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调制与脑-机接口融合的前沿进展

 脑机接口社区 2024-07-23 发布于北京

神经调控(Neuromodulation)和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BCI)是神经科学领域中快速发展的两大技术。这两个领域虽然起源不同,但都有着相似的最终目标:通过与神经系统的直接接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调控主要通过电刺激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而脑机接口则通过解码神经信号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逐渐增多,为协作工作和神经技术的快速进步提供了新的机会。

本文探讨了神经调控和脑机接口技术的相互融合,这两个领域虽然起源不同,但在改善神经和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神经调控技术主要通过植入式设备进行电刺激,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而脑机接口则通过解码神经信号,帮助患者恢复运动控制和通信能力。本通过回顾两者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展示了这两个领域技术融合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

神经调控的技术发展

几十年来,植入式电刺激神经调控系统一直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工具。最为著名的应用包括深部脑刺激(DBS)和脊髓刺激系统。这些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研究长期神经调控提供了技术基础。

DBS主要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基本震颤和其他运动障碍。通过在脑内特定区域植入电极,DBS系统能够提供持续的电刺激,从而改善症状。脊髓刺激则主要用于缓解慢性疼痛,通过在脊髓表面植入电极,提供电刺激以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

在早期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现有的临床神经调控设备,增加了扩展的硬件、固件和软件包,以支持研究利用感知技术增强疗法。例如,NeuroPace的脑响应神经刺激系统(RNS)能够根据癫痫放电触发刺激,而Medtronic Activa PC+S和Summit RC+S系统则基于频谱带功率测量调整刺激。这些技术进步推动了对基本震颤、帕金森病、癫痫和妥瑞症等疾病的新的见解。

随着感知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出与疾病相关的电生理神经生物标志物,例如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的贝塔波振荡活动和癫痫患者的发作间癫痫样放电。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开发自适应神经调控系统提供了基础,使治疗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并不仅仅停留在DBS和脊髓刺激上,其他形式的神经调控如迷走神经刺激(VNS)和经皮电刺激(TENS)也逐渐被广泛应用。VNS主要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用于治疗癫痫和抑郁症等。TENS则通过皮肤电极传递电刺激,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

此外,神经调控技术的进步还体现在设备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上。现代神经调控设备不仅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而且具备了更多的智能功能,如自动调节刺激参数、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等。这些进步使得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和家庭中的应用更加便捷和广泛。

脑机接口的发展历程

与神经调控系统不同,脑机接口(BCI)技术的起源主要在于解码和理解神经活动。早期的BCI研究平台专注于记录和解释神经信号,而非直接进行调控。2006年,一例长期植入的人类皮层内脑机接口(iBCI)展示了从运动皮层解码神经信号,使四肢瘫痪患者能够控制电脑光标,并操作假肢和机器人设备。

iBCI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植入电极直接记录运动皮层的神经活动。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开发出复杂的解码算法,将神经信号转换为控制指令。这一技术的早期成功展示了iBCI在恢复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和通信能力方面的潜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iBCI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不断提高。快速进步的分析工具和算法提高了基于iBCI的假肢控制和通信界面的性能。通过持续改进神经信号解码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运动意图,使iBCI系统的控制更加流畅和自然。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iBCI的广泛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无线系统和自校准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问题,但家庭使用iBCI仍然局限于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并且需要训练有素的支持人员。

此外,皮层内植入电极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植入手术的创伤和长期使用电极可能引发的免疫反应、感染和组织损伤,都是制约iBCI技术普及的重要因素。如何在保持高效解码性能的同时,减少对大脑组织的损伤,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iBCI的应用不仅限于运动功能的恢复,还包括感官功能的增强和认知功能的辅助。例如,研究人员开发了通过iBCI控制的假肢,这些假肢不仅能够执行精细的运动,还能通过皮层微刺激提供感觉反馈,使患者能够感知假肢的触觉信息。

而且,iBCI还被用于开发脑控的通信系统,帮助严重运动障碍或失语症患者通过脑信号进行沟通。这些系统通过解码大脑中的语言或字母表意图,实时将其转化为文本或语音输出,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共同的目标、挑战和机遇

图1 | 脑-计算机接口(BCI)与自适应深脑刺激(aDBS)领域的并行演进。这些技术沿着可能相同的发展轴线,从相对的两端出发,最终汇聚于共同目标:实现对执行器(例如,假肢、神经调控装置、语音辅助设备和外部计算机接口)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实时控制。DBS代表深脑刺激;ET代表特发性震颤;HDE代表人道主义设备豁免;OCD代表强迫症。

尽管iBCI和aDBS(自适应深部脑刺激)领域面临的挑战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维持治疗稳定性、实现可靠的闭环神经刺激等。这些挑战的共同应对和技术融合,为这两个领域的协作提供了契机。

早期的DBS系统为临床医生提供的参数选择有限,如刺激幅度、脉冲宽度和频率。而随着感知功能DBS设备的出现,以及闭环刺激能力的预期,建立临床治疗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同样,iBCI也面临着部署辅助设备的技术挑战,高系统复杂性限制了BCI系统的临床应用。

DBS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变量。例如,实时调节刺激参数以响应患者的神经活动需要高度精确的监测和分析工具。而这些工具的开发和临床应用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iBCI系统的部署同样面临技术和实践上的挑战。尽管无线系统和自校准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问题,但在家庭环境中长期使用iBCI仍需克服许多技术障碍。比如,如何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简化设备的操作以适应普通用户的需求。

在疾病进展、昼夜节律或患者身心状态变化的情况下,维持治疗稳定性是未解决的难题。DBS中的闭环刺激功能在iBCI中也有类似的应用,如使用皮层微刺激提供感觉反馈以增强假肢性能。

闭环控制系统的核心在于实时监测和反馈调节。对于DBS,闭环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神经活动实时调整刺激参数,以优化治疗效果。对于iBCI,闭环控制则可以通过提供感觉反馈,增强患者对假肢的控制和感知能力。这种实时的双向互动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技术的融合,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例如,结合DBS和BCI技术,可以开发出能够同时进行神经调控和神经信号解码的混合设备。这种设备不仅能够提供电刺激治疗,还能够实时监测和解码患者的脑活动,从而实现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

此外,神经调控和BCI技术的协同工作,还可以为开发新型神经假体和智能神经接口提供基础。例如,通过结合DBS的电刺激功能和BCI的解码功能,可以开发出具有智能反馈和自适应能力的神经假体。这些假体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还能够通过实时反馈提高使用的自然性和舒适度。

未来展望

随着与神经系统接口的新方法迅速发展,未来十年神经技术的进步令人期待。然而,开发这些设备所需的生态系统同样重要。aDBS和BCI平台的广泛临床应用对于经济可行性至关重要,但过早的标准化可能会在用户需求和技术要求尚未完全明确时阻碍进展。

BCI领域正努力开发针对特定患者群体和治疗效果的“简化版”系统。建立临床BCI在治疗护理流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建立监管框架并加速创新。新策略开始利用商业DBS或类似DBS的平台探索iBCI,例如使用DBS感知设备作为BCI系统的植入部分,或使用带有感知功能的胸部植入系统创建神经假体设备。

商业化是实现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一步。DBS和BCI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需要解决一系列挑战,包括技术成熟度、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和监管审批。只有当这些技术能够在商业上可行,并在临床上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时,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此外,临床应用的推广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和支持网络。这包括培训专业人员、制定操作标准和规程,以及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只有在这些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DBS和BCI技术才能真正融入日常医疗实践,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多模态神经接口技术的开发,这些技术结合了电刺激、光刺激和药物输送等多种手段,以提供更综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光遗传学(optogenetics)和化学遗传学(chemogenetics)技术的应用,有望在神经调控和BCI领域引发新的突破。

另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也为DBS和BCI系统的优化和个性化提供了新的工具。通过对大量神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开发出更智能的解码算法和控制策略,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结论

本文通过对神经调控和脑机接口技术的详细回顾,展示了这两个领域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尽管这两个领域起步不同,但其技术逐渐重叠,并朝着提供连续、稳定、实时控制的共同目标前进。这种融合为神经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在技术创新、商业化和临床实践方面共同努力,以实现这些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神经和精神障碍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活质量。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