很多时刻其实是孤独的。孤独是在这广袤宇宙中,对于人生问题的思索,孤独是对于很多解不开的心结的纠结苦闷,孤独也是在大千世界里不被接纳或理解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样的时刻,或许是最清醒的时刻,最孤独,也最真实,完完全全地面对自己。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一个对人生有所追求的人,不会轻易放纵生命。这样的人,他懂得尊重自己,接纳自己的所有,会反思,会总结,会进取,不会让生命停滞。即使会有低谷期,会有一段失落彷徨的时光,会悲观绝望到不能自己,但是想明白了,也就释然了,一转身,还是回来踏踏实实地做自己——从糟糕的境遇中超脱出来,像一位真正的战士一样,勇敢,正直,热烈,坦荡。要自爱,不要把你全身心的爱,灵魂和力量,作为礼物慷慨给予,浪费在不需要和受轻视的地方。 有时候也会思考,对于一个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时间吗?是生命吗?是爱吗?还是一个人在人世上所处的位置,在人世间的意义?慢慢也就明白了,这些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爱自己,就会珍惜生命,也就会珍视时间,会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尽可能为生命赋予一定的意义。时间在生命中流淌,生命从时间中穿过,都悄无声息,不留痕迹。也会扪心自问,人生在世,究竟怎么样,才算是值得的,才不枉费来这一遭。我们从孩子长成大人,一头扎进生活的漩涡里,很多时候,被事情推着向前走,匆匆,事情却总是忙不完的。世间的烦恼也好,痛苦也罢,也是去了又来,一遍又一遍地考验着人的内心。我们贪恋能在世间求得一些圆满,最后发现,其实圆满求不得,缺憾却如影随形。我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被认同,被尊重,渴望在世间拥有爱、温暖、美好。如果自己所给出的,不能匹配到别人的需求,可能被误解,被拒绝,甚至被轻视。这样的时刻,请不要过分谴责自己,不要自我怀疑,不要自我攻击。要记得,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和要求,那就暂且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 简·爱在做家庭教师时,认识了罗切斯特,渐渐熟络后,发现他是一个外冷内热,正直善良的人,两人逐渐坠入爱河。但就在他们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时,简·爱却发现,罗切斯特隐瞒了自己有一个疯妻的事实,她感觉自己被欺骗,于是愤然离去。后来简·爱重返故地,得知罗切斯特为救出引火自焚的妻子,烧伤了眼睛,她又动了恻隐之心。那份心疼骗不了自己,是爱,渐而又衍生出宽恕、原谅,以及深深的理解。简·爱勇敢地表明了自己心意,也知道了罗切斯特并不是故意要骗她,当年的心结由此解开。她无法原谅一个人灵魂的背叛,但可以坦然接受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身体的残缺,这正是她的可贵之处。在怨恨和宽恕间,她选择了宽恕,在恨与爱之间,她选择了爱。简·爱是勇敢的,敢于原谅别人过错,敢于追求自己幸福,或者说,她自己,其实就是幸福本身。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终究会慢慢学会宽慰自己,提升对很多负面东西的“容错率”,或者说,包容度。毕竟,没有人会喜欢用怨恨和不美好,去填满自己的一生。怨恨,愤怒,使人面目可憎;而爱、宽恕,使人平静,使人欢喜。如果刻意留心一下,去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做好事情,能将生活安排的有条不紊的人,多半也心宽。计较少了,抱怨少了,心思多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有些事自自然然就能做好。心神不定,用心不专,事情的走向,也就随人心境去变化了。既知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终究会消亡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也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妨多给内心种花,免其荒芜,免其过早地湮灭。《简·爱》中这句话,或许可以用来时时警醒自己:收余恨,免贪嗔,尊重差异,爱惜羽毛,以平常心,度欢喜日。真正的世界无限广阔,一个充满希望与忧烦,刺激与兴奋的天地等待着那些有胆识的人,去冒各种风险,追求人生的真谛。 读简·爱的故事时,看到她敢于反抗不公,敢于去拒绝伤害,敢爱敢恨,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内心很为她开心,一个人能够抛开种种顾虑,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做真实的自己,是很需要一番勇气的,而这份勇敢不是别人给的,是她自己从内心生长出来的。在经受过一些苦楚和磨练之后,人反而渐渐变得无所畏惧起来。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且仅有一次机会,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生命的冒险开始了。只不过每个人的出场设置不太一样,有些或许从一开始就步入了险境,比如从小无人庇护的简·爱,她只能自己生出翅膀,自己学会飞翔,穿越世间险恶,抵达自己的“那座山”。如能比简爱幸运一些,比如一些人从小有父母的呵护,有亲朋好友的关爱,至少童年不是一片黯淡,不是整天在担惊受怕中辛苦度日。但幸运与不幸,又如何说得清呢,人人长大后,面对着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吃生活的苦,吃爱情的苦,吃人际关系的苦……该有的压力和痛楚无一可幸免,如何取舍,如何周旋,全凭自己忖度。即便如此,还是要勇敢,还是要追求,还是要拼尽全力地活着,像西西弗斯明知巨石会一次次掉落,还是选择义无反顾地、一遍又一遍痴痴地推石头上山,那是生命的倔强和不服输,是生命内在能量的徐徐迸发。世界就在我们眼前,有生之年,用自己所有热情,去拥抱整个人生,活着,更好地做自己,不问值不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