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想之美——王羲之《成都城池帖》临疏

 疏云廬 2024-07-31 发布于山东

       《成都城池帖》,“书圣”王羲之传世书作,所书内容:“往在都,见诸葛顯,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觀,皆是秦时司馬错所脩。令人遠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廣異闻”。故后世名之曰《成都城池帖》。

       一、概览

       《成都城池帖》,又称《成都帖》《往在都帖》《诸葛显帖》一幅日常信札,草书,计五行四十八字,刻本墨拓。该帖以收入著名法帖《十七帖》而传世,现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之岳雪楼本,据考是以标注“僧权”为特征的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唐《右军书记》著录此帖文本。相继见刻于《鼎帖》《二王帖》等历代著名法帖。

       王羲之《十七帖》,多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书信,此帖是向周抚询问关于成都古城的信札。大意是:昔日,我在京都见到诸葛显时,曾向其详询蜀中风物。其言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战国时秦国司马错攻占成都时所建,令人抚今追昔,遐思无限,感慨良多。足下您觉得如何?期待着您来函具示,以成我所喜闻乐见之飞绪。

       文中,诸葛显,乃诸葛瑾之曾孙,因其祖父诸葛乔过继诸葛亮而出生于成都。是以对成都风物熟悉,王羲之早年见到他时,向其咨询。司马错,乃战国中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武、昭襄三朝,有名言曰:“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是以秦更元九年(前316),秦王派其伐蜀,司马错率军自金牛道,纵横千里,亡蜀而并之,置蜀郡于成都。其后,于秦更元十四年(前311),在成都原北少城南面新筑秦城,西面加筑郫邑城,南面加筑临邛城。郫邑城在杜宇建都之“杜鹃城”,在今郫都区城北,临邛城在今邛崃市偏西北。三者均位于川西平原,繁华富饶之地,成品字形,有鼎足之势,互为犄角,以利防守。成都秦城周长12里,高7丈,城下建有军械库,城墙上有城楼和射箭垛口。《华阳国志》称其:“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足见其规制之高,质量上乘。史载,永和三年(347),东晋大将桓温入蜀灭成汉,证实仍为司马错克蜀后所建城墙,与诸葛显所言相符。

       二、赏析

       《十七帖》,历代奉之为书学之圣典、草法之圭臬,《成都城池帖》为其第二十三通尺牍,可见其书学地位。

       一曰流美畅达。纵观《十七帖》,时序多已不可考,但其帖序是有讲究的,说明成帖时是经过精心考究和安排的。至《成都城池帖》,已不同于前面诸帖,书法风格又有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变化,线条顿挫之势已几无可见,呈现出更为显著的纵逸风格,流美畅达,与其后《胡桃帖》《清晏帖》等意趣相仿。线条的流美,在表达着天性的放达与愉悦,无论是方是圆、或粗或细,其迹是燥是湿、或浓或淡,一切总是一如既往,流利而不作顿挫,转折而不露圭角。如帖中“为欲广异闻”五字,与第十四帖《盐井帖》中同文相比,显得更为肯定和开张。

       二曰古质今妍。此帖字势基调,一改以往之横广而主修长,如“葛、成、都、是”诸字尽显,纵引流畅,化“古质”为“今妍”,用内擫笔法抒发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这种纵引书风的形成,自然是与时偕行。魏晋玄学盛行,人们逐渐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寄情于山水,是为魏晋风度。“王谢子弟,奕奕声华”;“如芝之蔼,如兰之芽”;“月来水榭,雨润春葩”……。魏晋书法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内涵,由此呈现出潇洒平和之风致,笔墨间俊逸尚韵,超然物外,王羲之草书正是这一时代风范的集中体现。其开创了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书学体例,具有自然而超脱的抒情性,而不同于汉魏书法所具有的质朴雄强风格,萧散之风,清新自然,如兰如芝,情高意远,流韵溢美,精妙入神,成为后世一种重要的书学审美标准。清人钱泳有云:“古人之书,原无所谓姿媚者,自右军一开风,遂致姿媚横生,为后世行草祖法”。

        此帖为历代所追捧,赵子昂延祐三年(1314)传世临本是为典范,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其“掌上明珠”。此为赵氏晚年所临,雍容典雅,出神入化,从中亦可很好地领略此帖之风姿,并可较之以见羲之之原创与子昂之求新。

        三、疏云

       《成都城池帖》,再次充分展现了王羲之那探究人生与艺术之不朽的人文情怀和永恒追求,这是其书法成就的原动力,亦是其划破历史的天空而走向辉煌和永恒的真实体现。

       此帖描摹出作者无限胸臆,想其时朝廷偏安一隅而当年强秦势如破竹入蜀,并铸就了恢弘的成都古城:“城池、门屋、楼观”。到如今,六百载过去,依然雄伟屹立,想来有着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之感,充满着岁月沉淀的建筑之美,……,真是“令人远想慨然”!由此,呈现出了无限的时空之美!然而,百闻不如一见,如此让人浮想联翩,自是会冀望能够游赏一番。观感是直接的,是愉悦的,是更为充分的认知,在鉴赏中洞见伟大。藤野先生所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遗憾的是,王羲之始终没能成行入蜀,未能亲见秦国当年所修筑的举世闻名的成都古城。

       然而,美的触发是无所不在的,是千姿百态的。正是这份“远想慨然”,成就了《成都城池帖》“远想”万千之美,“慨然”生发之美,人生缺憾之美,历史沧桑之美。一如后来者于此之生发,对司马错、诸葛显、周抚、王羲之的历史串联之“远想”,对王羲之“远想”、“慨然”、挥毫、抒意之“远想”,所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也。谨记!

甲辰伏中玄蜦记于疏云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