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梭邺城造像之间,感受北朝佛教兴衰,致敬过往千年的不朽信仰|河北邯郸·邺城考古博物馆

 心尧九十八谈 2024-07-18 发布于北京

第479

【心尧爱旅行】

🚗

这次在邯郸参观了四家博物馆,各有各的特色。每一处都有令人为之惊叹的馆藏,也各自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古都邺城的盛极一时以及它最终的尘封与没落。

图片

在南响堂山参观的那天,工作人员不无赞叹地说:“北朝出土的好多好东西都在邺城考古博物馆呢!”图片

从那时开始,我对她提及的“好东西”就格外向往,特别是在参观完北朝考古博物馆、看过许多精美文物之后。

那究竟还有哪些“好东西”收藏在邺城考古博物馆呢?迫不及待走一趟。

图片

如果说北朝考古博物馆是通过汇集不同地方的出土文物来纵览整个北朝社会,那么邺城考古博物馆则是透过古邺城一地的历史遗存辐射出自北魏至北周、我国北方佛教的全面兴衰历程。

把这两家博物馆结合起来参观,便会收获一个全面、丰富且立体的北朝时代。(这两家都是周末全天开馆,中午不闭馆)

图片

邺城考古博物馆中有很多展品层参加了建国七十周年国家博物馆的特展,分量不轻呀。比如一进门正中的这件北齐白石四面造像覆钵塔,2012年出土于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造像塔残高余一米,四面佛龛中供奉三尊佛和一尊菩萨,姿势均为右手无畏印,左手许愿印,结跏趺坐。整塔融合了大量的佛教元素,例如上部的莲花、飞天、摩尼宝珠,四周有菩提树,以及下部的金刚力士、护法狮、神王像、香炉等。

造像塔最初始于北魏时期(与石窟中心塔柱有关),唐代时继续发展,宋代以后逐渐消失。

图片

图片

图片

邺城佛教初兴于十六国后赵时期,历经北魏的发展,在公元6世纪中期的东魏、北齐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北方地区继大同、洛阳之后的佛教文化中心。

北魏定鼎河洛,使中原北方地区佛法大盛,河北各地也纷纷建寺立塔。历代北魏皇室不仅在邺下大度僧尼,并先后建造宗正寺、安养寺和大觉寺等佛教寺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魏王朝于5世纪中期开创的“云冈模式”对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于伊河两岸开凿了龙门石窟。这一时期造像的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孝文帝全面汉化的背景下,出现了大量仿南朝士大夫服饰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佛造像。

▼ 谭副造释迦像|北魏中后期|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正面与背面同样精彩的石雕作品,这是进展厅后看到的第一件展品,精细程度和流畅雕工令人赞叹不已,之后就一直处于震撼和更加震撼的情绪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刘伯阳造释迦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张雄造观世音像|北魏永平三年(510)|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坐佛三尊像|北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双龛状造像碑|北魏晚期|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智宾造释迦像|北魏熙平二年(517)|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邓法念造观世音像|北魏武泰元年(528)|临漳县上柳村西南出土

图片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同年,东魏迁都邺城,并继承了北魏的崇佛之风,普度僧尼,广建寺塔,邺城佛教自此复兴。

东魏初年(公元六世纪初至六世纪中叶)的造像特征与北魏龙门石窟相近,成为当时中原北方地区最常见的样式。

东魏后期的造像特征开始有了变化,面容趋于丰腴,肉髻扁圆,袈裟仍以褒衣博带式为主,衣褶繁密,双袖及两侧衣裾下摆平直垂下,是初期佛造像的继承与发展。

▼ 立佛像|东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 立佛三尊像|北魏晚期至东魏初年|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佛像残躯|东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 坐佛三尊像|东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道智造释迦像|东魏武定四年(546)|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法敬造菩萨像|东魏天平四年(537)|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立佛七尊像|东魏|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思惟菩萨像|东魏晚期|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思惟菩萨像|东魏晚期|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至北齐初年,邺下佛学达到全盛。来自西域的高僧以及中土名僧先后在邺城译经注疏、讲经说法。小乘、大乘佛教各宗的思想在此融汇贯通,使邺城成为继洛阳之后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

据史书《辨证论》统计记载,北齐六君二十八年,皇家立寺四十三所,民间私造者数以万计,出家僧尼二百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仅都城就有大寺四千,僧尼八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种种辉煌并不是过眼云烟,博物馆中这一尊尊佛教造像便是最好的见证。行走于其间,仿佛正在聆听一场宏大的北朝佛法,低头举目的瞬间与菩萨温暖且坚定的目光交汇,四周变得极为安静,好像这些汉白玉雕像忽然有了生命。

▼ 弄女造弥勒像|东魏武定五年(547)|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佛头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佛头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细品展柜中北齐时期的造像,与响堂山石窟中的一样,开始普遍采用圆雕技法,而不再是“云冈模式”下的平刀直刻。雕刻技法的改变,带来的是视觉上甚至身心感受上的彻底变化。

佛与菩萨不再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神,多了亲切、平实、柔和与温暖,更像是我们生活中平凡的人。

▼ 佛头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菩萨坐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立佛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在很多造像的面庞表情中,都隐隐有种熟悉感,似曾相识又不确定在哪里见过。这种感觉伴随整个参观过程,每件文物都不再是简单的展品,而变得好像能跟参观者交流了。

▼ 弟子立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康▢珎造双释迦像|北齐河清二年(563)|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着观展的深入,我们也沉浸在由“云冈模式”向“邺城模式”的发展变化中,一路下来欣赏造像在不同时期呈现的样貌,直至最终见到最为喜爱的“龙树背龛”式造像。

图片

“龙树背龛”是邺城地区北朝晚期造像的典型样式,主尊造型吸收了印度笈多王朝新一轮传入的造像风格,并在东魏以来白石造像的工艺基础上,加入了创造性镂空透雕技法。

另外在构图创意上,双菩提树的构图特征萌发于东魏以来的太子思惟图像,同时继承了北魏沿袭下来的背屏式造像中龙、塔、飞天、璎珞、宝珠、香炉等传统要素。

图片

▼ 造像|北齐天保元年(550)|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 坐佛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 坐佛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 弥勒七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坐佛七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思惟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一全新造像样式的出现,与北齐初年政治取向的鲜卑化、西胡化趋势以及僧制改革的施行密切相关,并在文宣帝高洋天保末年以后广为流行,成为以邺城为中心的北齐中后期佛像的典型样式。

▼ 坐佛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思惟五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 双菩萨立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菩萨三尊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图片

图片

图片

▼ 双思惟菩萨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国庆70周年特展展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辉煌至鼎盛,接下来便会陷入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之中。佛寺经济的过度发展使得国用不济,北周武帝宇文邕遂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土于塔庙之下”的政策,并于建德三年(574)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后,灭佛运动影响到齐境。

从此邺下佛教遭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寺塔尽毁,经像俱焚,僧徒流徙。

▼ 菩萨头像|北齐至隋|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图片

图片

▼ 弟子立像|北齐|临漳县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葬坑

图片

图片

北齐灭亡后,邺地仍为相州魏郡治所。大象二年(580),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满杨坚擅政,于邺城举兵讨伐杨坚,但未成功。杨坚遂纵火焚城,片瓦无存,一切皆毁废。

后杨坚移州、郡、县三级治所于邺南四十五里的安阳城,从此千古邺城化为一片废墟,结束了曾经的盛极一时,千寺林立的场面后人也再无缘得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从邺城考古博物馆中出来,长久地沉浸在北朝辉煌但纷乱的历史中无法跳脱。馆中的佛造像为我们呈现了如此清晰的一条时间线:朝代更替,邺城荣枯,佛教兴亡。

形灭神在,那些历经累世劫难却依然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是信仰。

是的,只有无形的能不朽。

图片

感谢您的阅读图片,下一站将是邯郸四家博物馆中的最后一家——邯郸市博物馆,在那里我们会遇见令人印象深刻的石刻造像,以及磁州窑烧制出的精美瓷器,敬请期待哟。图片

我是心尧,热爱并记录生活。

欢迎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心尧九十八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