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印钞厂的黎明破晓

 岚夕归读 2024-07-17 发布于河北
图片

中央印刷厂上海厂成立于1945年9月,由战后国民政府接收的原上海汪伪中央储备银行印刷所改组而成。其以哥伦比亚路厂为总厂,另有侯家宅厂、齐齐哈尔路厂、徐家汇厂和老靶子路油墨厂等。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于1941年,其下属的印刷所初期的各厂房都十分狭小,设备相当简陋,生产效率低下,印刷质量较差,仅是为了应付恶性通货膨胀印制券钞而存在。

图片
图片

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退至以西南为主的大后方。由于从事印钞的北京财政部印刷局沦陷,原国内四大银行委托美英等国代印的纸币发行,因战争而受阻,时财政部长孔祥熙批准在中央信托局成立印制钞券事务处,于1941年2月1日接收重庆财政部印刷局,改组成立重庆印钞厂。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家大型国有印钞厂。她的出现,改写了中国钞票主要由外国公司印制的历史,为稳定大后方经济,支援前线抗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钞券印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图片

 1945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决定收购重庆印刷厂,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央印制厂。至此,中央印制厂已拥有百余台印刷设备,职工多达2400余人,成为规模宏大、技术先进、能以承印包括纸币在内的各种印刷品的大型、综合性印刷厂。1945年3月1日,中央信托局印制处奉命改组为中央印制厂,并着手在重庆印刷厂原址下方坡地扩建厂房,将原重庆印刷厂的一、二、三工场迁并,集中生产。初定英文厂名为Cnina Printing & Engraving Works, 后改为Cnina Engraving & Printing Works , 沿用至今。抗战胜利前夕,中央印制厂重庆厂曾奉令拟定战后复员计划,并委托经济部战时生产局从美国订购印钞器材。抗战胜利后,该厂关闭,设备器材运归中央印制厂上海厂。

是年9月8日,重庆中央印制厂监理委员会总经理凌宪扬等人,来上海接受汪伪中央储备银行的3个印刷所及日本挂版印刷株式会社,改名为中央印制厂第一、二、三、四印刷所。12月,在光复西路10号扩建新厂。1946年8月,第一、二、三所合并迁入新厂( 今上海印钞厂 )。是年,按照 “ 重庆厂结束,北平厂缩紧 ” 的方针政策,将重庆厂平、凸、凹版机、制版等重要设备器材与技术人员一起东迁上海,成立中央印制厂上海厂。1946年底,该厂运用中美租借法案款项向美国购买的各式新型印刷机部分安装完成,加之重庆厂关闭,北平厂紧缩,致使该厂成为中央印制厂印制钞券之主力厂。

凌宪扬(1905—1960 )出身于广东宝安名门望族的基督徒世家,基督徒。1927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商业管理专业。同年留学美国南加州大学,1929年获工商硕士学位。1946年夏,凌宪扬在访美期间,美国贝勒及韦克法斯特两所大学分别授予他为法学博士学位。后任中国航空公司驻美特别代表、十九路军驻美代表。1932年任孔祥熙秘书,在欧美考察实业。1941年到重庆,任中央信托局中央印制厂经理,兼《星报》社长。1935年秋,唐瑛与凌宪扬登上卡尔登大剧院,用英语表演京剧《王宝钏》,轰动了整个上海。

1940年,凌宪扬赴重庆筹建厂,1941年2月1日中央信托局成立印制钞券事务处,凌宪扬任首任总经理,同日中央信托局重庆印刷厂正式成立。凌宪扬对沪江大学情有独钟 : 1931年至1932年,任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讲师;1943年至1945年任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重庆)之商学院院长;促成沪江大学战后复原,并担任沪江大学最后一任校长 (1945—1949 ) 。1949年,李宗仁曾邀请凌宪扬为国共和谈代表,遭到拒绝。他也拒绝担任中央银行发行处处长,继续留在上海。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他辞去沪江大学校长职务。1951年在 “ 镇反 ” 运动中被捕,1960年病逝。1980年其冤案得到平反。他将西方管理学理论运用到重庆印刷厂的管理之中,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管理风格,为中央印制厂的发展和民国钞券的顺利发行做出卓越贡献。

图片

▲1949.5.25 中央印制厂第一分厂自卫团袖章

临近解放前夕,我地下党组织中央印制厂工会成立“自卫团”,积极开展工人护厂行动,防止旧政府跨台前企业资产遭到破坏,为人民政府全面接管该厂回到人民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藏有一只见证上海解放的上海印钞厂(前身即中央印钞厂,简称 “ 中印厂 ” )的旧袖章。在上海解放前夕,该厂工人们在地下党领导下,组织工会 “ 自卫团 ”,积极开展护厂行动,迎接共产党新政权诞生。中印厂第一分厂开在番禺路。该袖章就地取材,选用该厂擦洗油墨的白布料撕条做成,宽12cm,周长37cm,上面有 “ 中印第一分厂工会 、自卫团 、 队员 、第拾捌号、第壹大队第伍班、民国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1949.5.25) ” 等字样。此布章可作为上海新旧社会变更的见证文物,不知今日该布章遗存下来的还有几个?

1949年2月,华东局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开始着手准备接管上海的工作。华东局华东军区全部人力物力都投入到解放大上海。当时华东的大本营山东省,几乎把所有部门的正职干部,都配备到接管上海的力量中去。接管上海财经的力量来自原华东财委下属部门,包括财办机关、财政厅、银行、工商局、生产部等,全部人员约1000至2000人。这些人员在1949年2月底集结于山东青州益都县,由顾准担任总队长、石英担任副总队长、黄耀南担任政委。北海银行和印钞厂部分干部职工组成南下工作队,由张瀛带领,参加中共华东局领导的青州纵队南下;杨秉超率领数十辆满载人民币的大卡车准备随解放大军渡过南下,挺进上海。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23日南京解放,青州总队随军过江至扬州,继续南下至镇江,驻地在丹阳附近,不久华东局、上海中央局,都已集结至此,青州总队的任务已经完成,其成员分别与华东财委各部门对接,领取接管上海的具体任务。

图片

▲1949.5.28 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令(接财字第壹号) 

图片

▲1949.5.28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

图片

▲1950.2.22 上海人民印制一厂会计课同人欢送冯厂长锦璋赴京学习纪念合影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宣告成立,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第一号《通令》: “ 本会兹派冯锦璋、张腊良同志前往伪中央印制厂上海厂监督接管,即日起开始工作,兹令各该部队接受其领导,继续负责警卫,切实保护要要!” 这帧合影中前排中间者即为华东野战青州纵队第八支队的冯锦璋军代表。冯锦璋作为上海军管会金融处接管组军代表接管该厂,同时将旧厂名改成 “ 上海人民印制第一厂 ”。当天下午,军代表冯锦璋即宣布召开全厂动员大会,要求全厂所有从职人员,坚守岗位,原职原薪,马上开工,赶制印钞机印版,迅速印制第一套人民币,5月29日开印200圆 ' 绿长城 ”,次日开印100圆 “ 红轮船 ”,从此翻开了上海印钞史新篇章。由于任务紧、印量大,上海人民印制一厂下属的五个分厂同时开工,并组织了京华印刷厂、中华书局印刷厂、大业印刷厂、三一印刷厂、大东书局一厂和二厂等6家民营企业特约厂协助赶印。至1953年止,上海共生产了12种面值、16个品种人民币。

图片

▲1949年5月28日上海人民印制第一厂成立,这照片车门上的厂名字迹留下了这段历史记忆

图片

▲1949年5月29日开印200圆“绿长城”

图片

▲1949年5月30日开印100圆“红轮船”

图片

1950年6月6日,该厂与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发行处合并,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被命名为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人民印刷厂 ”。1955年元旦,改名 “ 国营五四二厂 ”。1987年10月29日起更用现名 “ 上海印钞厂 ”。承接的印制任务有中国人民银行流通货币、股票、银行支票、存单等有价证券、出国护照、边境通行证、职称证书等重要文件,还为几个发展中国家印制钞券。1949年至1990年,累计完成利税总额62125万元。1990年,工厂占地面积7.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米,固定资产原值13772.9万元,产值14850.9万元,职工2522人,上缴国家利税5897.5万元,为全市固定资产原值规模最大、总产值最高、实现利税最多的100家工厂企业之一。2008年3月13日,作为印钞造币行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上海印钞厂更名为 “上海印钞有限公司 ”。

图片

▲1950.2.22 大美照相馆欢送白培祖同志赴京学习摄影志念

上海印钞有限公司从事人民币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银行专用票据等有价证券及护照等高级防伪证书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下属包括上海证券印制有限公司、上海密特印制有限公司等多家多种经营企业。截止至2009年底,公司在职员工共计2008名,资产总额逾19亿元。

上钞公司从国民政府时期起,就是最重要的国家印钞厂,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ISO10012管理体系认证,连续七届荣获 “上海市文明单位 ” 称号,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上海市节能先进集体 ”、“上海市学习型企事业单位 ” 等称号,并始终位列上海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500强。2020年11月20日,上海印钞有限公司入选 “ 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 名单。2021年10月,被授予 “ 2021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 ” 称号。

图·文/黄振炳

本期编辑:黄振炳

本期执编:王  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