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日报》头版持续关注通辽

 简明n4cefj9chs 2024-07-20 发布于内蒙古

7月17日《内蒙古日报》头版

绿能与产业携手共舞 
——通辽市“跨越追赶”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张俊在  郭洪申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杰

  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通辽市有着鲜明地发展方略: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
  依托风光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的优势,通辽市持续加快推进现代能源经济建设,形成了以新能源开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着力把产业结构偏重的困扰转化为绿能就地消纳的优势,全力打造绿色能源与产业协同 开发国家级示范区。
  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大关,达到1028万千瓦,位列自治区第2位,发电量达到192.86亿千瓦时,新能源综合利用率93%,撬动铝基、镍基、硅基、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项目升级延链,逐步形成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的通辽优势。
  翻开通辽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的指导意见,脉络更加明晰: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坚持“以源引荷、因荷定源、灵活配网、多元储能”,采用“新能源+”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电力供应方案,吸引电价敏感型、绿电偏好型、出口依赖型企业落户通辽。
  加快再造一个“通辽工业”,提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日趋成为其中的新锐之力,在“把'跨越追赶’的速度冲起来”的号角声中,绿能与产业携手共舞的大戏精彩纷呈。
  以“绿”为底  塑造转型发展新优势
  “原来的贮灰场寸草不生,扬尘治理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我们积极探索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新途径,在贮灰场上建'蓝海’'绿洲’,变废为宝、治灰治沙,彻底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通辽发电总厂总经理孙文介绍。
  始建于1977年的通辽发电总厂,借助光伏发电项目大开发的“东风”,按照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理念,在向新能源的转型发展中,将光伏发电与贮灰场治理相结合,仅用105天就建成了150兆瓦贮灰场光伏发电项目,迈出了老火电企业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第一步,通辽发电总厂也由此成为国内火电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标杆。到目前,该厂光伏电站已向社会贡献清洁电能10.5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8万余吨,并先后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荣誉、专利共计17项。
  无独有偶,有50多年煤炭生产供电历史的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矿山供电公司,将绿电转化与矿山排土场治理相结合,在排土场上建设光伏电站,用绿电替代原来的火电。项目运行期内,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31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煤约1万吨,为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建设新能源,还要用好新能源。通辽有着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谋划。
  近年来,通辽市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坚持以绿电就地消纳为主,推动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立足现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优势,不断强化“双碳”目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坚持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全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
  来自通辽市能源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全市电力运行装机2001.97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052.92万千瓦、占电力运行装机52.59%;全市发电量311.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9%。新能源发电量达10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1%,占全市发电量三分之一。这一数据表明,通辽市供电结构逐步向以绿色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
  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产业的“含金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年一季度通辽市新能源发电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6.7%,占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为66.5%,其中风力发电投资增长89.3%,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提速,绿色投资成为“稳投资”重要抓手。
  以“绿”为底塑造转型发展新优势正在快速显现。预计到“十四五”末,通辽市绿电发电占比将由2020年的20.6%提高到35%以上。
  以“绿”赋能  产业结构向“新”而行
驶入新能源就地消纳赛道的通辽,依托新能源优势大抓项目、大抓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全国首个“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开鲁县6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国内率先在电源侧大规模配建调峰储能电站的示范项目。该项目每年可向地区电网输送绿电19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58.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9.54万吨。有效带动新能源与储能产业技术进步,对于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推动新能源高比例就地消纳是助力通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辽市坚持把打造绿电洼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更加注重发挥绿电成本优势作用,吸引电价敏感度高、绿电偏好度高、负荷柔性度高、产业耦合度高的企业落户通辽。
  国家第二批大型新能源基地项目——京能238万千瓦风电项目历经5个月的建设施工,第一台风电机组于5月9日顺利并网投运。“该项目是京能集团目前能源投资的单体容量最大工程,也是'京蒙协作’的代表性工程,项目投产后,可年生产清洁电能75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634万吨。”项目负责人张桐华表示。
  在科尔沁区,与风电项目同样举足轻重的还有金麒麟新能源项目。作为国内领先的基于增量配电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全链条服务商,企业以推进“增量配电网+新能源”的互促发展模式,通过增量配电网接入新能源,园区内企业使用新能源电力,电价降低至0.38元,节省企业用电成本26.9%。同时通过新能源电量置换园区企业能耗,让新能源电量全部在园区内消纳。
  “目前增量配电网能够提供绿电70%以上,每年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绿电9.6亿千瓦时,以综合用能洼地优势,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金麒麟风光配网调度中心主任曲前月介绍。
  据统计,目前通辽市共有50余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新能源开发,获批市场化新能源项目839.9万千瓦。2023年,全市新能源就地消纳电量约115亿千瓦时,绿电消纳占比达到20%。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助力工业用能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通辽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以“绿”成链   积蓄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后劲
  2024年1月18日,随着龙马年产30万吨精密铸件项目生产线点火成功,第一炉铁水顺利出炉,标志着蒙东(内蒙古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内所有铸件设备具备自主生产能力。项目满产达效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提供2800余个就业岗位。
  通辽市将绿电替代的机遇作为全市加快跨越追赶的重要风口。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统筹资源配置牵引产业延伸,围绕“链主”企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构建风、光、氢、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先后出台了《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推动全市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绿色翅膀”。
  “链”和“企”相辅相成,双向赋能。目前以龙马集团装备制造为“链主”的基地六大板块20个关联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逐步构建起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2026年基地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720亿元,税收20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成为全球最大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缘煤而兴的霍林郭勒市正在加速建设“中国绿电铝之城”,通过依托“煤电网铝加”全产业链优势,逐步构建起以煤为基础、以电为保障、以铝及铝精深加工为主体的千亿级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拥有大型电解铝企业3家,产值398.24亿元,产能269.7万吨。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创源金属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了《绿电铝产品评价证书》,总计完成8.67万吨绿电铝认证,锦联铝材和霍煤鸿骏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贴上绿电铝标签的生产商,成功打通了绿电铝销售环节,不断提升电解铝产品含“绿”量。
  “风”“光”无限,潜力无穷,通辽市“追风逐绿”的脚步更加稳健。“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占总电力装机的60%以上,新能源发电量达到500亿千瓦时以上,年就地消纳300亿千瓦时左右;节约能耗800万吨,减少碳排放2400万吨,放大产能转移'低电价’优势,增强地区经济'攒家底’后劲。”通辽市能源局总工程师郭景华介绍。
  树立雄心壮志,保持发展专注,通辽人以高质量跨越追赶的精气神,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通辽新篇章。
图片

7月20日《内蒙古日报》头版


环境,是这样“炼”成的 
——通辽市对标一流优化营商环境纪实 

本报记者  张俊在  郭洪申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晓玲


  “优化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基本告捷,但是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稳守全区'第一方阵’面临较大压力。”
  2月27日,通辽市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召开,会议对当下通辽市优化营商环境给出了中肯评价,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立足新起点,创新求突破,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年’行动,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成色得到更大提升。”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来抓,通辽市启动实施了三年行动计划,一年一主题,从营商环境突破年到创新年再到争优年,从思想破冰到改革破题再到担当破局,优化营商环境逐年递进升级,通辽市在自治区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的排名从2021年的全区第11位上升到了2023年的第4位,其中参评的8个旗县市区全部进入“优秀”等次,社会满意度列全区第3位。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通辽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经济运行逐步爬出谷底、回归合理区间,“突破困局”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7年来最好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3%,增速连续两年居自治区第一方阵。
  进一步把“突破困局”的来势巩固好,把“跨越追赶”的速度冲起来,通辽把功夫下在精心精准优化营商环境上。
  高位统筹推进  拧紧“责任链条”
  “各地、各部门要知责担责,顶格推动,把抓招商、优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从2021年到2023年的开年第一会都是“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这充分反映出通辽步步为“营”的坚定决心。
  “谁做得好?谁亮点多?谁还有问题?”130位营商环境监督员认真地给各旗市区和部门评分。
  在通辽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亮点比评电视电话会议上,市四大班子领导坐镇台上,市直部门、旗县市区一把手紧张等待“考试”结果和排名,火辣辣的现场点评更是犹如一份辣味十足的“体检报告”。
  为让各地区各部门认识到自身差距、寻找到追赶目标、激发出内生动力,通辽市注重正向牵引、反向倒逼,开展“亮晒比评”(亮承诺、晒进展、比实效、评实绩)系列活动,让各地“一把手”亲眼看到兄弟旗县的长处,亲身感受本地工作的差距,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紧迫感,奋起争先。
  “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责任部门,我们创新'三单一函’督办程序。”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局长王欣欣说。
  对规定期限内工作推进迟缓、质效不明显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责任部门发送“提醒单”,仍未落实的,发送“催办单”,催办无果发送“督办单”,抄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责任部门分级约谈,视整改情况向纪检监察机关发送“移交函”,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部门、人员不姑息、零容忍。2023年通辽市共发提醒单1027件次、催办单384件次、督办单148件次,一批企业群众反映的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通过三年的不断实践探索,“包联、调度、督查、考核、亮晒、通报、约谈、追责”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一体化”推进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盘棋”意识,扭转了个别干部“基础差、起步晚,比不上发达地区”的惯性思维,激发了敢打敢拼、冲锋陷阵的担当气魄,使一个个营商环境特色品牌加快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通辽案例”成长成熟。
  聚焦企业诉求  打通“发展梗阻”
  每半月一次的“亲清半月谈”是旗县党委、政府和企业负责人的“美丽约定”。在这里企业家是“座上宾”和“主角”,企业诉求直截了当,问题直达旗县委书记。
  以高端机械制造及高端铸造为主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龙马集团是国内行业龙头,有着世界级的影响力。落户通辽三年多,投资从100亿元扩大到336亿元,“当家人”樊宪国亲身感知了通辽在支持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力度和温度——
  市、区两级主要领导高频次考察调研,统筹调度、安排全市的资源和要素,组建工作专班,派出项目管家,找准企业痛点、需求,提供保姆式、一站式、亲人式服务;通过顶格洽谈、专班推进等一系列硬核举措推动龙马项目落地开工……
  围着企业“转”、紧盯企业“盼”、鼓励企业“干”,通辽把改革刀刃对准企业经营掣肘、公共服务梗阻。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还真能把事办成!”在通辽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群众发出这样的感叹。通辽市在全区率先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12个,配备窗口及驻厅联络员235人,受理办结龙马集团、梅花生物科技等多个企业、群众反映的各类“疑难杂症”142件,把办不了变成了能办好。
  政府采购办事流程多、资金支付慢、投入成本高是让供应商头疼的问题。“我们确定采购结果由5天减到半天,签订合同由30天减到6.5天,合同备案时间由9天减到3.5天,采购流程时限平均减幅近80%。”通辽市财政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席志刚说。
  计划投资17亿元的内蒙古通辽梅花年产50万吨味精及配套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企业项目负责人说。
  “我们在全区率先探索推行的'三个阶段’施工许可申办模式,改变了过去项目全流程审批拿到施工许可证后才能动工建设的传统模式,能为项目平均缩短1-3个月的建设工期。”通辽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科负责人陈立峰说。
  全区首创税费“云服务”中心,全区首家调解、仲裁、诉讼“三位一体”金融纠纷调解中心……2023年,通辽市培育形成236项创新亮点,其中88项走在自治区前列,7项改革举措获得国家部委认可,荣膺“2023中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
  紧盯群众所需  做精“里子工程”
  “我在家门口十几分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以前办,要到旗里才行,来回得4个小时。”库伦旗扣河子镇酒局子村的村民范振波,提起去年筹办养殖场办执照的情景很是感叹。
  范振波如此轻松办下营业执照,得益于库伦旗创新实施的市场准入“村里可办”,该项改革举措实现了100%全覆盖,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通报表扬。
  居住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的乌日娜与丈夫分居两地,想要办理公积金贷款,通过“手机公积金”APP,乌日娜完成了线上贷款申请,两人分别在两地就做完了视频面签,当日公积金贷款成功办理。乌日娜激动地说:“直接在手机上就能操作,真是解决了我们的难题。”
  据通辽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主任孙钢介绍,通辽市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公积金贷款“不见面办理”,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批次实现公积金贷款全流程线上办理的城市之一。
  “您好,这里是'12345’热线,请问您有什么需求……”“我哥患有严重肺积液,现在乘坐K996次列车,可是氧气袋不足了,能不能帮帮我们……”求助人曹女士乘坐的列车即将到站,“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人员立即联动公安机关,通辽市公安局情指中心紧急部署,最终为曹女士的哥哥送上“生命之氧”。
  通辽市12345“通畅办”热线归并整合了46条政务服务热线,在全区率先完成12345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一体化运行,成为全区唯一实现热线全面整合、集中办公的盟市,有效解决了各类便民热线“号码多、记不住、服务散”的问题。
  “现在这么方便了吗?”一系列贴心举措刷新着企业、群众对于办事便捷的认知。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次办好……借势“互联网+”,通辽对政务服务事项流程进行整合重组、流程再造,建成运营“一件事一次办”审批管理系统,118项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并围绕地区特色产业,创新推出“玉米深加工企业生命周期一件事”“绿色荞麦产业链一件事”“我要开民族特色食品加工店一件事”等特色主题事项51项,压减办事材料50.46%、压减办事环节58.87%、压减办理时间47.83%。
  一切改革从群众需求出发,2023年以来,通辽市实现了98%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7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5964个公民个人事项实现“就近办”,160个事项“全区通办”,1431个事项“跨省通办”,6734项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可办”……便利度保持全区第一位。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优化营商“软环境”,强健经济“硬”体格,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通辽以其诸多堪称经典的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塑造着通辽的气质、魅力,传递着通辽“跨越追赶”的信心、决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通辽市以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年行动为引领,持续扩大“通达辽阔、近悦远来”的城市影响力,努力打造诚信通辽、数字通辽、宜商通辽、暖心通辽,从而让在“突破困局”中取得重大进展的通辽,焕发出更加强劲的活力。
图片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楠丁 校对/孙枫
一审/石若冰 二审/于露
终审/斯琴塔娜

图片

请点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