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走临涣古城墙

 马尔的视觉 2024-07-30 发布于安徽

有三十年了吧,我还记得最早来看临涣古城墙的那个冬日的黄昏。

夕阳写满天空。

若不是立着的水泥碑标示,很难相信眼前这条高耸的土路,会是几千年前宋国与楚国交界的一座城池的高墙。

夯土而就,城曰“铚城”。

我原本是要来抒发思古之幽情的。三十多岁的年龄,读了几本旧书,来看先秦时代的历史遗迹,往往要与读过的东西验证,或是假装深沉地矫情一番。

但那一日的夕阳却勾起了我思乡的情绪。霞光漫天,倦鸟归巢。土堆上的小路,一前一后走来一对夫妻,背影为张开臂膀的那棵杂树,似在渲染着什么。

想家的思绪立刻蔓延开;我竟完全忘记了来看古城墙的初衷。

再来看古城墙,是一群人对临涣文化做实地考察。

古城墙虽存了个大致,但它的破落与凋敝的面貌与状况让人心痛。作为临涣古城遗址,它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的地位是2006年确立的。我2017年登古城墙,要踏着水沟形成的斜坡上去。

四周坟墓密集。

有些诡异的是,据说要不是有这些坟墓保护,这座夯土城墙早已会不翼而飞了。那些年的疯狂建设,挖地取土、开山砸石随处可见,一个现成的丰厚的取土地方岂能逃脱厄运?

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的价值认知,和这座城市的发展思路有关,更是与这个地方的文明成熟程度密不可分。小城的国字号文保石山孜、临涣古城墙等,长期被冷落、忽略,其实是一个文化身份上自我认知尚待觉醒的故事。

两年后与余教授、王利雪再来古城墙,则是为了合著《古镇临涣》一书。

四周搭起了工棚,古城墙保护性工程已经启动。

反倒有些担心,历史原貌能否最大程度地保存下来。几千年的风霜是有历史刻痕的,就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枯草也有记忆。

这一次重登,就是想看看保护性工程实施之后的风貌。

近几年来临涣古城的名气持续抬升,由茶馆文化作为立足点铺展开,历史底蕴、红色文化、浍河与包河风情、民俗文化一并花开高枝。古城墙也因其为古镇历史的活化石而渐渐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坟墓迁走了,它庇护城墙的功能由明确而严肃的司法保护所替代。

上城墙修建了木制步道,小心翼翼顾全古迹的同时,也具有了游览的便利。

城墙的一边,按原址位置在复建护城河;据说也有复建城门的规划。

有一处介绍、复现临涣城墙夯土工艺的设置很有意思。临涣古城墙是国内现存不多的夯土城墙之一,其建筑样式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重大。

作为历史文化的游览地,古城墙确实存在内容单一、场景单调的问题。我在想,可否在登城墙步道入口附近,做出“临涣古城墙历史展馆”来,以考古挖掘品展示、整体面貌沙盘复现、老照片以及现代光电技术等方式方法,给行走古城墙做一些遐想的知识储备。

当地政府尽可能保存古城墙历史遗址原貌的做法值得称道,若是想展开当年的历史风华,城墙城门可选址另建。

历史遗址的意义,其实与每个人的当下有关。或是由此享受认知与审美的愉悦,或是在历史情境中去做穿越。

于我,则会想起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夕阳漫天。

作者相关文章

临涣古城墙

临涣城隍庙

古饶藏着座“飞来峰”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