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有效解决方法

 国术传承摘录馆 2024-07-30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俗称鳜鱼暴发性出血病,是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淡水养殖鳜鱼爆发性死亡。该病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典型的病毒性疾病,正确的诊断与处理非常重要。部分养殖户采用杀虫、消毒、换水等寄生虫或细菌性疾病的方式去处理,往往损失惨重。

高温季节,随着水温上升,达到 25℃以上即进入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的适宜水温。尤其是在天气突变、水环境较差的池塘,更易引发该病的爆发。

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又称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鳜鱼虹彩病毒病”等1994年以来流行于我国广东与内陆的鳜鱼集中养殖区,给我国鳜鱼产业养殖造成了严重损失。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眼球突出,头部充血,尤其是口腔周围、眼、鳍基充血明显,鳃贫血而呈粉红色或呈花斑状,腹部呈“黄疸”症状。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发黄甚至发白或有许多出血点,肠道充血发红,肠内有黄色流晶样物质、胃内无食、胃壁斑块状充血。

组织病理变化最明显的是脾和肾内细胞肥大,感染细胞肿大形成巨大细胞。肾脏、脾脏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

【流行与危害】病毒性出血病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鳜鱼。该病的流行具有以下特点:

(1)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死亡十几尾,2~3天内迅速增加到70~80尾,1周内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几百尾、上千尾,甚至全军覆没,死亡率90%以上。

(2)具明显季节性。水温20℃以下很少发病,28~30℃是该病最适流行水温。该病主要发生于6~10月高温季节,l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后发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3)外部条件的刺激是疾病暴发流行的诱因。携带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该病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期、气候突变、昼夜温差大、持续阴雨低温天气、水体出现“倒藻”时高发;而病原(如寄生虫、细菌等)感染、水环境突变、水质恶化、用药不当、饵料鱼未经消毒或投放量过大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发展,养殖户有“越下药,死亡越多”、“越换水越死亡”等说法。

(4)致病病毒可单独感染也可因在感染病毒后抵抗力下降并发多种寄生虫、细菌的感染,且病情易反复。⑤最先发病死亡的往往是相对个体较大、肥满度较好的鳜鱼,同一口塘的其它鱼类并无此病的症状。

1.病毒性鱼病的防控措施

(1)养殖密度要适宜

(2)强应激事件前,充分做好抗应激措施

(3)精细管理,水质清爽,合理投喂

(4)对已发病鳜鱼,以消毒、抗应激为主,忌刺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