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去年冬月逛甘棠,欣赏福安六中新珍藏

 福安百姓网 2024-07-17 发布于福建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转眼已进入小暑,犹记得去年冬至后一天,闽东文史收藏爱好者林志锋先生返乡,笔者应约,同往甘棠漫游。向导则是我辈忘年之好刘昌荣先生,《大留村志》编撰之一。

       甘棠,江海通津、鹳翼环屏,物产富庶、人文荟萃,是全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全国茶树品种最多最齐全的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也是福安建县功臣之一张过故里、安德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当代大德高僧悟峰法师故乡……

       我们此行重要目的地是福安六中,平常也呼作甘棠六中,又如称呼罗江二中、穆阳三中、下白石五中、溪柄七中、上白石八中、社口九中,诸如此类称呼虽然不够规范,但是能让业外人迅速判断出学校所在地,也未为不可。

       据地方文献记载,甘棠区域先后创办了考亭书院、文光斋、斗南书院、拱鳌斋、墨庄家塾、仰山书院等,先进文化教育从生根走向发展,优秀人才不断涌现,譬如大家所熟知的杨复、张观、张泳、倪文一、池浴德等。

       《甘棠堡琐志》所载,清光绪四年(1878)正月初七夜,甘棠北门外的文光斋毁于火。之后,张如翰(福安大留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生,光绪二年中举人)以兴学为中心,认为洙溪庵(今属罗江街道大留村)是朱熹过化之地,遗迹尚且存在,适合兴建书院,并取名“仰山书院”;三塘堡的人嫌弃此处偏远,因择址存在分歧,复建书院一事暂停。光绪八年,商界在甘棠堡南郊外大路旁,兴建天后庙。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便与张如翰商定,将庙后基址用于创建仰山书院。光绪十五年,书院建成,张如翰亲自执教,传道授业。

       光绪二十四年(1898),实行“废科举,兴学校”,穆阳镇景贤义塾改办同文初等小学堂。“癸卯学制”颁布后,改官办书院为小学堂,福安紫阳书院、明伦堂分别改为紫阳高等小学堂、明伦堂初等小学堂,这是福安最早的官立小学。其后,福安县内还创办开化学堂、福安县商会公立两等小学堂、柏柱公立养正初等小学堂、求是学堂和秦溪初等小学堂。

       “官办学校依赖于原来的书院校舍和学田,还有官府拨款,很快成为各县新学的示范。其后,在民间士绅的主持下,许多乡镇开始兴办小学,这些学校经费多来源于乡村'学田’和公租等等,因而称为公立。”(郭少榕《闽东教育史述略》)光绪九年,甘棠商贾殷户集资买得宁德县兴贤祠产业即鹳里(今甘棠镇观里村)租四百零九挑三十九斤作为公产,其中一部分充作仰山书院办学经费。据紫阳书院掌教骆元邃《甘棠先觉遗爱两祠记》,光绪年间福安知县王士骏“既在甘棠成仰山书院,捐谷六百五十担,储以备荒”。1999年版《福安市志》记载,光绪三十四年,仰山书院改为公立仰山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施行“壬子癸丑学制”,改学堂为学校,“公立仰山初等小学堂”并未改名。

       时过境迁,仰山书院旧址遗存的石柱挺立在福安六中校内,然而要寻得书院相关实物史料实在难。我们也有幸见到福安六中收藏的仰山书院实物史料,其中为一组三份佃户执照(即收据),初步识别。

       其一(收条),右读直下为:今收鹳裡村佃户黄宏盛加纳十八年份田租,庄後田弍斗,計共正秤弍百觔,民國己巳十八年十弍月,福安縣立甘棠仰山小學校条

       其二(收據),右读直下为:福安縣甘棠(((((((半里村佃户黄宏盛((十九((,庄后弍斗((,((正(弍佰觔,((((拾玖年十弍月廿七((。(印章为:福安縣第五區縣立甘棠小學校之銘記

       其三(收據),右读直下为:福安縣甘棠仰山學校今收半里村佃户黄宏盛加納廿一年份,老泙中(斗((、庄後弍斗(田租,計共正秤叁百(拾捌觔,中華民國弍拾壹年十弍月廿四日給。(印章为:福安甘棠鎮公立仰山初等小學校圖章

       上述收据毕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我们从中获知仰山书院名称随当时局势一直在更变,至民国期间,仰山书院早先置下的学田田租收入依然存在,这应该是书院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仰山书院几经易名,1952年甘棠中心小学正式定名,后曾两次设立初中班。1971年1月初中班分出,成立甘棠中学。1985年1月甘棠中学改名为福安县第六中学。

       《甘棠镇志》认为,仰山书院为“一方颇有影响的教育组织”“当时福安下半县的最高学府”。创办者张如翰当然功不可没,其实他为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闽县解元张海梅给他撰写的墓志铭提及,张如翰曾任连江、罗源等教谕,促进文教振兴,补授建安教谕后,“手编《福安乡土志》及舆地教科书,以供小学之用”。晚年还任福宁中学校、仰山初等小学校长。民国十一年,大总统黎元洪题赠“乐育功深”匾额,可谓实至名归。


       《福安市志》《大留村志》均载有张如翰传略,不再详述,另外补充一点。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如翰赴京会试,时值《马关条约》签订之际,参与康梁“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又北上入京,适逢清廷变法,广开言路,便上书言事。是年十月十一日《知新报》第七十二册“京外近事”栏目登载《福建福安举人张如翰请设农学科折》:

       “呈为讲求农务,请合文学设科,以鼓驰人材,振兴地利,呈恳代奏事。窃万宝皆地所生,四民以农为本。中国地大物博,实驾环球,何至物产蕃滋,不及西土。盖缘士农分业,农不知书,而士于土化之学,又以非科名所务,置之不讲,故农业莫由兴其利。兹欲殖民富国,必先训士而训农。考周诗田畯至喜,蒸我髦士,是即农官农士。汉制科孝弟与力田并重,实有农科之设。后世农学不讲,科植之事一听蚩蚩者之自为,而不学无术难兴地利。今农学会争列报章,编译外国农书,以资肄习,京都设立农务总局。恭奉上谕,著各省督抚认真劝导绅民,并采中西各法讲求利弊,且饬州县设农学堂等因。天下应翕然知务本之图矣。

       “第恐筹费不资,州县艰于创始,农民罔知所措,未免有名无实。不如上师中制,参酌时宜,合文学而加以鼓励。特设农学一科,举中西格艺畜收之法,占验考察之书,令士民悉心讲究,习精其业。俟学政按临之候,特试一场,取其农学策论确有心得者,每学拔取数名,作农学生咨集会考,略如拔贡之例,晋京廷试。列高等者,观政农部,与拔萃科小京官同。其次用作州县农师,与教官并重,移训导一缺任之,俾事有专司,且资教习,参用西法,时与诸生尽心讲究,令开农会以事比较,刻农报以广见闻,购农器以便操作。按春秋农忙之会,巡视郊野,辨其土宜,察其力作,应如何兴利除弊,会同州县示谕,俾农民知所效法,实与古人劳农劝相之意相符,即穷乡僻壤,有生员通晓农学,其平居教导童蒙,凡荷锄负耒之夫,皆得聆其指教,无不悉农务以尽地力,其辨质培壅,变硗瘠为膏腴,必有其道。富民即以富国,效可立致,而天下应不咎儒术之迂疏矣。

       “抑举人更有进者,西人讲求富强,国中无人不学,各艺由学而成,均给优奖。中国农商工艺,学鲜专门。士习制艺,徒以猎取科名,其实不适于用。是以贫弱至此,竟为他族所欺凌。今皇上奋然举行新政,以策论取士,通今博古,蔚为有用之才。而又悬美职以励工艺,派大员以督局务,讲求农学,设有专官,而开特科以鼓励之,则士民无不忻然读有用之书,将致富亦可致贵。且与现在讲求练兵,合武科于营制,其优异军士以图强,同一鼓舞人材焉。则我国家富强之基,实转移于此矣。

       “举人恭读六月十五日上谕,仰体宸衷,下采刍言,不敢自安缄默,谨陈浅见,呈乞代奏。谨呈。

       《知新报》是澳门第二份中文报刊,创刊于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1897年2月22日),由康有为、梁启超、何廷光等筹划运作。与上海《时务报》南北呼应,受到全国有维新变法思想人士的重视。

       此次张如翰上书有别于“公车上书”,而是以个人名义建议:请设农学科,“举中西格艺畜收之法,占验考察之书,令士民悉心讲究”,“每学拔取数名,作农学生咨集会考,略如拔贡之例”,廷试“列高等者,观政农部,与拔萃科小京官同;其次用作州县农师,与教官并重,移训导一缺任之,俾事有专司,且资教习。”查阅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十二辑《戊戌变法档案史料》(沈云龙主编),该呈标题下注明“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这应是代奏的具体日期。

       其实,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五日康有为就曾上书,要求“兴农殖民以富国本”。有学者研究认为,可能是受光绪帝谕旨鼓舞,当时关于农业改革条陈比较多,且能得到优先处理。期间绝大多数农业改革建议强调利用“西法”,张如翰建议则要求采用传统的科举方式,所鼓励的农学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在科举中特设农学科。这应是考虑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实情,主张稳中求进的大方向,寻求适合于本国的路子。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4册所记,“七月二十八日,上谕:都察院代奏,举人张如翰呈请设农学科等语。著礼部会同孙家鼐、端方等议奏。钦此。”《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四二五也同样记载。从上谕档所载内容来看,光绪皇帝就都察院代奏,下了谕旨;要在科举中设农学科等是否可行,交由礼部与大臣们商讨后,提出建议意见。此外,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提及“该条陈并于当日送慈禧太后”。虽然光绪皇帝极其重视农业改革,但是期间臣民条陈颇多,加上“百日维新”失败等诸多因素,包括张如翰在内不一定都能实现建言的初衷。

       入仕为官是古代士子寒窗苦读实现抱负的首选。经查秦国经、唐益年、叶秀云编著《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臣溥良等会同给事中、宗室、宜烈等,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传齐各疏员,并附入月官验看之,截取拣选举人张如翰等二十六员,公同验看细加询问,均无别故除。截取拣选举人应由按照新章分别考试。”当时举人除通过会试考取进士进入官场外,还可参加拣选授予官职。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十九日(1908年10月13日)《申报》上海版第12823号《谕旨》刊载“九月初十日经内阁奏,派王大臣验收分发直隶补用道汪声玲……广东试用直隶州州同张如翰……”由此可知,张如翰获得直隶州州同职位,分发广东。由于父亲年事已高,他不忍远离。

       福安与京城远隔千里,往来不易。张如翰抵京拣选期间有参加其他活动吗?《光绪朝实录》有一条确切的记录,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九月辛亥日(九月二十九日,1908年10月23日),“都察院代奏……又代奏,广东试用直隶州州同张如翰条陈,拟请于各州县设立农官。下政务处知之。”距戊戌变法期间陈请设农学科,已过十年,张如翰再次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更为详细的记录来自《申报》报道,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1908年11月5日)《申报》上海版第12846号《紧要新闻》刊登:“呈请各州县设立农官,北京。○分发广东试用直隶州州同张如翰呈请代奏,文略谓:中国地处温带,腴壤纵横,而百物之生,远逊欧美。盖由民智未开,农人耕田食力,但沿土法,罔知改良故也。今朝廷设农工商部,各省复有劝业道,且开实业学堂、农事试验场,令士民专门讲求,宜乎向学有人,可以振兴地利矣。然偏隅州县,一时势难普及,似宜上仿古制,参用西法,各州县添设农师一职,以农学毕业生,就近补授,秩比教官,即以裁缺之谕训补之,编入外省新官制内,俾其便于供职。将学署作为讲习所,招集农民俊秀者,到所讲授农科各书,群相考究,分往四乡演说。更时巡视田野,相与辨其土质,察其土宜,令咸知土化之法,培壅之资,以求倍获之利。复旁及树艺、畜牧,以滋生息。春则策其致力,秋则考其成效,实与古人劳农劝相之意相符。并刻农报以广见闻,开农会以事比较,尤可就地广辟试验场,以资博考。年终综地方岁出之数,列表上劝业道报部,择其成绩最著者,从优奖叙。似此官有所劝,民得所资,政不烦而利自普,足民富国,效当立见。况现奉上谕禁烟,颁示年限,尤在禁种罂粟。各州县地方辽阔,耳目难周,小民惟利是图,毒种尚恐未易杜绝。若得设立农官,尤便调查,必能谆劝禁止。彼农民奉令维谨,亦不难与之更新矣。廿九日已由都察院代递旨,交政务处议奏。

       《申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海公共租界,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80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情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从该报所刊登张如翰呈请中“文略谓”三字可知,此呈请并不是原文,有经过删减。但是这是一次重要发现,《福安市志》和目前已知研究张如翰的有关文章均未提及。他请求添设农师,促进农业知识传播、农业种植改良,启迪农民智力,达到强国富民之愿。这也印证了民国大总统给张如翰褒词所言“俾饥民能赎命,舍青州再熟良田”。

       笔者查阅了《大留村志》,未详载上述两份张如翰呈请具体内容,应是该村志编修方有所忽略。这些对研究张如翰爱国爱乡情怀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将为省第一批千年古村落、第四批传统村落大留村增添光彩。

       福安六中一行及收集资料之中,得到老领导陈瑞国主任,福安一中陈焰老师,霞浦一中李丰孟主任,老同学陈洪谦、陈荣义等的热心帮助,因虑于篇幅冗长,所供资料不再一一展现,在此一并致谢。

       甘棠,这片山水交融的沃土,人们生存耕作,千年岁月积淀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存。从上东庵新石器时代遗址至理学大师朱熹过化,修堤造田至围筑城堡,贵卿起义至甘棠暴动,等等,拥有“福畲茶古廉红”等特色资源,足以让人驻足一刹那,然而我们阅不尽一域古今。

       越冬至,循小暑,谁人不忙碌?如若在人间烟火里,采撷一域之光,窃窃品味,莫不惬意。

2024年7月15日于赛江之畔    




有空闲,继续看

请您点击以下名称进入福安各地人文景观
福安
甘棠
下白石
湾坞
溪尾
松罗
溪柄
赛岐
罗江
溪潭
康厝
穆阳
穆云
晓阳
社口
范坑
上白石
潭头
坂中
城阳
请您点击以下本公众号周边其他人文景观
蕉城
福鼎
霞浦
古田
屏南
周宁
寿宁
柘荣
市外
社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