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如何看透一个人?

 谋略那些事 2024-07-18 发布于江苏

《资治通鉴》第七十四卷 魏纪六
曹魏·魏明帝景初三年(己未,公元239年)

【原文】

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简功能,屏绝浮伪。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宫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译文】

明帝深沉刚毅,聪明敏捷,但纵情任性。能够择别官吏的事功和能力,排除虚浮不实。每次发兵出征,讨论决定大事,谋臣将相,全都佩服明帝的远大谋略。记忆力极强,虽然只是左右卑微小官,但档案中所记有关的禀性行为、主要事迹和经历,及家中父兄子弟的情况,一经过目,终身不忘。

【解析】

曹叡去世,上面是后世司马光对曹叡的评价,截取的是评价相对积极正面的那一段。
个人认为重点在最后一句:
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宫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表面上看,是曹叡记性特别好。
但如果说,品味这句话,你得出一个结论说做领导一定要记性好,那我觉得你这话有点说了等于没说。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比如说从用人的角度去看上面这段材料,你会发现能品味的东西不少。
性特强识
说曹叡记性好,但曹叡事情也不少,真能记住多少?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说曹叡记性好,倒不如说曹叡有个小本本能把很多事情记录下来,等要用了再提前翻出来看一看。
虽左右小臣,宫簿性行
官再小都会有相应的记录,说明这个工作做得是非常细致。
至于为什么?
因为你不敢保证这些小官将来会不会有哪个成为大官,现在记录下来,将来一旦用起来就是大用。
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
如果说上面材料重点是最后一句。
那么这一句最重点的就是这10个字。
简单来说就是记录当事人的履历以及相关人的履历。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你想要分析一个人,千万不能说通过某个事去看,而是要从他整个履历来看,这样才能还原出这个人的真实情况和水平如何,尤其是一些转折的点,更是起到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作用。
曹叡让记录履历这就恰恰有这个意思。
一个人,别人的评价是五花八门的非常主观,但他的履历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比较客观事实。
底下那些人他怎么知道这个人可用可不用?怎么知道道德水平如何?怎么知道性格秉性如何?
就是通过这些履历的记载然后一点点的推敲、分析。
所以司马光才会用这一句来点评曹叡:
料简功能,屏绝浮伪。
从履历实际入手分析,不太重视别人的点评,毕竟人对人的评价都是主观,必定会有个人色彩在其中。
至于提到的考察一个人也考察期父亲、兄长。
这其实是从侧面印证的一种方式。

父亲英雄儿大概率是好汉,如果兄弟也是有才有德之人,那么被考察的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注意是概率)

但识人这件事本身就是概率事件,你学了很多识人的方法,也不过是提升概率而已,并不是说这人一看你觉得牛逼,他就当真牛逼。

牛人如诸葛亮、曹操也有识人不明的时候。

【闲扯】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提到过这样一件事。
作为领导、老板要有个小本本把员工的一些事情尤其是正面的事,给记下来。
将来有天可以用上,到时候员工一听你说他当时的事情你还记得,你觉得这员工会什么感觉?
至于其他闲扯,个人认为上面这段材料在识人上很有启发。
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身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通过人在某个事情中的反应来去判断这个人如何如何也不是不行,只不过这种判断方式过于静态,且也容易有偏差或因为个人偏见而造成误判。
而我们网上看到很多识人术,恰恰就是如此,比如酒后如何如何这个人就怎么样?
不能说没用,但你说这玩意有大用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借用上面曹叡的思路,通过履历来判断的人。
比如,岗位调动、工作时间长短、业务跨领域、长时间维度的变化等等。
一切在履历中体现出有转折、变化的,都能够反映出非常多的东西,而这些恰恰就是要推敲分析的点。
当然,这个是从老板领导的角度去看识人、用人。
而对应到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个人人认为这个用处并不大,因为你没有办法获取别人足够多的信息去分析。
但换个角度,如果把这个东西用在自己身上,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
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每个人,他的现在如何,都是他所有过往经历的累积体现。
你一定会反感、讨厌、厌恶某些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每个人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这些不一样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
你明白了这一点,对于身边那些人和事,其实你基本上就不会太往心里去了。
因为你眼前这个人表现出来的诸多种种,皆是他过往的因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