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种课堂—搬运工和促进者

 我的教育人生 2024-07-23 发布于北京
两种课堂—搬运工和促进者
作者:李广生
学习即创造,这一观点的灵感来自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调整和重构他们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知识和新经验。这种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为它要求学习者综合已有知识与新信息,产生新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如何获得和应用知识。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内部化外部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创造性的再造,因为学习者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脑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脑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活动。神经可塑性理论表明,大脑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需要大脑形成新的神经连接,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重组。例如,研究表明,通过学习新语言或新技能,大脑的某些区域会增强其活动,甚至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大脑活动。
学习科学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研究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环境。研究发现,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方法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和复述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的,因为学生需要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都支持“学习即创造”这一观点。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知识的建构和创新,这一过程本质上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学习即创造不仅为我们打开一条反思学习的新思路,也为我们提供一个审视教师的新视角。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创始环境和机会、提供资源和指导、设计活动和项目,让创造得以发生并获得成功。这样一来,教师便成为“创造的促进者”。
正当这些教师意气风发准备踏上创造之旅的时候,对面的另一群教师善意地提醒他们,不要过于激动、且慢匆忙上路,教师并不是“创造的促进者”,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有确凿的理由:课标和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知识都已经完成了创造,它们或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或是前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或是某个伟大科学家的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总之已成定论,无需创造。教师的任务是把这些知识原封不动地从课本搬进课堂、从课堂搬进学生大脑。搬的更快、更多、更彻底,避免搬运过程产生破损和遗撒,是教师的使命所在。“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借用那句著名的广告语告诫那些试图在创造中有所作为的教师。
“创造的促进者”和“知识的搬运工”两个阵营中的教师,其课堂存在着显著差异。
从教学目标来看,“搬运工”的课堂注重传授既定知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事实、概念和技能。重点往往是记忆和复述,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再现教师讲授的内容。“促进者”的课堂更关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重点是理解和应用,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创新来掌握和扩展知识。
从教学方法来看,“搬运工”的课堂主要方法是讲授法,教师主导课堂,通过讲解和示范传递知识。课堂活动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和记笔记。“促进者”的课堂主要方法是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项目探究、动手实践等方式主动参与,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从课堂结构来看,“搬运工”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严格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促进者”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灵活调整,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进行,大量时间用于学生探究和互动,教师适时介入提供指导。
从评价评价方式来看,“搬运工”的课堂主要依赖标准化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能力。反馈集中在正确与否,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造性。“促进者”的课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展示、口头报告、学习日志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反思和改进,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创造性思维。
从课前准备来看,“搬运工”的课堂准备内容是详细的讲义和教案,明确每个知识点的讲授顺序和方法。准备的资源是教科书、幻灯片、练习题等。“促进者”的课堂准备内容是开放性问题、项目任务、探究活动设计,预见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和解决策略。准备的资源是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如实验设备、数字资源、合作学习平台等。
从学生参与来看,“搬运工”的课堂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主要任务是听讲和记忆。参与方式是回答教师提问、完成练习题。“促进者”的课堂学生是主动探究者,参与课堂设计和决策。参与方式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讨论、展示成果等。
“搬运工”的课堂通常是这样的:
引入环节教师通过简短的复习引出新课题,提问“植物是如何制造食物的?”并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讲授环节教师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利用幻灯片展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图示解释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并指出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巩固环节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讲解,完成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测他们对光合作用知识的记忆。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和过程。
整节课学生主要任务是听讲、记笔记和做练习题,记住教师讲授的内容。他们能够牢记相关概念和公式,但参与方式单一,参与度较低。
“促进者”的课堂通常是这样的:
引入环节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教师记录学生的主要观点,并引导到光合作用的主题。
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光合作用的速度。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在旁指导并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并得出结论。每组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果,并准备展示。
展示与讨论环节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指出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整节课从问题讨论、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到结果展示,学生全程参与,并积极互动。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走进课堂,静静地感受一段时间,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那就是“搬运工”的课堂:学生们坐在整齐的课桌前,眼睛盯着黑板或幻灯片,手中不停地记笔记。教师站在讲台前,流利地讲解光合作用的每个细节,板书着化学方程式。偶尔,教师会提问,个别学生会被叫起回答。整节课节奏紧凑,学生主要是记忆和复述知识点。
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那就是“促进者”的课堂:教室布置成小组座位,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充满了讨论声,学生们热烈地交流各自的想法。接下来,实验开始,学生们忙碌地摆弄实验器材,记录数据。最后,每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整个教室氛围活跃而充满创造力。
作为一名教师,你会选择哪一种课堂呢,让你做出这种选择的的理由是什么?请谨慎的进行思考,因为这涉及职业良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