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动脉斑块」是否危险?要不要吃药?这个指标很关键!

 钱首相小泉 2024-08-01

大量横断面和前瞻性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

颈动脉可以反映动脉整体硬化负荷,被作为全身血管粥样病变的观察窗口,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临床标志,是缺血性脑卒中(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颈动脉斑块的促发因素有哪些?

动脉斑块形成也是一种自然衰老的表现,有研究发现,年龄越大,越容易形成颈动脉斑块。

其他诸多因素均可促发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包括性别、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同时,高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甘油三酯(TG)、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低25(OH)水平等也是主要诱因。

此外,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和血液中某些炎性标志物的高表达也是危险促发因素。如果以上多项因素同时存在,颈动脉斑块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在血管剪切应力比较低的颈动脉分叉处,容易发生AS,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起始部也是好发部位。

二、颈动脉斑块的评估

斑块的形态学和易损性可由多种方法进行评估,如超声、CT和MRI。

颈动脉位置表浅固定,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动脉壁三层结构,通过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可早期确定斑块的存在,并可准确判断斑块位置、大小、回声、形态等参数,可以根据颈动脉斑块的回声判定其易损性。

Image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指出,运用常规颈动脉超声对特定人群进行检查,对脑卒中防治非常必要。

颈动脉超声检查应包括以下人群:高风险人群(超重、肥胖及吸烟);脑卒中的风险人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综合风险评估中度以上的人群;其他中年及中年以上适宜人群。

IMT和斑块判断:正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1.0 mm,颈动脉以 IMT≥1.0 mm为增厚。IMT大于1.5 mm,大于周围正常IMT值至少0.5 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值50%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即可以考虑为斑块。

此外,还可按照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动脉狭窄50%以下为轻度狭窄,50%~69%为中度狭窄,70%以上为重度狭窄。

斑块易损性:易损斑块是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具有破裂倾向、易发生血栓形成和( 或) 可能迅速发展为责任病变的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斑块易损性相关因素主要包括:①斑块内出血;②占斑块体积40%以上富含脂质成分的坏死核心;③薄纤维帽 (纤维帽厚度<100 μm);④斑块内活动性炎症;⑤斑块内新生血管;⑥斑块体积;⑦斑块厚度;⑧斑块表面形态。

通过对斑块病理学的研究,未来心血管事件与斑块稳定性及面积直接相关。不稳定斑块中脂核促凝活性最高,脂核体积越大,斑块越不稳定,越易出现溃疡及破裂,激发血栓形成而引起急性卒中。

对于有高危特征的斑块,如溃疡斑块、无/低回声斑块等,可根据临床情况酌情考虑行颈动脉超声造影、经颅多普勒、颈动脉磁共振等明确斑块有无新生血管、斑块内出血及微栓子等其他高危特征。

三、发现颈动脉斑块了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尽早干预危险因素达标和采取药物强化治疗,可稳定或逆转斑块,减少微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发现斑块以后,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努力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性运动。这样做不仅有助于避免已经形成的斑块进一步长大,也可以避免新发更多的斑块。

但不是发现颈动脉斑块就要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斑块较小,又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

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或斑块伴狭窄50%者,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50%者,没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也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考量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颈动脉严重狭窄、影响颅内供血时可能还需要植入支架或者手术治疗。

Image
END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3,32(8):645-655.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8):572-578.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编辑委员会.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5):1-13.

[4]郭艺芳.发现颈动脉斑块怎么办[J].保健医苑,2023,(01):32-33.

[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02(02):78-84.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 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

致:读者朋友

为了不让大家错过医会宝每个工作日17: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