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北海公园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花岗岩砌筑而成的石桥,名字叫做“陟山桥”。桥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琼华岛后山,储存在山顶的水池中,用于前山龙口喷水,以供当年皇帝、后妃们娱乐。 陟山桥 关于这座桥名字中的“陟”字是什么意思,了解的人并不多,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读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字。 陟,读音zhì(读音:至) “陟”字的甲骨文字形左侧是两只脚的形状,也就是后来的“步”字,表示前行;右侧像是阶梯状,表示梯級、山阜、高地,后演变成“阜”字,又演化为部首“阝”。“陟”字的整体字形会两脚向上登山之意。金文、篆字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陟”字的本义即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古人用“陟屺”(登屺山。屺,无草木的山)比喻思念母亲。用“陟岵”(登岵山。岵,草木繁茂的山)。比喻思念父亲。 又由本义引申出升迁、晋升、进用等含义。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里面的“陟”字便是这个含义。 讲解重点:现代汉语中与“降”对应的是“升”,在古代上山为“陟”,下山为“降”,二字相互对应。古代汉语中“昇”表示升起,“升”是容量单位,“阩”和“陟”近义,表示登上,汉字简化后统一写作“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