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冰川、森林、沙漠、极光中,汲取治愈的力量

 乡野牧夫 2024-07-29

叫不醒的闹钟,拥挤的早班地铁,吵闹的新闻资讯……无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在纸上看看自然风景。

今天的10本书有自然文学的经典作品,也有今人的自然观察和旅行随笔。你可以在“冬窝子”跟哈萨克族过几个月的冬牧生活,也能去赤道雨林里看一朵花在晨光中倏然盛放。

准备好,现在,出发吧!

图片

图片

《瓦尔登湖》

豆瓣评分:8.3

图片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Walden
译者: 许崇信 / 林本椿
出版年: 2011-1

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第一站我们来到静谧的瓦尔登湖。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1845年春天,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在湖边过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他亲手搭建木屋、开荒种地、与湖水、森林、飞鸟对话、就自然界四季更迭和精神复苏做出了精彩的描述。他赞颂自然美景,也痛斥社会时弊。

诗人海子说:“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疫情时代,独处的时刻增多,会更让人听清内心的声音。阅读过程中不必拘泥顺序,随便翻开一页就能静静读下去,潜入梭罗笔下的自然风光和哲思海洋。

@铃兰

梭罗的激进位置是他与陶渊明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在近代商业社会里去谈隐居,比之传统农耕社会,更有一种激烈。这种生活的退步成了激进的表态和抗议,差距越大,也就显得越有力度。认为梭罗愤世嫉俗,是个不合格、不称职的隐士,是很奇怪的说法,这意味着隐居似乎也要遵循某种范式。在梭罗那里,闲适恬淡像是副产品,反对泛滥的商业精神才是主因。

图片

《活山》

豆瓣评分:8.7

图片

作者: [英]娜恩·谢泼德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The Living Mountain
译者: 管啸尘
出版年: 2018-10

细节不再是以我为焦点的某幅图景中的一部分,此刻,处处皆为焦点。万物不再以我为归处,也不再与旁观者相关。这大概就是大地看待自己的方式。

娜恩·谢泼德,英国作家、诗人,一直生活于苏格兰阿伯丁,曾在阿伯丁教育学院教授英国文学。她终生未婚,与山为伴,阿伯丁附近的凯恩戈姆山区遍布她的脚印,作品也都以大山为主题,包括散文、小说和诗集。这本《活山》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写于二战末期,直到三十多年后的1977年才正式出版,之后不断重印,深受好评,同时也上榜了豆瓣2018年度读书榜单。

图片

○ 苏格兰阿伯丁山区风景,Michael Chernos / UCalgaryAbroad

谢泼德与大山为伴,吃野果、饮河水,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她冷静精准地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

@樱花痴农

读完才知道为什么是“活山”,原来山是活的,她写山是有内在的,在作者笔下,山间的风、云、雨、雾、水都是有生命的,有次她在高地撞见一团云,然后就走在里面;闻见气味,她觉得自己像狗:“甜如蜜的兰花还是清新的百里香,都无法靠文字来传达。”这种对家乡充满热情而事无巨细地记录的感觉,实在是很熟悉,我也写过家乡的雾,也说它是有生命的,而更让人共鸣的是:“心中没有必须到达的目地的,所到之处也算不上特别,我不过是单纯想要和山待在一起。”

图片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豆瓣评分:9.5

图片

作者: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纯粹
译者: 西蒙
出版年: 2021-8

突然,耀眼的电光一闪,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一颗巨大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破夜空。顷刻间,流星碎裂,变成无数细小的火花,落到远处的山后面去了。星光熄灭了,萤火虫的燐光也像在魔杖的指挥下一样,顿时消失。过了两、三分钟,树丛里突然冒出了一只萤火虫,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半分钟后,成千上万只荧光闪闪的爱尔菲神又在空中到处舞蹈了。

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写出的地理考察报告,既描写了美丽的乌苏里自然风景,也涉及了生活其间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东北的人文风情,是一本集合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的经典作品。

图片

○ 乌苏里森林,Bikin River Valley, Primorsky Krai

在考察原始森林时,阿尔谢尼耶夫遇到了一位向导——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老猎人德尔苏对山林无比熟悉,能灵敏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传奇向导的故事让整部报告多了一些“荒野求生”的惊险气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德尔苏·乌扎拉》获得197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新西兰108

又让我再次的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德尔苏把森林里面的所有动植物都拟人化好像是游走在森林里的人们共有的感受,让我还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这么一群人活过,存在过。后记里译者介绍说他濒死的经历有六次,但是没有太多笔墨,倒是看到了很多大自然的美。辛苦了。借用一本书的标题做结尾吧,我在密林深处等你。

图片

《撒哈拉的故事》

豆瓣评分:9.2

图片

作者: 三毛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青马文化
出版年: 2017-3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将你的爱情,用它亘古不变的大地和天空,默默地回报着你,静静地承诺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

三毛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在适应了撒哈拉大漠枯燥、单调的生活之后,她重新提笔写作,记录与荷西苦中作乐的婚姻生活、撒哈拉威人的异域文化,以及沙漠地带的动荡局势……此版除散文以外,还选编了三毛和台湾父母的部分书信。

图片

○  Alchetron / Dawn

@shirley

在沙漠的生活真的是,时而静寂的空阔,时而震撼人心的美景,时而不堪其扰又带来欢乐的邻居,还有新婚的旅行快乐。直到,哑奴出现,束缚着吐不了气,一下子所有都急转直下。原本的美丽落日,变成了如血染的沙场,战争,背叛,慌乱,愚昧,将美好活生生的撕裂。

图片

《森林、冰河与鲸》

豆瓣评分:8.9

图片

作者: [日]星野道夫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曹逸冰
出版年: 2020-12

那是一个阔别已久的晴朗夜晚——仰头望去,便是被漆黑的树木轮廓包围的星空。满天星斗在眨眼,时刻追究时间拥有的意义。一万年前的光在此时此刻抵达地球,无数星星分别释放着它们的光年,这都意味着我们在当下的这一瞬间看到了绵延不绝的宇宙岁月。

现在,我们从沙漠来到北极。罕有人至的极限环境,往往还保留着自然的原始风貌。这本手记是日本生态摄影师、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曾连载于《家庭画报》,后因作者在堪察加半岛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离世,戛然而止。这部夹杂着人类学田野笔记的趣味的图文旅行手记,被星野道夫研究者誉为高峰和经典。

他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一路向北,跨过白令海峡,再向西,完成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从美洲到亚洲的文化寻根之旅。途中,星野道夫记录下与部族长老的会面,以及找寻神话起源的经过,以及森林、冰河与鲸,三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永恒的主题——时间。回到洪荒,从自然中获得直觉与领悟,坚持不懈地用照片与文字去表现真理,以体验和温度,得到幸福。

@黎戈

少年时在拥挤的人群或电车里,他就会惦记着遥远的棕熊,长大后他拍了二十年的极地生态摄影,最后死于熊掌之下。“带去第一丝呼吸的风,也会收下最后一缕叹息”……他已回到来处,化入永恒,他留下的不仅是往日阿拉斯加,冰原、冰河、棕熊、北极熊,更是见过极致绝美景色的人才有的宏大世界观,当人类学会尊重万物,从小我走向忘我之后,可以获取的力量感。

图片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豆瓣评分:8.0

图片

作者: 乔阳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乐府文化
原作名: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出版年: 2020-7

一直觉得,细雨淅沥的时候徜徉在林间是最美的,森林显出从未有过的鲜活。细雨洒在高层的树冠,常绿的松柏针叶上鎏了一层薄银,阔叶树被洗得发亮,叶片汇聚的水滴落下来,再从灌丛的叶子尖上滑落,跌到蕨类上,而蕨类像蓬勃的热带植被,它先吸收了水雾变得生动,之后在每一片叶尖上,噙住一滴小小晶亮的露珠。菌菇染着芥末黄、杏黄、蛋青、茶褐、云母白、星红的颜色一个个跑出来。苔藓吸饱了水,举着它们泛着银光青绿的小犄角,或者浅黄小豆芽,地衣涂鸦到处漫延,它们把森林变成童话的世界。

从海拔2000米的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贝母、各类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乔阳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行走,静默,聆听,记录。而现在,她讲述。

图片
图片
图片

○ 乔阳在雪山间拍下的山川和植物

书名中的两座雪山,都是作者乔阳生活过的地方。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她和雪山间的藏民们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或者说笑话,观察他们,也被他们观察,直到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她和那里的自然生活在一起,感受它们,也被它们感受,直到成为它们中间的一个。

@粟冰箱:

清澈、简净、轻盈,文字有一种雪跟松脂的香气,又冷又浓郁,可以挑起细丝在阳光下织锦。

图片

《冬牧场》

豆瓣评分:9.2

图片

作者: 李娟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18-11

每当我独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着轻飘飘的圆月越来越坚硬,成为银白色锋利的月亮。而这银白色的月亮越来越凝重、深沉,又大又圆,光芒暗淡……一天就这么过去了。长夜缓慢有力地推上来,地球转过身去,黑暗的水注满世界的水杯……我不能形容黄昏的力量。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四个月、零距离、全程记述哈萨克民族冬牧场的点点滴滴。这是哈萨克游牧民族最后的转场——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终将被放弃。

图片

○ 荒野,李娟拍摄

然而,戈壁在那里,羊道在那里,亘古不变的季节更迭在那里,深沉古老的天人关系在那里,它们并不因现代文明的彻底改造而消失。李娟用这本书,为冬牧场最后的宁静时刻,最后的游牧景观,最深处最沉默的生存,做了见证式的留影。

@又摘桃花换酒钱

读到最后越来越伤感,因为要离开冬窝子,离开这些可爱的勤劳的人们。也因为李娟在书里隐隐担忧的牧民和荒野的命运,安定的生活还是动荡的迁徙,消亡的传统还是渐进的文明。合上书我的内心复杂,随着时间的前进,冬牧场可能渐渐消失在牧民的生活,更消失在我们这些从没进入冬窝子的人的脑海,这本书的记录意义就在这里吧。

图片

《沿着季风的方向》

豆瓣评分:8.2

图片

作者: 刘子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印度到东南亚的旅程
出版年: 2019-8

对旅行者来说,如果纽约是“大苹果”,那么雅加达就是“大榴”。它表皮坚硬、带刺,幽然散发出腥臭的甜香,让习惯者欲罢不能,却令初来者难以下咽。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为了寻找新的风景,而是为了拥有新的眼光。”刘子超再度出发,沿着季风的方向,前往南亚深处。

他搭乘火车走遍印度南北;追随毛姆的足迹进入山地部落;坐上两万美元的游轮航向蒲甘;穿过整个爪哇,抵达雨林深处的遗迹和火山;探寻泰柬边境上被地雷包围的古寺;在海岛之国邂逅成群的鲸鲨;在白色大象的故乡,寻访流亡苗人;乘着古老的运米船,由曼谷向大城缓慢行进……他对自然倾心,也与途中偶遇的人倾谈;投身当下,又随时进入磅礴的历史;藏身度假客中,又不时抹去痕迹,遁入全球化遗忘的荒蛮之境;他在旺盛、暧昧、失序的“忧郁热带”自省:我是谁?正置身于怎样的世界?

图片

○ 东爪哇火山风景 / tourfrombali.cn

@伊夏

刘老师的文字读来有种有节制的阻滞——因为信息量饱满,松弛有度,不是那种急匆匆的导游,更像一个不断指出表象之下丰润层次的宝藏型旅伴。还有一点惊喜是这本书的幽默感含量似乎也多了很多,好像行走这件事让他的累积变厚但呈现变得自如,读到好几处一边咂摸一边傻笑。

图片

《森林之花》

豆瓣评分:9.5

图片

作者: [英] 玛格丽特·米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玛格丽特·米的植物学笔记
原作名: Flowers of the Amazon Forests
译者: 李永学
出版年: 2021-11

我站在那里,周围是森林昏暗的轮廓,我如同中了魔法一般无法动弹。然后,第一片花瓣开始动了,接着是第二片,这朵花突然迸发出生命的火花。花开得好快啊。我们一直看着它,借着一只手电筒昏暗的灯光,以及从森林的黑暗边缘升起的一轮满月所照射着的光芒。

格丽特·米不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植物学画家,更是一位勇敢的亚马孙雨林探险者、 一位传奇的女性。在《森林之花》中,她真实地记录这一次次的探险历程,讲述了她作为植物学画家的工作:如何在原始森林艰难寻觅美丽的“森林之花”,创作了大量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植物学画作,同时对沿途遇见的花卉、树木、鸟类、动物、原住民做了诗意而细致的描述,生动再现热带雨林瑰丽的面貌、迷人的魅力与原始的风土人情。

图片
图片

○ 玛格丽特·米的植物绘画作品

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她在目睹急剧消失的热带雨林后,多次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忧思。这本书集合了她的手绘、素描以及相关照片和自然笔记。

@小塔好像不在线

今年目前为止,第一本被美哭的书。打开书的一刻,我已经感受到林木的清香和水滴叶尖的灵动,这是亚马孙雨林独有的魅力。

图片

《纵身入山海》

豆瓣评分:8.5

图片

作者: 库索

出版社: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信·春潮
出版年: 2020-7

屋久岛令我感动的,就是这些在日照暴雨风雪中继续生长的植物,它们拥有难以言喻的巨大生命力。人们把屋久岛称为“森林的博物馆”不无道理,它配得上这个称号。此地的自然是最伟大的哲学家,自然最懂得,唯有在死亡中,万般皆是生机。

最后一站,我们去东国日本看看旅日作家库索记录下五年来行山与寻海的日常。山海风景间藏着日本文化的脉络:在奈良山间得到抚慰的入江泰吉,重返富良野森林的国宝级编剧仓本聪,湘南海岸旅馆里的小津安二郎,把一生交托给奄美大岛的天才画家田中一村……“看似写的是山海,其实写的是光,是我追寻的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 屋久岛风景 / cn.ana-cooljapan.com

@洐

奈良、镰仓、冲绳、濑户内、北海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很多人都写过,库索以多年杂志主笔的精良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旅日生活。日本是一个山海之间的狭窄国家,纵身入山海,似有把自己交付的错觉,行于山海间,归于寻常里,长梦不愿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