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隋之殇】:辽东城下的帝国梦,杨广的东征与内乱的爆发

 北雁寄南书 2024-07-24 发布于湖南

引言

左手指月,右手牵星,假如我们把历史比作一条时空长河。我们会发现,无数的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都曾试图在这条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隋炀帝杨广,这位在历史书页上留下深刻痕迹的君主,他的名字和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作为负面历史教材而广为传播。他的一生,是对权力无尽渴望与追求的写照,也是帝国兴衰荣辱的缩影。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杨广再次挥师东征高句丽,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次国家命运的豪赌。六军雄师在集于涿郡,准备再次向东方的敌国展示它的锋芒。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杨广的雄心壮志在辽东城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国内的动荡不安,杨玄感的叛乱,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刺破了帝国辉煌的外衣,暴露了其内里的脆弱。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它不仅是对隋炀帝个人野心的嘲笑,更是对整个隋帝国力量的极限挑战。

因为开局很壮观,但收尾很难堪!

二度征辽

在隋朝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杨广决心再次亲征高句丽,以雪前耻并完成对东北边疆的统一大业。这一年的正月,隋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力集结于涿郡(今北京市一带),并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这是隋朝的一种军事征召制度,意在补充和强化军队的战斗力。同时,隋炀帝还下令修缮辽东古城,贮备大量军粮,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

三月,隋炀帝抵达辽东,彰显了其对此次征战的重视与决心。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亲自率领大军渡过辽水(今辽河),向着高句丽的腹地进发。两天后,即四月二十九日,隋炀帝派遣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上大将军杨义臣,率领精锐部队直指高句丽的都城平壤,意在迅速攻占敌方政治中心,迫使高句丽投降。

隋炀帝对诸将下达了攻打辽东城的命令,并允许他们“便宜从事”,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指挥作战。隋军在辽东城下架设了飞楼、撞车、云梯等攻城器械,并挖掘地道以配合攻城,展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军事工程技术。隋军昼夜不停地攻城,持续了20余日,但辽东城依旧固若金汤,高句丽守军顽强抵抗,使得隋军始终无法攻破城池。

辽东城的城墙如巨兽般屹立不倒,阻挡着隋军的前进。炀帝的命令下,无数的布囊被填充泥土,誓要筑成一条宽广的鱼梁大道,让勇士们能沿着这条生命之路,攀上城墙之巅。而那八轮楼车,像巨人一般俯瞰城内,威风凛凛。所有的准备似乎都在为最终的胜利做着铺垫,然而,就在辽东城的生死关头,杨玄感的反叛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撼了隋军的军心。

炀帝密召众将,暗中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一时间,军营中充满了混乱与恐慌,无数的军资、器械、攻具被遗弃,如同一座座被遗忘的山丘。隋军的营垒、帐幕、案堵,静静地矗立着,却已成了空壳。他们仓皇逃离,留下了无尽的困惑与恐惧。

高句丽的守军们,面对隋军的突然撤退,心生疑窦,不敢轻易出击。直到第二天,他们才小心翼翼地外出侦查,依旧怀疑这是隋军的诡计。两天后,高句丽的士兵才敢追击,由于隋军众多,他们不敢过于接近,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当他们发现隋军的御营已经渡过辽水,才敢对后军发起攻击。

在这场混乱的撤退中,隋军的后军仍有数万人,他们被高句丽的追兵所跟随抄击。最终,那数千名疲惫不堪的士兵,在高句丽的追击下,无力抵抗,被高句丽无情地杀掠。这一切,都是隋炀帝连年征战的代价,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将士何辜?

背后一刀

杨广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是在公元613年。此时的大隋国内局势已经相当动荡。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失败后,隋炀帝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资源,这使得国内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的农民起义已经开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翟让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在杨广第一次远征高句丽期间,由于大量征兵和赋税,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加剧。隋炀帝的暴政和奢侈生活也使得许多百姓和官员对其失去了信心。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崛起,其中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在河南地区逐渐壮大,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此外,杨广的统治也面临着内部的反对。

杨玄感之乱,是隋朝末年一次重大的军事叛乱,对隋朝统治造成了沉重打击。杨玄感出身显赫,其父杨素是隋朝开国功臣,曾任宰相,对隋炀帝杨广有辅佐之功。然而,杨素晚年与隋炀帝关系紧张,隋炀帝曾私下表示若杨素不死,必将其家族诛杀。杨玄感对此深感不安,加之目睹隋炀帝连年征战、国政混乱,内心渐生异志。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国内空虚,杨玄感认为时机已到,遂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举兵反叛。他自号大将军,传檄四方,声称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迅速得到了不少地方官员和民众的响应。杨玄感的叛军一度攻占数座城池,声势浩大。

隋炀帝得知国内生变,急忙从前线撤军,命大将宇文述、来护儿等率军回师平叛。隋军凭借优势兵力和强大军力,迅速对杨玄感叛军形成压制。杨玄感虽然勇猛,但面对隋朝正规军的反扑,叛军逐渐陷入劣势。

在隋军的围剿下,杨玄感叛军屡战屡败,最终被迫撤退至洛阳附近。然而,由于隋军的严密封锁,杨玄感无法进入洛阳,只得转战他处。在隋军的不断追击下,叛军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最终,在一次战斗中,杨玄感被隋军团团围困,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命部下将自己杀死,叛乱宣告失败。

杨玄感之乱虽历时不长,但其影响深远。首先,叛乱暴露了隋朝内部的矛盾和隋炀帝的失政,使民众对隋朝统治的信心大受打击。其次,叛乱虽被平定,但隋朝为镇压叛乱付出了巨大代价,进一步削弱了隋朝的国力。最后,叛乱也为其他反隋势力提供了借鉴,激发了更多地方的反叛行动,加速了隋朝的崩溃。

杨玄感反叛是隋末民变的先声,标志着隋朝统治的危机开始表面化,隋朝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隋炀帝虽然暂时平息了叛乱,但无法挽回隋朝覆灭的命运。杨玄感之乱,不仅是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更是隋末乱世的序幕。

后记

杨玄感兵败,原因即复杂又悲壮。它不仅是一场战略上失误的体现,更是一场关于实力的较量。

首先,杨玄感在战略上踏出了致命的一步。

公元613年,隋炀帝杨广的野心再次驱使他挥师东征高句丽,而命运的齿轮也在悄然转动。在黎阳,杨玄感被派去监理军需运输,但此时的天下已如煮沸的水,动乱不安。杨玄感心中暗生异志,他秘密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迎接智计过人的李密,希望他能主持大事。

李密为杨玄感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具体内容如下:

上策:李密建议杨玄感攻占蓟县,扼守临渝关(今河北抚宁县东),直接切断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大军的归路和粮草供应线。这样一来,隋军就会因粮草不济和前后夹击而自行瓦解 。

中策:李密的中策是迅速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地区,利用地利进行防守,以时间换取空间,待时机成熟后再稳步进取 。

下策:李密认为下策是攻打东都洛阳,号令天下。但此策存在风险,如果一百天内无法攻下洛阳,隋朝各地的援军将会赶到,形势将对叛军极为不利。

然而,杨玄感最终选择了李密提出的下策,决定攻打洛阳。他的理由是百官的家眷多在洛阳,若能攻下洛阳,足以影响天下,并且经过城镇不攻,无法显示军威

"不然。公之下计,乃上策矣。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

但结果正如李密所担心的,叛军长时间无法攻下洛阳,最终隋炀帝的援军赶到,杨玄感兵败被杀 于是乎,命运的天平在这个时间节点倾向了杨广。

其次是实力相差太大,隋炀帝在辽东得知叛乱的消息后,他迅速采取行动,调集主力回师平叛。隋军的主力如同一把锋利的剑,迅速回援,对杨玄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而,杨玄感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民夫,缺乏正规训练和作战经验。在隋军的连续反击下,杨玄感的军队屡战屡败,最终在皇天原的决战中一败涂地。杨玄感仅率10余骑逃往上洛,最终在绝望中不想受辱命其弟杨积善将其杀死,起兵遂告失败。

同时,隋炀帝下达了严惩叛乱者的命令,三万余人被杀,家产被籍没,流徙者六千余人,这是一场无情的清算。

杨玄感起兵后,余杭民刘元进等也举兵响应,对隋统治集团造成了大分裂,贵族官僚子弟如观王杨雄子杨恭道、韩擒虎子韩世谔等四十余人都来军中,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也与他通谋。

杨玄感之乱,是隋朝内部矛盾与危机的集中爆发。杨玄感之乱,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影响深远,不仅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更激发了后来的农民起义,为隋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这是一场历史的转折,一场时代的更迭,一场王朝的悲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