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系古灶河:十一年的插队生活

 城北十五里666 2024-07-25
Image
作者下乡插队时照片
情系古灶河
殷家骐

小河伴我度韶华

十七岁,多么美好的年华。那年的深秋季节,我下乡插队到古灶河边的鼓劲三队。次年 初夏,麦子抽穗,小鸟撒欢般在麦垅间飞来窜去,田野在日光照晒下散发出阵阵清香,生产队组织劳力给我们在古灶河南圩堆的朝阳面建好了一明两暗外加厨房的知青宿舍,从此我就在古灶河边安下了家。

古灶河水碧清碧清,河两岸高高圩堆上的槐树林翠绿翠绿,河水中倒映出的天空瓦蓝瓦 蓝,河边水草中偶尔一条小魚跃起,跌落,一圈涟漪慢慢漾开,漾开,古灶河,就是一幅画。河道笔直,从古灶村中间穿过,站在我们屋后的水边,往东五、六里河水接上南北向宽阔的潘堡河,往西二、三里河水拐了个弯,向北数华里接上张灶河,欢畅流淌的河水带着滿河的灵气和生机,滋养着古灶河两岸勤劳淳朴的农家。

枕河而居,古灶河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清晨,屋后槐树林中的喜鹊早早跳出了窝, “喳喳喳”大声叫个不息,我从香甜的睡梦中不情愿地醒来,远处生产队场上又传来队长对着铁皮喇叭声嘶力竭的喊声:“最高指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上早工啦!上早工 啦!”我跃身下床,拿起牙刷毛巾,奔向屋后河边。河面上飘浮着轻纱般的淡淡水气,清凉的河水在我头上、脸上撫过,是那样的亲切、温柔,让我瞬间清醒,无比舒畅,浑身充滿活力。傍晚收工回来,我走向河边一洗滿身疲惫。但凡能下水的日子,我便一跃而入在河水中畅游。凉凉的河水像爽滑的絲绸轻轻拂过我的全身,我微闭双眼,像漂浮在空中向前滑行。呵,惬意极了!什么疲劳、烦恼、徬徨……那一刻,都被古灶河水冲洗得干干净净,让我感觉到的只是生活中的乐趣和生命的无限张力。晨光暮色,河滩上的柴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我对古灶河及两岸愈加熟悉、了解,也愈加亲近。古灶河边的这片土地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处,是我衣食的来源,生活的依靠。古灶河,原本一条偏远乡间默默无闻的小河,却因上山下乡运动把我的青春年华和命运与其连在一起。不知有多少个寂静的黄昏或月明星稀的夜晚,我默默地坐在河滩边或圩堆上,看着河水从脚下静静流过,彼时彼刻,我觉得古灶河像一位久经岁月风霜的老人,一位善解人意的长者,或是一位性格温和的朋友,极有耐心地倾听我内心的诉说。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细碎水花,那是古灶河对我心境的理解和安慰,每次,一个知青面对的困窘现状和对前途的迷茫,就在和古灶河无声地交流中变的有些释然。十一年的插队光景可不算短,更何况那又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我常回想,有谁能像古灶河那样,忠实地、默默地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冬炎夏?和我一起承受苦闷,共享欢乐?伴我一起挣扎、奋斗、期盼前方那似有若无的希望古灶河,流淌在我心中的河!

乡亲关爱助我自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灶河两岸的人们善良、热情、实诚。那个深秋的下午,人们亲切称之为“驼书记”的大队团书记瑞生,激情洋溢,虎虎生风,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从十几华里外的许河公社汽车站把我们五十多个知青接回到鼓劲大队。大队小学的教室成了餐厅,乡亲们尽其所能,炒鸡蛋、烧豆腐、白面条……热气腾腾一碗一碗端上了桌,“饿了吧”,“多吃点”,“吃饱啰”,满屋响着热情的招呼声,那情那景,那种关切,那份真诚,消除了我们初到陌生地方的忐忑,温暖了一颗颗年轻的心,也开始了我们在农村的新生活。

麦苗青,菜花黄,玉米撑起青纱帐,炎暑去,秋风爽,似海棉田白茫茫。日月轮换,冬去春来,我们一群对生活朦胧无知、对农活一窍不通的十多岁的孩子,跟随着古灶河边的人们并在他们的照顾下逐渐地独立、成熟。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每天,晨曦初露就迷迷糊糊起床打早工,晚霞消失才又累又饿回到知青屋。干农活挣工分,拿回自个儿的口粮是我参加劳动的动力和最起码的要求。与农民相比,我干的“轻工巧活”较多,这是善良的干部社员对我的照顾,那时候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比如帮助队里办个“大批判专栏”,农闲参加宣传队说说唱唱,参加工作队应付上面差使等等。插队时间一年一年在延长,我的体力也一年一年在增强,有的农活也逐渐跟上了趟,有时也不得不真刀实枪跟着干。七三年初秋的玉米收获季节,我跟着生产队劳力最强的“基干班”收玉米,我们负责把掰下撕去

苞衣的玉米从田头挑回队场,一担玉米重约150斤到170斤,我和“基干班”的劳力一样,在烈日下光着上身,滿头滿身汗水,挑着沉重的玉米担子,中途不落地休息,左右换着肩

一口气从离队场较远的三、四里外田头挑到队场。也就是那一个季节,我的双肩和后颈部被扁担磨长出三块农民称为“扁担瘤”的肌瘤,几年后才慢慢消失。

生活上的自理和自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好在一直得到生产队干部和社员的关心帮助。刚插队时光,社员们经常将自家种的蔬菜主动送给我们,以至于几年后,我们常在吃饭当口拿着碗钵到一些相邻的社员家讨取下饭的咸菜,每一次农家都热情招呼,慷慨给予,插队多年这种事情在我们和农民间习已为常,从未发生过尴尬的场面,因为农民待人永远充滿怜悯之心,永运是那么善良。在农村,口粮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那时候社员口粮来源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口粮按人口计算,工分口粮按所挣工分多少计算,此外就是每人12方

即 0.2亩自留地所产粮食。我们那地方人均土地不算太少,属主要产棉区,与人多地少的产粮区相比,国家下达的粮食征购任务不算重,因此多数农民的口粮在精打细算的情况下是够吃的,但是也有一些如人多劳少等困难家庭,每到春夏青黄不接之际会缺粮。我在生产队 11年,在生产队照顾下从未发生过口粮不济的情况。插队后的前几年我们无心情也种不好自留地,生产队每年就给我们发一份自留地粮,即使我后来离开生产队外出上学的那两年,生产队也每年补贴我的自留地粮。当时一般插队知青对前景深感无望迷茫,要持久应对艰难处境的有效而实在的办法是尽可能打理好自已的生活,这也算是我下乡几年后逐渐变的自立和成熟的心得之一吧。后来,知青组慢慢只剩下我一人,其他知青有的转到别地儿,有的回城干临时工了。那一年,我找到生产队丁队长,请求他给我划一块自留地,彼时我已和众多农民一样认识到土地的金贵和潜力。丁队长是一位善良的宽厚长者,从我们到生产队的那天起对我们总是关爱有加。起初在他当生产队保管员时,隔段时间就向我们招招手,“去,回去拿个家伙(容器)来。”于是我们欢天喜地急匆匆拿来钵子或瓶子他知道我们油不够吃,经常断油,总是一边叮嘱我们“油要省着点吃”,一边给我们滿满盛上食用棉清油。丁队长见我想种自留地,他也显得很高兴,便笑着将生产队最东边一块近一亩的零星三角地划给了我。我大喜过望,决心大干一场好好侍弄这块地。插队期间生产队照顾我们,烧草和忙自留地的粪肥到队场随便挑,于是我花了几天时间,从生产队养猪场挑来几十担猪粪施在地里,然后用大锹把地好好挖翻了一遍。春天,我种上玉米;夏天,我买来红薯苗在玉米行间种上红薯。夏天的玉米长的高过人头,在玉米地里干活不仅暑热难当,还有长长的玉米叶互相交织,叶边锯齿似的细密的剌把臂膀皮肤上拉出一条条红杠,汗水淌过又痒又疼。种红薯要打地拢、插红薯苗、及时浇水,我一人忙不过来,便请来同生产队的好朋友王彤帮忙,王彤是随父母下放的知青,能干肯吃苦。在我辛勤和精心打理下,看着自留地庄稼一天一个样地茁壮成长,我整天心里美滋滋的。金色的秋天终于到了,那真是一个无比美好的季节,我的自留地获得大丰收,玉米收了三百多斤,红薯收了一千多斤。我找到邻居,请他帮助把玉米悄悄卖给他邻近大队的亲戚,因为那时民间不允许粮食买卖;对收获的红薯,我则请来四位社员,半夜我和他们一起用自行车驮到七十多里外的海安县城赶早市卖掉。玉米和红薯一共卖了近七十元钱,这真是一笔可以解决大问题的大钱啊!我用它来添置衣帽鞋袜、煤油火柴等生活必需品,还可以解决好几个月的零花钱。

我生活上自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古灶河边乡亲们的关爱帮助!离开农村后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我们这些所谓的知青是困惑无奈的,在应当读书求知的年龄没有学校可上,没有工厂企业可去,家庭不可能长期养着我们吃闲饭,城里也容不下我们这些刚从“造反”和派性中走出来的不安稳群体,面对这种窘困的情况,在响亮的口号下,把原本应由政府(时称“革委会”)承担的劳动力安置责任,交由善良、朴实、好说话的农民承担。顾大局、识大体、淳朴的农民接纳了我们,而且是那样的真诚!农民当时的生活也很困难但是他们热情真诚地接纳了我们,从他们并不富余的锅里匀出饭来让我们吃;他们实际上处于社会底层,多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已经让农民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上面各种粮食、生猪等等定购任务以及平调摊派等让他们日子常年处于紧巴巴的状态,他们的处境应该令人同情,但是,他们却真诚地把同情施于我们这些不谙世事、人地两生的知青;为了能让我们立住脚、活下去,农民在自己生活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给我们以各方面的照顾。那些年,我们大队知青中少数人参军、招工进厂,乡亲们无不为之高兴,祝愿他们出息;知青进城做临工、学手艺,乡亲们期盼他们能干出点名堂,别再回农村受苦对没门路只能在生产队困守的知青,乡亲们也更加包容照顾。当年农民总希望我们知青有个好前程,不要像他们一样在农村吃苦,能够过上好日子,这种淳朴让人感动。农村虽苦但当时己成为知青可以依靠的栖居地。古灶河边乡亲们如此,其他地方的乡亲们亦然,中国的农民真的可亲、可敬,值得信赖和依靠。

古灶河不解缘

1979年的那个夏天,在知青返城风潮中我也离开生活了11年的古灶河边。来时朦朦胧胧,去时身不由己,没有兴奋,谈不上解脱,却有着些许挥之不去的无奈。11年,多少个不眠之夜,思虑着自己的人生,不知道理想、未来、努力方向在哪里,回城,是当时最大的愿望。可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年龄近三十,回城待安置我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最美好青春年华付出后所向往的结果?离别古灶河畔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不甘,也有不舍,个人命运的脚步总是这样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向前。古灶河畔的这片土地刻着我青春的印记,有迷茫也有温暖,有苦闷也有欢乐;我在这片土地上经受了磨砺,经受了善良淳朴、吃苦耐劳的民风熏陶,这片土地当然也就成为我其后人生之路的出发地。

回城后的从业之路是曲折的,万幸的是,经受过磨难的我们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就意味着给我们这些多年在底层苦苦努力的人带来若干可以选择的路子和公平竞争的机会回城一年多后,我参加了国家招录农村经营管理员考试,上天眷顾,我成为被录取的幸运儿之一,从那之后我以新的身份、带着深厚的感情投入到为“三农”服务的农村工作之中。我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春潮涌动,在党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指导推动下,农村改革步步深入,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拥有了充分生产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提高。

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古灶河两岸,乡亲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干劲终于展现和迸发出来。在我熟悉的那片土地上,颇具规模的养鸡场、养猪场、桑园及养蚕场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乡亲们各显其能,在我曾经朝夕相处的乡亲和伙伴中,产生了许多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大户,有的成了为养殖大户服务的配合饲料供应商,有的跑起了货运或客运。每家每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以赴发展生产,发家致富,要把自己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每次回到鼓劲村走走看看总感觉无比亲切和欣悦,古灶河两岸面貌的改变让我惊喜而赞叹当年村内以及通往外界的全是狭窄的土路,如今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穿流不息,村内的主干道铺上了水泥路面。俗话说,“是穷是富看住房”,农民住房是头等大事。我插队时全村只有一户是瓦房,那还是下放户由城里拆迁来村而建,此外都是草房,家庭经济好点的人家,砖墙草盖顶,再讲究点的,用瓦走边草盖顶。如今家家是高大宽敞的瓦房,柏油路两边则是一户户造型各具特色、高大华美的别墅式楼房,连成一排,颇为壮观。

回村和乡亲及伙伴们聊天是一件愉快的事,每次都感觉到他们所思所想都在合着时代的节拍不断进步。他们一个个精神焕发,神彩飞扬,充满自信和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期盼。他们关心的是党的政策和国家发展,谈论交流的是自己所从事的种植、养殖业的生产和市场状况,与他们的交谈总是让我倍感振奋,总能让我了解不少农村趣闻,增加不少鲜活生动的知识。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让乡亲们的生活一年好过一年,我只要回到村中好友们总要欢聚一番,有时参加乡亲举办的某些宴请活动,每逢这些场合我都会想起插队时的光景而感慨不已。古灶河两岸的乡亲热情好客,我在古灶河畔生活多年对此深有感受。我插队的那个年代,乡亲们收入很低,生活紧紧巴巴,但是每逢待客,主家总是倾其所有,毫不吝啬。“宁可平时苦省,也不亏待客人”,是古灶河两岸的民风,尽管如此,由于物质匮乏,经济条件差,乡亲们待客的东西还是有限。即便像娶媳妇、嫁姑娘这样的婚庆大事,酒席上所谓“硬菜”也极少,一般是一碗红烧肉,还有炒鸡蛋、烧小魚,此外就是量大管够的农家粉条、豆制品等等,喜酒则以“甲种或乙种白酒”(即地瓜干酒)最为常见,偶尔也有“粮食白酒”。其实,那年代物质匮乏岂止农村,城里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是,自从农村实行“大包干”改革后,乡亲们待客的饭桌上的菜肴也逐渐丰盛起来,过去稀罕的鸡鸭魚肉已成为极为普通的家常菜。后来待客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起初,一般待客包括婚庆寿宴等待客人数较多的活动都是在家中操办,后来逐渐发展到由专门操办宴请的厨师班子来承办主家只要定好每桌餐费标准,其他一切包括锅碗瓢盆、搭帐篷等皆由承办者统包,主家无须操心。现在,有的人家范围较大的待客活动直接到镇上或村里饭店举办。古灶河畔乡亲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啊!

自打1968年插队到鼓劲大队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懵懂少年虽已成翁,但五十多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斗转星移,如今古灶河两岸一派欣欣向荣,充满无尽的生机和活力,一切己今非昔比。世事变迁,但古灶河的宽厚包容、沉静朴实、默默付出的风姿依然未变,并且随着岁月的沉淀越发增添独有的魅力,引发从河畔走出去的儿女绵绵不绝的情思。

古灶河,你曾经的恩惠让我难以忘怀,你清澈甘美的河水永远滋润我的心田。

作者简介

Image

殷家骐,江苏东台人,1968年下乡插队,1979年回城;其后在工厂、党政机关、银行工作,2011年退休。

Image

作者和当年鼓劲大队革命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大队长)徐瑞生(驼书记)在鼓劲村村部前合影

Image
“驼书记”徐瑞生在知青聚会上激情致辞
Image
作者和“驼书记”徐瑞生在聚会上
Image
鼓劲大队知青插队50 周年联谊会合影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