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预热——秦岭山里写戏人

 北漂老吴360 2024-07-25 发布于北京
蓝字

 秦岭深山写戏人(代序)

刘立勤

镇安县位于陕南秦岭山区,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曾经是国务院确定的深度贫困县。然而,在这个地处楚头秦尾的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十分繁荣,不仅飞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和方英文先生这样的享受盛誉的文学大腕,还诞生了一大批在省内外颇具实力的文化艺术人才,创作大量的艺术作品影响深远,让这块贫瘠的土地成为一片文化的绿洲。而自谑为“小地方写小戏的人”——唐仁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下得硬功,练得一身好本领

唐仁晋是陕西省镇安县人,1968年11月出生。自幼喜爱文学艺术。1982年12月,不到14岁的他考入县文化艺术学校,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学员生活艰苦,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刀枪棍棒摸爬滚打,唐仁晋从不叫累。他深知自己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以苦为甜孜孜不倦。业余时间,别的同学打扑克转大街,他都用来读书,补习语文基础知识。学员每月的生活费只有十几二十块钱,他每月都要抠出三块五块,用来购买图书。买不来的好书,他就找老师找朋友借。图书馆、新华书店,更是他常常光顾的地方。为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聪明的他采用最笨拙也最有效的办法,背诵了大量的古典诗文词曲。他爱好广泛,抽空还会练习书法,吹吹黑管、拉拉京胡,成为学员班最用功的学员,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984年,在商洛地区优秀学员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三年学习期满,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镇安县剧团正式录取,成为一名专业演员。成为演员,他对自己更加严格了,每次接到演出任务,他不仅反复研读剧本,仔细琢磨角色,认真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而且还要对照古今经典剧本与编剧导演交流、探讨。老一辈编剧导演看他如此认真,对他钟爱有加,将自己的创作心得倾心相授,他的表演水平大幅提升不说,他对戏剧创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他一边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一边在宿舍恶补戏剧知识,背诵大量经典戏剧剧本,偷偷开始戏剧创作。他的文学修养日益提高,表演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相继主演了《三岔口》《桃色姻缘金钱梦》《牛二宝经商记》《金佛爷》等诸多剧目,多次参加省市文艺调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大有冉冉升起之势。

遗憾的是,随着新型文艺形式的迅猛发展,电视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录像厅、游戏厅、歌舞厅蜂拥而起,传统戏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舞台戏剧一度陷入低谷,名噪一时的镇安剧团也深受影响。大部分老同志和业务骨干都纷纷改行调离,特别是本来就奇缺的编创人员的相继调离,使剧团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剧团的演艺事业也步入沉寂。而这时的唐仁晋,因其出色的才干引起某金融机构的关注,他们意欲借调他去负责金融系统职工文化工作。银行待遇优厚,发展前景好,那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呀。他有过纠结,有过徘徊,但他舍不得自己喜欢的戏剧事业,仍然觉得剧团更适合他,也更需要他。于是他狠下心,然选择了留下,坚守自己喜爱的戏曲事业。

打赢硬仗,创作一批好作品

他留在剧团,不仅当演员,还被提拔为业务股长,负责剧团日常排练、演出等业务工作。更重要的是,当时剧团的编剧退休的退休,调离的调离,没有创作人才,组织赶鸭子上架,让他担任剧团的编剧,由“地下”转入地上,正式开始了戏剧创作之路。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他评点别人的剧本头头是道,也曾经背诵过大量文学经典甚至剧本,当自己真正开始写戏,感觉还是十分艰难。可他天生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认为没有打不赢的硬仗,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就没有轻易“举手缴械”这个词。他从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开始,激活自己的知识储备,县内县外四处求师学艺,搜罗学习经典优秀剧目。夏日炎炎,他挥汗读书;数九寒天,他怀抱火炉思考创作。上班时间,他找有经验的老演员畅谈构想;回到家里,也要和妻子推敲一些细节的表现方式。创作时,一个主持词他要修改十几遍,力求尽善尽美;一个快板要请来一拨拨的同事试听试说,为的是不出一点纰漏;一个应景式小型表演唱之类的小节目,他能和演员一起折腾一二十遍。为了积累创作的第一手素材,他常常自带干粮深入基层,住在群众家里体验生活,使剧本以及其他文艺作品更加入情入理,更加真实又艺术再现生活。

宝剑锋从磨砺出,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硬仗,成为戏剧创作的一个常胜将军,让他很快在镇安乃至商洛戏剧界脱颖而出。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从事戏曲创作以来,他先后创作《百年花鼓》《人间真情》《栗乡神韵》《镇安山水镇安情》等大、中、小型戏剧、曲艺等作品100余部,都一一搬上舞台、荧屏,或者在报刊发表。其中大型花鼓音乐歌舞剧《栗乡神韵》,曾在“和谐商洛文化周”展演中荣获剧目、演出两个一等奖;花鼓小戏《书记拽犁》《环保媳妇》《王老好告状》等多部作品分别在全国戏曲剧本评奖及陕西省第二、第四、第六届等小戏小品大赛等大型活动中荣获优秀剧目、优秀编剧奖等多个奖项;戏曲剧本《人间真情》《古镇情缘》等多部作品,先后在陕西群众文化演唱材料优秀作品选《三秦大舞台》《走进新时代 唱响新生活》刊发;《栗乡神韵 魅力无限》《第一书记》《下河软腔 一枝独秀》《永远的风情》等剧本、论文、剧评分别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初探》《西北信息报》《商洛日报》《商洛文化》等多家刊物发表。2015年,他公开出版个人戏曲作品选《栗乡神韵》,引起各方好评。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小学生唐仁晋,会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谁也没有想到唐仁晋会从一个小演员成长为陕西知名的专业编剧,继而成为剧团业务团长主持工作。特别是在世纪之交那几年,他克服困难还为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的骨干演员,确保了镇安剧团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得以艰难维系和过渡,为剧团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因为优异的成绩和突出贡献,他曾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科学技术学科带头人,先后荣任政协商洛市委员会二、三届委员。

敢啃硬骨头,带领一方百姓脱贫

由于创作成绩突出,他被借调县文化局担任戏剧创研室主任,同时还兼任县剧团副团长、县文化馆副馆长、镇安花鼓渔鼓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负责全县的文艺创作和大型演出活动的策划、编创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六年。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作者采风,开展培训、创作活动,使全县文学艺术创作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全县文艺创作日益活跃,先后有1名作者加入中国作家协会,6名作者加入省作家协会。

2016年,唐仁晋正式回到县文化馆,负责曲艺和非遗保护工作,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坚持文艺创作笔耕不辍。近十年来,他每年都要创作10部以上文艺作品被搬上舞台,多部作品在省、市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中获奖。世纪之初,他就肩负起镇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职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是镇安县非遗保护的开拓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领同事,常年奔波在全县沟沟岔岔,寻访民间艺人,采写文稿,收集、拍摄影像等相关资料。有时,为了寻找一个老艺人,他几次驾车上门走访。经他采录、申报的非遗项目就有67项之多,其中有43个项目被列入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35名民间艺人被命名为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他被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镇安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当中央精准扶贫的号令发出后,年近半百的唐仁晋接受组织选派,到该县米粮镇月明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那里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常常连水都没有喝的。唐仁晋毫无怨言,发挥个人优势,坚持以文艺作品寓教于乐的方式,广泛开展思想宣传、政策解读,积极开展精神文化扶贫。驻村扶贫三年,他与四支队伍一起,多方争取资金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硬化公路,改造危房,发展产业,常常忙得两头不见天;他常年坚持吃住在村上。五加二,白加黑,节假日仍在扶贫上更是常态化,忙起来几个星期都不能回家。在他们的艰辛努力下,短短三年,该村水电路通畅,产业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全村13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与全县一道率先摘帽进入小康。

扶贫工作艰巨而繁忙,他依然抽空坚持写作。在驻村期间,他先后创作《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落》《我你都是大工匠》等一大批扶贫题材的文艺作品,被县剧团排练并搬上舞台,巡回全县演出200余场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以文艺的形式,助推全县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引领全县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他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2016年12月,入选“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并代表基层作家在开班仪式上作交流发言。2018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接任县作协主席,成为文化绿洲的领头人,踏上了新的创作征程,必将作出新的成就。

——该文于2021年,原载于陕西省文化馆主办的《百花》杂志2021年第4期。现作为唐仁晋先生新作《戏里戏外》代序。



作者简介

 刘立勤,陕西镇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批“陕西百名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人选,商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镇安县政协。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有作品被译成英文和日文,曾获小小说金麻雀奖、梁斌小说奖等。出版有《永远的隔壁》《最美的教师》等小说集多部。


时光只会老去
但时光从不会欺骗我们
世界上有许多种遇见
最美好的莫过于
在我最美的时光里与你相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