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一方面军史(58) 红24师等部坚持游击战争,配合主力战略转移

 铁血老枪 2024-07-2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央 军区的领导下,红24师(辖第70、第71、第72团)和独立第3、第7、 第11团以及赣南军区、江西军区、福建军区、闽赣军区地方武装,共1.6 万余人,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在闽浙赣地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中央苏区被国民党军占领,中共苏区中央分局按照中共 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领导红24师、各独立团及各军区地方武装,突 围转移,分散在赣粤边、闽赣边、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与此同时, 在闽浙赣苏区坚持斗争的红10军团(由红7军团、红10军合编),在敌 军重兵'围剿'下,也受到很大损失,部队先后分散到浙南、皖浙赣边 地区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部队,以后成为在南方8省15个地区坚持三年 游击战争的重要武装力量。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他们在各地党组织的 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艰苦奋战,战胜敌人的连续“清剿”和种种诡计, 克服重重艰难困苦,保存了一批革命力量和基本阵地,并在战略上钳制 大量敌军,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为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接替主力防务,坚持苏区斗争

1934年10月7日,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中革军委命令红24师和各 独立团,接替红军主力防务,掩护各军团向集结地区转移。8日,中共 中央发出《给中央分局的训令》,指出:“现在敌人占领了石城,东、西(北)两路的敌人正向着汀州、兴国前进'。'如果红军主力的全部照旧在被缩小着的苏区内部作战,则将在战术上重新恢复到游击战争,同时因 为地域上的狭窄,使红军行动与供给补充上感觉困难,而损失我们最宝 贵的有生力量,并且这不是保卫苏区的有效的方法。因此,正确的反对 敌人的战斗与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必须使红军主力突破敌人的封 锁,深入敌人的后面去进攻敌人'。'中央苏区党的一切组织,在中央这 一总方针之下,自己各种工作所环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广泛的游击战 争,来反对敌人与保卫苏区','准备着在适当的时机重新组织大的军团,准备着胜利的反攻'。

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24师和各地方部队先后接替了 红军各军团的防务,在长汀、雩都、宁都、兴国地区开展斗争,掩护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

10月21日,在中央红军主力开始突围时,按照中央军区的指示,赣 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独立第6、第14团等部,大力开展游击战争,积 极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突围。当粤军从重石、版石、新田、古陂、韩坊 一线撤退后,独立第14团进占韩坊、古陂,独立第6团主力进占安远城, 独立大队与江西独立营进占重石、版石和龙布一带,保卫队和独立第6 团1个营进占新田地区,继续钳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11月初,粤军由南雄、大庾、横江、铅厂地域向红军主力追击,信丰、 南康、安远等地敌军兵力甚为空虚,独立第6、第14团又深入这个地区,开展游击活动,钳制粤军追击,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中央红军主力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后,为保卫中央苏区,策应中 央红军主力西进,中央军区命令红24师在汀州以南阻止河田之敌前进; 江西军区独立团阻滞广昌之敌前进;独立第13团监视兴国之敌;独立第 7团阻滞石城之敌前进;赣南独立第6团配备大部工作人员随中央红军主 力之后跟进, 一面掩护主力红军侧后安全, 一面沿途收容主力红军的伤病员,并担任主力红军的后方运输任务。

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后,国民党'围剿'军以主力一部向西追击,其余部队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11月1日,国民党军第9师占领汀州,10日占领瑞金,并掩护第3师向会昌推进。为阻止敌军前进,中央军区 首长决心集中红24师和几个独立营在谢坊地区设伏,求歼由瑞金南犯之敌第3师于运动中。

谢坊位于瑞金城南,距会昌城约10公里,其西侧是起伏的山峦,东 侧是瑞金河(即绵水),瑞金通会昌城的大道由此经过,是设伏的理想战场。 按照中央军区的命令,红24师配置在谢坊附近的湾塘岗西侧,担任主攻; 会昌独立营位于正面钳制敌军,掩护红24师攻击;福建独立营配置于瑞金河左岸,钳制和打击可能增援之敌。

11月21 日,红24师在师长周建屏、政治委员杨英率领下,进入阵 地。22日,敌第3师主力沿瑞(金)会(昌)大道南进,以1个营沿瑞 金河左岸与其主力平行推进, 以掩护其主力的左翼安全。是日中午,敌 先头部队进入湾塘岗地区时,红24师立即向敌发起猛烈攻击。敌遭此突 然袭击,顿时乱作一团,激战半小时,敌先头旅被歼一半,残部夺路溃逃。 此役是红24师等部坚持苏区斗争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对策应红军主力 西进和鼓舞中央苏区的军心、民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暴露了红24师的实力。

谢坊战斗后,国民党军发现中央苏区仍有正规红军,即由疾进改为 缓进, 一面加紧构筑堡垒封锁线,对苏区内实行分割包围, 一面集中主 力寻找红24师决战。在这种敌强我弱的严重情况下,中共苏区中央分局 没有利用敌人不敢长驱直进的有利时机,适时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 战略转变,而是命令红24师等部,继续实行阵地防御,节节抵抗,同敌 军拼消耗。到11月下旬,中央苏区的全部县城陷入敌手,红24师被限制在雩都以南的宽田地区,活动范围越来越小。

12月初,国民党军以20多个师对中央苏区进行划区“清剿”,其余 部队则在占领区内加紧构筑堡垒封锁线,组织地主武装,建立反动的保 甲制度,捕杀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实行白色恐怖。面对这 一严峻的局势,陈毅曾建议尽早将部队分散,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中共苏区中央分局领导未能接受,继续以大兵团作战方式进行阵地防御,致使部队受到严重损失。

1935年1月28日,粤军第2师向江西省赣县的牛岭地区开进,中央 军区决定集中红24师和独立第3、第11团在这一地区以伏击或袭击方式, 求歼该敌于运动中。当红军赶到牛岭附近时,得悉粤军1个营已到牛岭, 其后续部队尚距较远,这是一个有利的歼敌机会。可是,红24师前卫团 指挥员求战心切,不顾部队急行军的疲劳,亦未作好周密的部署,就轻 率地发起攻击。战斗发起后,敌人以村落为依托,以逸待劳,顽强抵抗。 当红军冲到面前时,敌人突然发起反冲击,将红军先头团冲散。随后, 敌军3个营增援上来,乘势追击,将红24师等部冲垮,师长周建屏负伤, 幸得师政治委员杨英率师直属队顽强奋战,才将敌军击退。此役红军伤亡和失踪约600人。

牛岭战斗失利后,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机关和红24师等被 围困在雩都东南部的壬风山狭小地区。中央分局同所属各地区的联系基本中断。

二、 实行战略转变,分散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2月初,中央苏区的形势更加严重,红24师和各独立团减员 很大,苏区遭到极大破坏,各级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党、团组织大都被破坏, 在苏区内坚持斗争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分局在雩都县黄龙的 井塘村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行动问题。出席会议的有项英、陈毅、贺昌、 陈潭秋、何叔衡、谭震林、毛泽覃、邓子恢、汪金祥、李才莲等。会议 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一致同意突围转移,但对突围方向意见不一。有的 主张向西突围,转移至井冈山地区另图发展;有的主张背靠雩都向南发展。2月4日和5日,项英连电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请求指示。

2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项英并中央分局,指出,政治局认 为:“分局应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目前的困难是能够 克服的'。但是,'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的环境相适合”。同时决定在中央苏区成立中革军委分会,'以项英、陈毅、贺昌及其他二人组织之,项英为主席',一切重要的军事问题可经军 委分会讨论,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则讨论战略战术的基本方针。2月13日, 中共中央再次电示中央分局,对分散开展游击战争问题作了具体的指示: 部队要以“小游击队的形式,有计划地分散行动,环境有利则集中起来, 不利又分散下去”;'占领山地,灵活机动,伏击袭击,出奇制胜,是游 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游击队应紧密的联系群众,为群众切身利益而斗 争',使游击队在群众中站稳脚跟,取得给养;要缩小或取消庞大的机关, 领导人“随游击队行动',把'得力干部分配到地方去”,恢复党组织, 加强地方武装,并做好瓦解敌军的工作。中共中央这些指示,对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坚持,具有重要作用。

中共苏区中央分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将红24师等部分散到 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 变。部署是:红24师首长率领师部和第70团,随中央分局、中央军区机 关和项英、陈毅、贺昌等行动;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率红24师第71 团, 经信丰、大庾,向湘南转移;陈潭秋、谭震林率红24师4个连去闽西, 同张鼎丞等领导的部队会合,在闽西地区坚持斗争;李天柱率红24师4 个连,依托寻邬南部游击区向赣粤边发展;毛泽覃率红24师1个连突围 到闽赣边开展游击战争。独立第6团在中共赣南省委、省军区的领导下, 在雩都南部开展游击战争;独立第7团从会昌穿过敌军封锁线转向闽赣边 发展。从2月中旬开始,经过短时间的准备,红军各部队分路突围。但 由于国民党军的包围已经形成,突围部队几经战斗,大部遭到损失,少 数部队转移到赣粤边、湘南、闽赣边、闽西地区,会同当地党组织和地 方武装,继续坚持游击战争。随部队突围转移的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何叔衡、阮啸仙、贺昌、毛泽覃、万永诚、李赐凡、李天柱等相继在战斗中牺牲,瞿秋白、刘伯坚被俘入狱,不久英勇就义。

项英、陈毅等于3月底到达油山地区,同中共赣粤边特委、军分区会合。中央分局的电台在战斗中被毁坏,与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中断。

三、 各地区游击战争的坚持与发展

1935年春,蒋介石为彻底消灭由中央苏区、闽浙赣苏区和其他各苏 区分散开展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先后调集数十万国民党正规军, 会同各省的军阀、地主武装,采取“竭泽而渔”的手段,从军事、政治、 经济等方面对红军和游击队实行严密封锁和连续的“清剿”。在军事上, 大力构筑堡垒封锁线,控制交通,扼守渡口,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驻 剿”、'堵剿'、'搜剿'和'追剿';在政治上,推行保甲制度,实行连坐法, 限制人民群众的活动自由,千方百计地离间人民群众同红军和游击队的 关系,并颁布'自新自首条例',企图利用叛徒从红军和游击队内部进行 分化瓦解;在经济上,强迫移民并村,实行计口购粮和配给日用必需品,企图困死饿死红军和游击队。

在国民党军的严密包围下,红军和游击队被围困在穷山野岭之中, 失去了一切正常生活的条件,衣、食、住、行都遇到了极端严重的困难。

1936年夏,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情景: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

但是,由中央苏区、闽浙赣苏区突围的红军和游击队广大指战员并 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必定胜利,坚信红军主力一定能够回来。他们突围后,分别在下列地区内,同优势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赣粤边游击区 赣粤边游击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和广东省北部的边界 地区,包括江西省的信丰、南康、赣县、大庾、上犹、崇义、龙南、虔南(今 全南)、定南和广东省的南雄、仁化等县的边境地区。中心区域在信丰、 大庾、南雄3县交界的大庾岭的油山地区。项英、陈毅和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等率领300余人的部队,先后从原 中央苏区突围到达这个地区,同以李乐天为书记、杨尚奎为副书记的中 共赣粤边特委和以李乐天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赣粤边军分区所率领的游击队会合,两部共1000余人。

1935年4月初,粤军3个师和江西省一部分保安团共约4万人,开 始对赣粤边地区进行大规模'清剿'。为打破国民党军的“清剿”,项英 在大庾县的长岭召开干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陈毅、蔡会文、李乐天、 杨尚奎、陈丕显、刘新潮(即刘建华)等人。项英、陈毅讲了话。他们 分析了中央红军长征后的形势,总结了前一段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红 军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说明了坚持斗争的光明前途。会议确定 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的斗争方针,具体规定了游击战争的战术和各种斗争策略,并对下一步 的斗争作了如下部署:蔡会文率赣南军区部队到湘东南的桂东、汝城一 带开展游击战争,设法与湘赣省委及先期从中央苏区突围到湘南地区的 红24师第71团取得联系;其余部队分成5部分, 一部到大庾、南雄两县 交界以帽子峰为中心的北山地区, 一部到大庾、信丰、南雄3县边界的 油山地区, 一部到以信丰县上乐为中心的信康赣地区, 一部到信丰、南雄、 虔南、龙南等县边界的南山地区, 一部到上犹、崇义地区,依靠当地群 众,同'清剿'之敌进行坚决斗争。项英、陈毅在北山地区指导各区工作,积极建立交通线,保持与各方面的联系。

这次会议,为实现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游击战争的开 展和坚持长期的斗争,统一了思想认识,对赣粤边游击战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后,各部队分别到达指定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斗争,并结合组织群众进行合法的和隐蔽的斗争,红军和游击队初步站稳了脚跟。

在此期间,进入湘南的蔡会文部与游世雄、贺敏学领导的北山游击 队等会合。4月,又进到资兴、桂东的八面山、西边山,收容了湘赣独 立第4、第5团被打散的部队,成立了湘粤赣游击支队,蔡会文任支队 长兼政治委员,游世雄任副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了中共湘粤赣边特委,陈山任书记,统一领导湘粤赣边区的工作。

5月,原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率红71 团突围后,经不起艰苦斗争 的考验,在郴县黄茅地区杀害红71团政委石友生,叛变投敌,被国民党 军委任为“剿共”游击司令,带领30多人枪,专门从事反共活动。10月, 龚楚带领粤军20多人,化装成红军,袭击赣粤边的北山游击区,妄图破 坏中共赣粤边领导机关。红军识破敌人阴谋,领导机关安全转移,但游 击队受到了严重损失。敌人得知项英、陈毅等领导人在赣粤边区活动, 随即采取封山、烧山、抄山等手段,发动第二次大规模“清剿”,并强迫 群众出山,以隔断群众同红军游击队的联系。赣粤边区领导机关转移到 信康赣地区后, 一面领导游击队积极打击敌人, 一面派党员干部随群众 出山,组织群众开展斗争,并设法接济游击队,发动群众要求回山耕田迫使敌人解除封山,再一次打破了敌人的'清剿'。

经过国民党军两次'清剿',特别是第二次'清剿',赣粤边中共地 方组织受到很大破坏,李乐天等游击队的领导人不幸牺牲,游击队缩小 到不足300人。在湘东南活动的湘粤赣游击支队,在蔡会文牺牲后,同领导机关失去了联系,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独立地坚持斗争。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后,陈济棠等打出“反蒋抗日”旗帜, 粤军从大庾、南雄等地调出,准备参加反蒋战争。赣粤边的敌军仅剩下 一些保安团等地方武装。项英、陈毅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提出“反对军 阀战争,实行抗日战争'等口号,宣传和组织群众,并将各区游击队适 时集中起来,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先后攻克了大庾、信丰、南雄等县的许多乡镇集市,使赣粤边各小游击区连成一片,游击队扩大到500余人。

闽赣边游击区 闽赣边游击区位于福建、江西两省交界的瑞金、会昌、 长汀、石城之间地区。国民党军占领长汀、瑞金后,中共苏区中央分局 于1935年1月,成立以赖昌祚为书记的瑞金特委,领导瑞金、西江、瑞 西3县独立营和各区、乡游击队共1000余人,就地坚持斗争,并配合红 24师的作战行动。3月,国民党军以2个师的兵力,连续对闽赣边区发 动'清剿'。在敌强我弱的严重形势下,各独立营和游击队奋起反击。经 过2个月的反'清剿'斗争,部队受到很大损失,赖昌祚在战斗中牺牲, 余部共30多人,改称瑞金游击队,由少共特委书记钟得胜率领,转移至瑞金以北大柏地一带山区坚持斗争。

同年夏,闽赣边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先后调走,各县只剩下保安团等 地方部队。瑞金游击队利用这一有利时机, 一面深入群众,恢复当地中 共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公开和隐蔽的斗争,并对保甲长、联保主任和保 安团进行争取工作; 一面寻找战机,以伏击、袭击等战术打击反动分子和 地主武装,曾在一次伏击中打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书记谢存道等人。到 1936年底,游击队发展到50余人;并在瑞金周围地区发展600余名共产党员,建立了4个区委和几十个支部。

与此同时,由胡荣佳、彭胜标等领导的原属福建军区的陶古游击队, 于1935年春夏之交摆脱强敌的尾追,转至长汀、瑞金一带活动,改称汀瑞游击队,接连打下几个反动的联保办事处,逐步站稳脚跟。

另外,刘国兴领导的一支游击队,在瑞金南部的武阳一带,坚持游击活动。

1937年上半年,上述3支游击队建立联系,互相支援,共同战斗,

先后取得了来山埔战斗、袭击蓝田联保办事处、三箭脑伏击战的胜利。

闽西游击区 闽西游击区以福建省西部的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 包括连城、漳平、宁洋、平和、南靖、长汀、清流、宁化、归化及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这个地区的红军部队有:

独立第8、第9团和几个独立营、游击队等,在张鼎丞等领导下坚持斗争。

1935年4月,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等率领从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红24师100余人到达永定大阜,同张鼎丞领导的部队会合,两部共 1500余人。陈潭秋以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代表名义,在永定县溪南赤寨主持召开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出席会 议。陈潭秋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转变战略方针的指示。会议确定 了斗争的基本方针是:“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胜利的游击战争。 在军事上粉碎敌人的'清剿’,保存有生力量,锻炼现有部队;在政治上 保持党的旗帜,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在组织上保持党的纯洁性、战 斗性,保证各地领导骨干的安全与团结”。会议选举张鼎丞为闽西南军政 委员会主席,邓子恢、谭震林、郭义为、方方等为委员,统一领导这个 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同时,将闽西地区划分为4个作战分区:以红9团第 2营和明光独立营组成第1作战分区,罗忠毅任司令员,方方任政治委员, 在龙岩、连城、宁洋之间地区活动;红9团第1、第3营和永东游击队组 成第2作战分区,吴胜任司令员,谢育才任政治委员,在永定、平和以 及广东大埔、饶平开辟新区,并打通与闽粤边区活动的红3团的联系;红 8团和龙岩游击队组成第3作战分区,邱金声任司令员,邱织云任政治 委员,在龙岩、南靖、漳平之间活动;红24师100余人、卓林大队和永定、 杭代、新汀杭等县独立营组成第4作战分区,由张鼎丞、谭震林直接领导,在永定、上杭地区活动。军政委员会各负责人分别到各分区指导游击战争。

会后,各作战分区的部队,按照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分别到达指定 地区,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活动。经过半年多的英勇作战和艰苦工作, 各分区部队不仅初步站稳了脚跟,消灭许多地主武装,摧毁敌人许多据点 打破敌人两次较大“清剿”,而且恢复了党的组织,建立了各县武装交通队。 在此期间,除第1、第2两个分区的部队曾遭受较大损失外,其他部队都得到了发展,还收容了闽赣军区失散人员100余人。

1935年立,闽西地区国民党军减少,情况有所缓和。同时,中共 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也传到闽西地区。军政委员会于 1937年1月在上杭双髻山举行第二次会议,确定在闽西地区开展争取一切阶级、政党、团体、军队和个人加入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工作,并将闽西游击武装改称抗日讨蒋军,将原来的第1至第4作战分区所属部队 依次改称为第1、第5、第3、第7支队,各县游击队改称为抗日义勇军。 此后,各支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同时改变以往一些过激的做法, 从而取得了当地部分中小地主以及区、乡、保长和民团的同情。在此期间, 第1支队在消灭反动团匪,捣毁反动区公所的斗争中取得一些胜利,并 在连城以东的一次战斗中全歼进攻之敌1个营,全部恢复和扩大了龙岩、 连城、宁洋边界游击根据地。至同年8月,闽西游击区扩大到南靖、平 和、大埔、蕉岭、武平、连城、宁洋等10余县的范围,游击武装发展到近2000人,并新成立了第2、第4两个支队。

皖浙赣边游击区 1934年11月,红10军团挺进皖浙边后,敌人以 5个师的兵力向闽浙赣苏区进行'围剿',到1935年1月,苏区全部被 敌军占领。在苏区内坚持斗争的红30师及地方武装1000多人,受到很 大损失。余部在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省军区司令员唐在刚率领下, 由葛源转移到德兴和弋阳交界的磨盘山继续坚持斗争。至1935年5月, 部队又受到严重损失,唐在刚在战斗中牺牲,关英等人率余部转向皖浙 赣3省交界的鄣公山,与当地红军和游击队会合,继续坚持斗争。以后, 其他地区的游击队也先后转到这一地区。1936年4月,中共闽浙赣省委 在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确定闽浙赣省委改为中共皖浙赣省委,将皖浙 赣边30多个县的游击区划分为5个特区,分别成立特委,各领导1个独 立营继续坚持斗争。同时,会集在鄣公山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编为皖浙 赣独立团,在省委的直接率领下,开展斗争。至1936年底,游击区扩大到40余县,红军和游击队由不足1000人发展到3000余人枪。

浙南游击区 1935年2月,红10军团突围出来的先头部队和红30 师1个团共500余人,组成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率领下, 转移到闽浙边地区,继续坚持斗争。挺进师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 采取'分散争取群众,集中应付敌人'、“分途出动,外线出击”、'声东击西' 等灵活的游击战术,打破敌人的'进剿',取得斋郎等战斗的胜利。至8月底,部队发展到5个纵队,连同地方武装和工作人员共2000余人,并开辟了以龙泉、遂昌为中心,纵横各100余公里的游击区。10月,挺进 师与叶飞为书记的中共闽东特委会合,组成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 边省军区,刘英任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粟裕任司令员,统一领导浙南、 闽东两游击区的斗争。不久,临时省委同闽东特委分开,仍各自独立地 领导游击战争。经过1年多的艰苦斗争,挺进师打破了敌人第一次大规 模的“清剿”,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枪,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发展到数千人; 中共县一级组织由3个发展到11个(包括2个中心县委),党员发展到 3000余人,地方工作干部有500余人;游击区由闽浙边界东段向北推进到飞云江中游地区,纵横各200余公里。

此外,留在湘鄂赣、湘赣、湘南和闽北、闽粤边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 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钳制和消耗敌人,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

上述几个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各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高 举革命的旗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优势的敌人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 的斗争,克服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打破敌人多次“清剿”,保存了一支经过严峻考验的骨干队伍,为继续坚持斗争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