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全国甲卷地理试题解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7-16 发布于甘肃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图1示意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1994-2000年实施的功能区布局规划。规划思路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发工业用地;当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加大开发居住用地;当人口进一步集聚后,再重点开发商业用地。据此完成1~3题。

图片

1.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对商业区形成强力支撑的原因是工业区带动(   )

①人口集聚        ②服务业集聚    

③人才集聚        ④技术集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将中新合作区的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主要有利于(    )

A.节约土地资源       B.增加绿地面积

C.组织内外交通       D.完善市政设施

3.从苏州老城主干道向东延伸串联中新合作区各功能区,体现的布局思路是( )

①轴向发展     ②职住平衡    

③均衡发展     ④地租递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组试题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为背景,考查城市各类功能区的形成、发展问题。试题紧扣教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地理过程原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命题要求。
文字信息:题干有三段话,各用分号断开,明显阐明了三个问题。一是通过基础设施优先开发工业用地;二是工业用地集聚人口到一定规模后,发展居住用地;三是工业集聚引发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发展商业用地。显然该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是先工业再人口再商业的脉络,即工业、住宅、商业三类功能区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第1题问工业区对商业区强力支撑的原因,只要搞清楚题干三句话的隐含信息就不难作答。工业的集聚吸引人口聚集,人口聚集吸引服务业聚集,故选A。而商业的发展与人才、技术没有直接联系。

图示信息:考生要认真读图名看图例,分清各图例表示的含义,黑实线为城市主干道,两个箭头标注的是“强力支撑”四个字,第2题问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的有利因素,这个问题紧扣教材的基本知识,住宅区布局的位置既利于上下班通勤,又便于生活购物,故C选项正确。ABD则属于干扰项,且很容易排除。第3题对考生的综合思维要求较高,一是据图可知老城区主干道直接向东延伸串联起工业园区的各功能区,体现了轴向发展思路,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地租整体由市中心向外呈递减趋势,故不难得出D正确。

      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农场开垦沼泽地,最初主要种植小麦,近年来主要种植水稻。该农场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时间后引入稻田灌溉。据此完成4~5题。

4.该农场开垦沼泽地种植小麦,首先需要(    )

A.提高土壤肥力       B.降低地下水位

C.提高土壤温度       D.控制土壤侵蚀

5.将抽取的地下水在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时间后再引入稻田灌溉的目的是(    )

A.营造景观               B.积蓄水量

C.沉淀泥沙               D.提高水温
【解析】本题组以三江平原大型农场种植结构的变化为背景,综合考查考生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问题。突出对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考查,体现人地协调观思想,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较强,难度中等。
信息解读:本题组没有图片信息,需要考生在文字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分析作答。考生需要明确三江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纬度高,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属于湿润地区,农业发展有利条件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这是考生作答的基础和前提。小麦这种作物耐旱耐寒,生长期较短,故比较适合在三江平原种植,但三江平原属湿润区,若开垦沼泽种植,则需要排水,故第4题选B正确。水稻喜温喜湿,三江平原原本热量有限,之所以可以种植水稻是因为育种农业技术的发展,体现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改变农作物性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体现人地协调发展思想。第5题的问题在题干已有暗示: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且要蓄存一段时间后引入稻田灌溉。为什么要露天蓄存?显然是因为水稻喜温,三江平原纬度高,地下水的水温低,露天蓄存的目的是通过太阳辐射将抽出的地下水水温升高,然后再进行稻田灌溉,否则会影响水稻的生长。故第5题选D。

      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下图是冰面上的苔藓球照片。据此完成6~8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6. 最能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的是(  )
A.冰蚀洼地冻融               B.冰川两侧河流沉积
C.大气粉尘沉降           D.冰面砾石物理风化
7. “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
A. 排出水分                B.获得养分                      
C.躲避阳光                    D.保持热量
8. 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  )
A. 平均温度高               B.氧气含量高

C. 水汽含量低               D. 气压波动大

【解析】本组试题以冰川前端冰面苔藓球生长为背景,考查生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考查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突出要求考生有效整合地理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地理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考生地理学科综合品质。

文字信息:文字给出了阿拉斯加的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天寒地冻,热量严重不足,土壤发育极差,水体多以固体形式存在,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无论是“少量的矿物质”,还是生长的苔藓球,都位于冰川“前端”,而不是位于冰川腹地,这就需要考生注意思考,为什么在冰川“前端”有“少量”矿物质,且呈斑块状?很显然“前端”、“少量”和“斑块状”三个关键词需要考生注意思考。第6题若是冰蚀洼地的冻融作用,从苔藓球分布照片看,若是冰蚀洼地不应该是少量,故排除A选项。B选项若是冰川两侧河流沉积应该是条带状,且从照片看,矿物质斑块分布在冰面,而河流沉积的位置与此不相符,故排除B选项。D选项提到冰面砾石物理风化,一是照片看,苔藓球分布位置并不在冰面砾石上,且苔藓球能够吸收的矿物质应该是粉末状,该地自然环境物理风化成粉末状是极其不容易的,故排除D选项。C选项的大气粉末沉降则最为可能,风力会将附近区域的矿物质吹起,当风力减弱时,就会沉降,并促使苔藓球的生长。之所以生长苔藓球,就是这些矿物质是其在冰面生存环境最佳场所。第7题苔藓球在暖季滚动的原因,首先排除D选项,因为题干指出是“暖季”,故保持热量显然不是该季的主要原因。A选项排出水分更不可能,该季节是它生长发育关键期,排出水分相当于放弃生长,无异于自杀。C选项的阳光是该区域稀有产品,怎么能躲避阳光呢,没有阳光它就不会生长发育。除暖季外,该地的苔藓球想移动几乎不太可能,会被牢牢冻在冰面上,暖季移动也不是说苔藓球“长腿”了,而是因为气温升高,苔藓球与冰面接触位置融化而获得了滚动的机会,并且在滚动过程中会接触到冰面上的斑块状的矿物质,并吸收融化的水分,在此过程中全身获得光照机会,从而获得养分,促进生长,故选B正确。第8题判断苔藓球内部与周围大气间温度、氧气含量、水汽含量、气压波动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综合思维要求很高的问题。从温度看,苔藓球相较冰面和周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能力会更强,苔藓球在冰面上本身就会像一个吸热小能手,故苔藓球内部由其组成物质决定了其保温效果会比较好,且吸收太阳辐射能力较强,气温肯定比周边大气温度要高,故A选项正确。B选项氧气含量问题,首先要清楚氧气可通过光合作用获得,问题是即使苔藓球表面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氧,但是该地区因冰川广布,植被稀少,风力会较大,空气流通良好,氧气不可能在苔藓球留存,而其内部是需要消耗氧气支撑生长的,故更谈不上内部氧气更多,故B错误。C选项水汽含量问题,苔藓球为了生存是需要吸收水分的,且其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这意味着其保水性一定很强,就像去年高考题的青藏高原草毡层一样道理。故C说法错误。D选项气压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楚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力,若气流稳定则气压就会稳定,显然苔藓球内部相较于周边大气,内部气流更趋稳定,故气压波动较小,D错误。

      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9~11题。

图片

9.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10.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
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
11.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

【解析】本题组图文结合,以青藏高原东缘黄河岸边的某个剖面图为背景,综合考查沉积环境演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文字信息:该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黄河岸边,意味着气温低,水分条件较好,尤其提到泥沼土层形成于相对静水的环境,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泥沼土意味着颗粒非常细小,二是静水环境。第9题相较于风沙层,风沙是运动状态下的产物,泥沼土是静水条件下的产物,可见泥沼土的颗粒物会更细小,有机质多少与当时的环境是否利于生物生长有关,显然风沙环境下不利于生物生长,有机质会少,而湿润环境下则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故D正确。

图示信息:剖面图的纵坐标表示的时间和剖面深度,读图不难看出是距今约1.5万年以内的时间段,剖面深度为5米以内。图例分别标注了自地表向下5米深度的沉积状况。第10题,要求考生推测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波状形变的原因。B选项构造挤压显然不可能,考生需要清楚图中剖面的沉积层均是较松散的沉积物而已,而不是岩层,且时间为1.5万年以内,故B错误。C选项提到“流水”一词,显然与题干说的泥沼土层是在静水环境下产生的条件严重不符,故错误。同样,D选项风沙作用更是与泥沼土沉积的外力不符,亦错误。A选项冻融作用,一是该地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冻融作用会比较频繁,二是冻融作用会使得沉积环境的泥沼土在温度低时发生冻胀,温度高时土壤水融化并沿着土壤缝隙继续向下渗入更深的沉积层,如此反复作用下产生泥沼土沉积层的波状形变,故A正确。第11题,要求考生判断距今15~8千年气候变化趋势,一要注意时间段是15~8千年,二要注意对应的剖面深度约100~500CM深,三要读出对应深度的剖面沉积层组成特点。14.5千年前该地为冰水扇—洪积扇砂砾石层,说明该地起初为陆生环境,故沉积了冰水扇—洪积扇砂砾石层,之后气温升高,获得的陆地径流补给量增加,演变为水生环境,故沉积了灰绿色泥沼土层,然后蒸发量增加,湖泊干涸,逐渐又演变为陆生环境,故沉积了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且根据第10题题分析,该地在灰绿色泥沼土层有冻融现象,所以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波动升温。故C选项正确。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瓜多尔(位置见下图)沿海及附近低海拔地区出产的托奎拉草,新叶质地柔软且富有韧性。用托奎拉草新叶编织的草帽防晒、防雨、透气,很久前就被当地居民普遍使用。19世纪30年代,蒙特克里斯蒂开始规模化生产托奎拉草帽,并在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的巴拿马建立贸易公司,将草帽销往其他国家。之后,受政府重视,昆卡发展成为托奎拉草帽产量最大的地区。托奎拉草帽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工序复杂、耗时长,因而售价较高。近年来,受替代产品、消费习惯以及其他国家同类商品的影响,托奎拉草帽的出口压力增大。

图片

【整体分析】该题组以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产业背景创设情境,涉及工业区位、服务业区位以及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

(1)很久前厄瓜多尔沿海居民就普遍使用托奎拉草编织的草帽,分析其自然原因。
【解析】由题干可知文字信息可知,厄瓜多尔沿海出产托奎拉草,这为当地居民编织草帽提供了原料;而文字信息又提到托奎拉草的叶柔软且富有韧性。用托奎拉草新叶编织的草帽防晒、防雨、透气,故被当地居民普遍使用;图示信息显示该国纬度低,沿海地区会非常炎热,总结大气环流分布规律,可知该地应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雨较多,故对草帽的需求较大。

【答案】厄瓜多尔地处安第斯山脉,赤道线横贯其国土,气候炎热多雨,人们需要防晒防雨的物品;托奎拉草质地柔软,富有韧性,经久耐用,透气性强;厄瓜多尔西部地势地平广阔,水热充足,托奎拉草分布广泛,为当地居民草帽编织提供丰富且优质的材料来源。

(2)说明蒙特克里斯蒂在巴拿马建立贸易公司销售托奎拉草帽的原因。
【解析】题干文字信息已经明确指出蒙特克里斯蒂“在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的巴拿马建立贸易公司,将草帽销往其他国家”。显然巴拿马的交通位置优越,且可利用海运进行集散,交通便利,面对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市场需求量大。

【答案】巴拿马地理位置优越;是国际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流域产品的集散,海洋运输,运输成本低;利用巴拿马位置和交通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市场广阔。

(3)指出昆卡发展托奎拉草帽产业初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解析】文字信息提到,“托奎拉草帽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工序复杂、耗时长,因而售价较高”。一是手工制作,意味着劳动力需求量大;二是工序复杂,意味着草帽的编织是需要编织技术的。图示信息可以发现,昆卡位于安第斯山脉山区,交通不便,这对草帽产业发展不利,且蒙特克里斯蒂已提前发展并在巴拿马建立贸易基地,故昆卡想要发展该产业,品牌影响力相比蒙特克里斯蒂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树立品牌效应,开拓市场。

【答案】对外交通运输;劳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低;品质品牌影响力低;开拓市场。

(4)近年来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出口压力增大,对此提出应对措施。

【解析】设问的指向是草帽出口压力增大,题干文字信息提到“近年来,受替代产品、消费习惯以及其他国家同类商品的影响,托奎拉草帽的出口压力增大”,为此压力来自替代产品、消费习惯和同类商品的市场挤压,结合题干,当地生产草帽的内部原因是工序复杂,劳动密集型为主,机械化水平低,进而导致成本高,市场售价更高。在此情况下,需要考生进入试题设置的情境,针对内部原因,可以逐步转变劳动密集的生产特点,加大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以此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针对外部因素,需要更新产品设计,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让产品更有特色,进一步开拓市场,同时扩展销售渠道和范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销售。

【答案】加大技术研发创新新产品,满足市场对产品多样化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独特的文化特色,灵活设计产品,可满足私人订制需求,开发国内、外市场;利用互联网电子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扩大销售市场;依托科技精简工序,利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以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图片

                 图1                                       图2

【整体分析】本题组以洞庭湖的演化为背景,综合考查聚落分布、湖泊演化的原因分析,体现了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科素养考查。

(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
【解析】第1问要求根据图1,所以考生就要充分挖掘图1中显示的信息,注意区分新石器遗址和汉代遗址,据图明显可以看出,新石器遗址分布广泛,意味着该区域在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地区为陆地,河湖较少,因为陆地更适合古人的生活,而汉代遗迹明显稀少且分布在西部居多,说明汉代河湖广布,尤其中东侧河湖扩张更迅速。

【答案】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解析】此问考生并不陌生,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在区域地理部分考生是学习过的,这彰显了高考题给人以熟悉的面孔,但又需要考生进入试题情境,进行分析。堤坝修筑会束缚长江水外溢,而一旦流速降低,长江的泥沙将持续在河床堆积,致河床抬高,而随着河床抬高,人类必然要加固加高大堤,如此循环往复会形成地上河。

【答案】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

【解析】该问的问题指向是洞庭湖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分析,此问其实是在第2问基础上的加深,考生进入试题情境后更易作答,由此我们要注意高考试题的设问特点,即设问之间往往是层层递进关系,而不是散问,是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加深拓宽进行问答。字信息“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这句话说明东晋、南朝兴筑堤坝后,长江水受堤坝影响,河床抬高,江水倒灌入湖,并形成大湖景观;而在这之前,长江河床低,注入洞庭湖的水量较少,故洞庭湖地区的水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彼时,四条河流的纬度低,雨季到达时间早,故春季湖水的水量大,故出现“春溜满涨”现象;长江堤坝兴建后,受河床抬高影响,则长江入湖水量比例大增,而长江流域的雨季要推迟到6月份,故出现夏季湖水量大,而“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说明入湖的泥沙也会增多,湖盆不断接受淤积,导致夏季入湖水量大,但由于湖盆不断被淤积,蓄水能力降低,间接导致洪水期延长,进而出现夏秋连涨现象。

【答案】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

(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
【解析】该问题是在第3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题干第一句话提到“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意味着湖盆在扩张,而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意味着入湖泥沙增多,湖盆不断接受淤积,湖盆变浅,在入湖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则湖区面积更广,水位更高,但深度却不高。
【答案】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扩张;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湖盆变浅,相同的水量其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以前到了旅游目的地,看山、看水、看风景。现在只“看”是不够的,各种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使得旅游空间变成可消费、可体验的场景。这样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游客的青睐,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例如,上海天文馆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运用5G高清、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结合专业天文仪器、天文馆科普知识、全新交互理念,打造全国首个天文元宇宙沉浸式体验产品,为游客开启元宇宙与星辰大海的探索征程。

      以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为例,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

【答案】本题要以某世界文化遗产地为案例,设计文化旅游产品。本题在设计方案时,首先有方案名称,必须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次设计产品特点,将产品特点重点呈现;最后设计实施方案,合理的产品实施方案促进文化遗产地开发。

如名称:     徽州古城“寻宝之旅” 方案
1.徽州古城“寻宝之旅” 产品介绍: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徽派建筑、徽菜、徽剧等都是该地区的代表文化。设计一个“寻宝之旅'产品, 将探访古城的过程融入其中,让游客通过解谜和任务的形式,了解徽州的历史文化。 
2.产品特点 -寻宝之旅:通过解谜和任务的方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寻宝 活动中。
3.文化体验:在寻宝的过程中,游客可以了解徽州的历史和文化,深度体验当地特色。
4.互动娱乐:设计互动游戏和道具,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乐趣。 
5.实施方案:(1)制作寻宝地图:将徽州古城分成数个区域,并在地图上标记出宝藏 的位置。(2)编写寻宝剧情:设定寻宝的主线剧情,包括任务、谜题和线索,通 过答题或找寻特定地点等方式解谜。(3)设计寻宝任务:结合徽州的历史文化特点,设计一系列寻宝任务,如解开古城墙上的密码、找到徽派建筑中的隐藏藏宝图等。(4)物资准备:为游客准备互动游戏所需的道具和设备,如放大镜、望 远镜、手电筒等。(5)员工培训:培训工作人员,包括解谜答疑、游戏规则和历史文化知识等,以便为游客提供帮助和指导。(6)宣传推广:通过社交媒体、旅游网站、旅行社等途径进行宣传,吸 引更多游客参与。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我国西北某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通过条带状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防风阻沙的合理方式。下表对比了当地生态建设中常用灌木与草本植物的特征。
图片

     设计实验,探索当地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答案】本题设计实验模拟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写出实验名称、目的、材料与设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尽可能贴近现实情境,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实验名称:探索西北地区在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
实验目的:验证不同植物种植方式对阻沙的效果,寻求在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最佳的种植方式
实验材料和设备:西北某试验场、若干灌木和草类、模拟风沙的设备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在我国西北某试验场内,分成若干实验样本田,有灌草结合种植,比如外围是灌木,中间是草类,外围是草类,中间是灌木,灌草相间分布;单独灌木种植田及单独草类种植田。
(2)实验操作:将不同试验田种植成活后,模拟自然环境生长条件,利用风沙装置模拟沙尘运动,测量不同环境下沙尘漂移数量,同时测试灌木和草类在当地成活度。
(3)数据处理:讲不同数据进行比较,最终得出阻沙效果最显著的一组。
实验注意事项:尽可能模拟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预;可适当增加同类试验田数量,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