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磨小云丨“千秋此岩阿,永永栖吟魂”--昔日西江民泰花尾渡船商与濛江的因缘和合

 广西海歌 2024-08-01 发布于广西

作者简介

磨小云,笔名闲云野鹤。国家三级演员,藤县第四届文学艺术联合会戏剧协会秘书长,曾任藤县木偶剧团团长、藤县粤剧团副团长、藤县博物馆副馆长。


浔、蒙两江交汇处的濛江镇

“千秋此岩阿,永永栖吟魂”

--昔日西江民泰花尾渡船商与濛江的因缘和合

 磨小云

濛江好山好水好风光,不是本地人的自诩,而是引以为傲的标榜。无论是原生态枯水期,看到濛江河港礁峣星罗棋布浅出河床,那种高低错落独特的美感,水落归槽形成航道迂回曲折又狭窄的险峻奇伟。还是经过水利工程渠化之后,映现眼底的碧涛江波浩渺,风光旖旎,水光接天的壮丽雄奇。当你站在高高的凤岭之巅俯瞰,大路岭群山的拥簇,就像一道护卫藩屏,寓意富贵祯祥,象征河山永固。安和、覃村、马星、大良、江权和大德等村寨,和濛江街座落的旷野开宽平原上,地肥水美,人烟兴旺。远眺南岸,山脉起伏,重峦叠翠在水平如镜的江面倒影,尤显山明水秀,美如一幅水墨画幅。极目东望,承载着川流不息舟楫的、常年保持着成千上万流量的浔江大河,浩浩荡荡流向广东,流往佛山,流到西樵山。

碧波荡漾的浔江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乡人眷恋家乡那是自然,同时也吸引宿歇着无数外地来的人。“陈老迪”,全名陈迪昌,濛江街老辈人都不太谙熟的名字,一个名声在外的外籍人竟与濛江结下不解之缘。“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然,你想陈迪昌先生不生于长在濛江,只是生涯中途经而已,最终归途却幽栖于濛江的名山凤岭之上(旧日称铳岭)。莫不是有生之年已经把濛江的大好山河领略于心,有过设想作为自己最理想的落华归老地。又莫不是因为濛江生态宜居,后来陈迪昌的遗孀六太太携嫡裔及小叔,也择木而栖相继来到濛江街定居一生一世。

陈迪昌先生遗照

陈迪昌,生于公元1886年,广东南海西樵山碧云村人,他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下面有二弟和小妹。陈迪昌少年丧父,家境艰难,故少年早为,16岁已经在客货船上打杂工挣钱帮补家用。因其工作勤恳人又机灵,深得老板的赏识和器重。陈迪昌很有天分,懂得从工作历练中领悟商道,并积累掌握了不少经营之术。老成练达后,他便初试锋芒独步江湖,躬行实践开创自己的事业。经数年奋斗,在航运界拥有了独资产权的大型客船“民泰”号花尾渡。有了自己的客渡,陈迪昌安排二弟陈伯昌在民泰渡任帐房先生,经营家族生意。后来也把小儿子陈兆华带在身边见习打理船务。

19世纪末到1980年代两广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花尾渡
陈迪昌很快在业界风生水起,功成名遂。他一生娶过六房太太,诞育子女不多。长子陈兆忠是三太太1913年所生,由五太太惠养。兆忠敏而好学,中山大学毕业后,就职在民国粤系军阀陈济棠1934年投资兴办的地方实业顺德糖厂(新中国成立后,该厂曾隶属国家轻工业部)。1958年,当时亚洲规模最大、并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字的“江门甘蔗化工厂”成立,陈兆忠被上级调动到该厂,在厂里担任重要技术岗位的工程师,培养出一批批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次子陈兆华是六太太生养,兆华打小跟在父亲身边走船学商务商,后来子承父业执掌了陈迪昌创下的航业船务。
1937年抗战全面暴发,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肆意践踏下,全国人民处于战争的风声鹤唳,苟且偷生情态。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有些粤籍轮运船舶往上河西撤,维计生存参与西江上游的运输。民泰渡这时也从航行西江下游的梧州至肇庆航线,改走西江上游的梧州至桂平、梧州至贵县(今贵港市)航线。
生命无常,当意外来临时,是没有“急急如律令”。1938年,在一次民泰渡由梧州开往桂平的夜航中,陈迪昌吃过宵夜便去冲澡,随即发生猝死。一代隆盛船商用过人生的最后夜宵,便钟鸣漏尽生命戛然而止。“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当时,由于西江下游处于对日作战状态,况且,为了保证民泰渡正常营运不停航,要想把陈迪昌灵柩山长水远运回家乡落叶归根,已是极不现实之举,只能选择就近善后。陈迪昌家人早有多闻濛江凤岭是风水宝地。凤岭临江,西樵傍水,西江一线牵也算魂归故里了。家人经过考量,最后花300块白银在濛江凤岭置地风光大葬陈迪昌。倥偬告终的一代航商陈迪昌,从此在濛江巍巍的凤岭上入土为安。
为了缅怀先人的功迹,并表示对逝者深切的悼念,亲属为陈迪昌举办隆重盛大的安葬仪式。这场葬礼在凤岭周边村民留下深远的影响。近年陈迪昌后代清明扫墓,遇见村中的放牛娃,还能滔滔汨汨讲述爷爷辈所见当年盛葬陈迪昌时的轰动场景:那年在凤岭下葬陈迪昌,主家花大钱在墓地附近村上雇请了一班人马代为孝子贤孙,按照广东祭祀俗例的最高格调打斋七天八夜,当时看到的场面,在一大片山地上,焚烧的香烛冥钱,只见白昼烟雾氤氲,夜晚明烛耀天,祭奠火化的阴司纸,那是真金白银的流通货币,排场体面极至。以至个别雇来作为孝子贤孙的人见财起意,穷极计出,趁着烧钱之机顺手牵羊,一边烧着又偶而偷偷往自己衣袋塞一把钱。传说有人在这次充当孝子过后,就攒够本钱开店做起买卖了。
风吹花落,吹黄了树叶,吹老了好少年。此时的陈兆华年仅21岁,家父的溘然长逝,理之当然薪火相继,在伯昌二叔的辅佐下,接管家业在航运道路上砥砺前行。
1939年以后,梧州港及市区各处迭遭日军飞机轰炸,至1943年12月31日,据统计竟达440余次,投下数以千计的炸弹和燃烧弹。1944年9月,日军兵分两路从湘粤方向全面入侵广西。9月22日,梧州沦陷。根据《珠江航运史》记载:“梧州沦陷前夕,轮渡纷纷向右江及红水河撤退,来不及撤退或撤退至红水河无法再撤的船只,则分别自行毁坏或凿沉不让敌人拥有。'总计前后毁沉的船只达107艘之多。计自动凿沉的有电船22艘、拖轮15艘、汽船4艘;炸沉的有电船1艘,拖渡4艘、汽船间17、艘’”。民泰渡也是在这时候未及撤退,被迫在梧州港自行炸沉了。

《珠江航运史》《梧州航运史稿》

民泰渡中止了轮运。走鬼子兵荒马乱中,陈兆华和伯昌二叔携家眷婢仆一起溯江而上,往天平龙胜方向的山村避难。岂料兵连祸结,一家大小加上佣人脚夫,押运着箱笼箧笥不少家当,沿途颇为惹眼。“天下鼎沸,奸凶并争”,乱世之中正是匪徒趁火打劫的好时机。果不其然,陈兆华这么大阵仗的逃难行踪,逃不过土匪的眼线。一天,陈兆华一行人正在崎岖山路途中步履艰难行走着,突然间就听到阵阵大吆小喝声,一伙土匪仿佛是从天而降,个个凶神恶煞的喊打喊杀。众人被骤不及防的袭击恐吓得魂飞魄散,瑟瑟发抖。都是些手无寸铁的临时雇用夫役,和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商家及女流之辈,哪有什么抵御能力,只有眼睁睁看着随带的七大箱身家细软,悉数被掳掠一空。就连女眷腕上佩戴着并暗中往臂膀上藏起来的玉镯子,亦躲不过狂匪法眼,硬生生就从手臂上被捋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其时的水路运输成为便捷的交通渠道,广西战后运力的恢复采取了拨船、捞船、修船和造船等举措。省政府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合组的“捞修沉没机动船只贷款委员会”在梧州成立。各船商打捞沉船急需资金的,可向运输救济申请省善后救济分署转贷。1946年,梧州至西江上下游各埠的轮运,包括定期和不定期航线恢复至18条。民泰渡亦于此期间打捞修复,投入到梧州至贵县的正常定期班轮运中。易源先生编著的《梧州航运史稿》:表4一6《1948年10月梧州至西江上下游各埠定期班拖渡电船一览表》中,详见民泰渡此期间在梧贵线中正常轮运。

《梧州航运史稿》表4一6《1948年10月梧州至西江上下游各埠定期班拖渡电船一览表》

抗战胜利后,群众高密度出行,西江水路客源一时大增。看到当时客运的盛况,嗅祥如兽的木帆船经营者欲争攘利,将租赁的木帆船装修加搭简单的船体上架加入客运,造成运力远大于运量。加上那时候物价飞涨,燃油物料的价格更是达到了疯涨,航商们为了争抢客货源,以降相从,还赠送乘客免费饭餐。非理性的竞争,一边是开销增大,一边又入不敷出,经此一轮,梧州航业商号停航的、改航线的势在必行。能够在线维持下来的,多属西江轮运的实力派。庆幸陈兆华和他的民泰渡,成为能在举步维艰博弈中屹立不倒的佼佼者。
据《梧州航运史稿》所述:1949年11月梧州解放之后,为了将敌主力围歼于博白、陆川地区,已进入梧州的解放军急需从水路抢运部队到武林、容县,以截断敌军的退路。在梧州市军管会的紧急动员下,投入支前的“民泰”“民盛”“和盛”等拖渡及“义锋”“和兴”等拖轮,连夜从梧州出发,克服了滩多水浅流急、航道上又缺航标等困难,按时将部队送达目的港,为桂东南地区的解放立下了功劳。当解放军回师广东解放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时,梧州海员工人又主动承担此支前任务,用“安泰”等6艘拖渡从武林接运部队回广东,加入解放万山群岛的战斗序列。
解放的最初几年,梧州航运又遭遇了一次行业性的不景气。“封江剿匪”致使船舶短期停航,加上运力供过于求,导致西江轮运萧条,各私营航商之间互相折价竞争,航运秩序一度陷入混乱状态。为了渡过难关解决盲目竞争,整顿航运秩序,广西航务局、梧州航务处经征求航商及各方意见,决定组织联合运输,实行守价自营或联营分帐的方式。1950年4月下旬以后,广西省内各航线纷纷成立联合运输组织。

1950年6月1日,梧州联合运输组织成立,同日开辟新的客运长航线:柳州至广州、南宁至广州和贵县至广州三条航线。民泰渡加入全程726公里的贵穗长途客运航线。

经历了老东家的撒手人寰,少主继业后处在日寇蹂躏下风雨飘摇,战火不断的进退维谷。新中国百废待兴下的民泰渡,貌似还在挺鹰奋楫,实情已经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窘况正如易源先生在《梧州航运史稿》中对当时局面的描述:“解放初期,整个西江航运呈现萎缩状态,船舶过剩,货源稀少,营运入不敷出,资金周转困难。而另一方面,'又非维持正常交通和军公运输,以及维持员工生活,保养船渡不可,于此情形下,大小船商都感到进退两难(《梧州市的基本情况》第七页)’航商有的抽走资金、携款逃港;有的采取消极的态度,撒手不管,放弃船舶经营;或将船舶交由员工自行'生产自救’”。可想而知,那时轮运业沉沦到何其艰难的境地。

1951年2月,梧州海员工会成立工人生产自救临时管理委员会。先后进行生产自救的船舶有“民生”等13艘拖轮;“民泰”等13艘拖渡;电船4艘,员工600多人。陈迪昌创置下的民泰花尾渡穷途末路,也列入“生产自救”中。
以《梧州航运史稿》:表5-5《1952年5月梧州市私营航业调查表》,和梧州市档案局馆藏档案1952年5月16日《梧州市私营工商业调查表》(轮船业)原始资料细析,陈兆华私营的“民泰”拖渡,这时已经加入了新成立的联合运输组织“义安航业公司”。

《梧州航运史稿》表5一5《1952年5月梧州市私营航业调查表》

梧州市档案局1952年5月16日《梧州市私营工商业调查表》(轮船业)原始资料
1954年上半年,根据中央和华南分局关于私营航业问题的指示,梧州航务处决定接管生产自救的轮渡,终止工人生产自救模式。同年10月,梧州航务处接管了义安航业公司所属的3艘拖轮、两艘拖渡,其中就包括了“民泰”渡。此次对海员工人生产自救船舶的接管,是梧州航务处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夕所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为顺利完成即将到来的航运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初步基础。

《梧州航运史稿》表5一6《1954年6月梧州私营航业情况表》

大幕起落,那是一场又一场的人生转折。陈迪昌开基立业置产楼高三层的民泰花尾渡,兴盛过后跌跌宕宕,已是曲终人散。

其时,陈兆华的大哥陈兆忠在广东顺德糖厂为他谋到一份会计岗位的工作,他却没有欣然接过大哥抛来的橄榄枝,而是按着和伯昌二叔的商榷筹划,在新起点走上另一条人生路。陈兆华携母亲和太太、母亲的贴身丫鬟。伯昌二叔身边只带着太太和小女儿,之前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已经出了香港谋生,独子兆祥中山大学毕业后,也去了香港做教师。两家人一同来到濛江街居住。陈兆华和陈伯昌作出这样的决策,首先出于传统的孝悌之道,因为故去亲人陈迪昌已埋骨这里,留下来相陪以表尊重和悼念;其次,纵观刚刚结束的民国时期,两广的社会经济及贫富上没有悬殊差别,返回已经陌生的广东地,似乎没有多少优越感和吸引力;再者,从众多人数的粤籍商人落户濛江街,约占了镇上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的人气氛围上考虑,也是生活上比较理想的地方;更有,在潜意识中审视时下的陆路呈交通落后状,客货运输仍然以水运交通为主体,濛江港地处三江水口,是个有前景可期的交通要塞。鉴于此,暂时的蛰伏只是一个过渡,韬光养晦才是新的期待,以陈兆华商海闯荡多年的阅历和洞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上,他当年的理念和选择,方向上至少也说得上是理所当然的。

陈迪昌先生家的《陈氏族谱》一页

陈伯昌来到濛江后使用的名字叫溢源,“溢源”也许是他的字。他跟陈兆华叔侄之间已经惯于以“二叔昌”“陈老华”互唤,就像过去的陈迪昌,人们都叫他“陈老迪”一样,这种称谓是粤语口语中常惯用的方式。陈溢源和陈兆华叔侄上岸落脚濛江街后,保持操着一口纯正粤语口音,谨守商人特有的稹密精明,缄口不言家世背景,曾盛极一时的航商过往鲜为人知。他们为人低调谦和,与街坊邻里相处友善合谐,大家和悦相对,抬头低头相遇打招呼,众人也融洽地直呼他们的昵称“二叔昌”“陈老华”,以致后来渐渐就把他俩的全名给淹没了。

全家福照片(前排左起:二、三陈兆忠先生和太太。前排右起:二、三陈兆华先生和太太)

初时,陈兆华、陈溢源分头各摆各自经营的糖饼烟仔摊贩生意。那时的陈兆华三十多岁,外表高富帅派头,每天早上从大昌码头附近的租屋出门做生意,习惯把自己拾掇得干净利落,用发蜡打理过的头发,一丝不苟梳得柔顺光滑,整整齐齐三七开分头的大西装发型,用土话来形容,那是“黄丝蚁都爬不上去”的感觉,为避免把发型弄乱,不直接把帽子戴头上,一只手拿着一把纸折扇顶着一件细草编的民国小礼帽,整洁笔直的唐装打扮,洒洒潇潇那未泯的旧时商家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兆华的太太吴玉冰出身大户,娘家是广东南海经营陶瓷器皿的商家,人出落得标致骨子,性格温婉娴静,打扮和举止都尽显优雅本色。

共和国的成立推行了新政,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全国实现走集体化道路,实行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社会主义改造。
落入到时光隧道去回顾就会发现,人的一生会相遇许多个想不到和变数。有的时候须放下执念,去听又是一年的蝉鸣起。陈兆华和陈溢源,在所向披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公私合营滚滚大潮中,则彻底丢掉已经不现实的曾经心怀,与家属顺势而为成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濛江合作总店职工。随遇而安,不负走过的风雨历程。

陈兆华是个有故事的人,濛江街上的老辈或现在上了一定年纪的人,还能记起有关他的秩闻。某年的一天,陈兆华家中发生失窃,遂到派出所报案,经过民警现场侦查,发现神龛上摆放的供品包括鸡、肉、糖饼水果被偷得一干二净外,反而那些价值匪夷,用纯金制造的茶酒杯盏盛器以及其他财物一件不少,这案片时就告破了,偷窃者并非什么江洋大盗,不过是左邻右舍饿馋了的熊孩子所为。随着案结,本该这事就了了,又因为案中暴露了的金制杯盏而备受关注,在小镇引起不小振撼,一时间街谈巷议,纷纷猜测陈兆华非寻常小商贩,该是个大有来头的商贾。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特殊时期开始之前,陈溢源已经寿终栖迟凤岭陪伴大哥陈迪昌,安然避过了运动的冲击。陈兆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处于那年代,他是资本家出身,属于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分子,运动的风口浪尖上,被揪出来游街示众并被抄家,白天参加劳动改造晚上写交待在所难免。多年来经风雨见世面的行船走马中,“看风使舵,顺风扯帆”的随机应变,陈兆华明哲保身为自己和家人着想,于封屋前他便主动把过去积蓄坚壁起来的财宝从墙中撬出来,包括金条若干、金狮子、金虾、镶金虎爪、一批银元和珠宝首饰全部上交。

1980年,陈兆华这位民国时期民泰号花尾渡的少董,不经不觉就走完了他笑泪交织人生如戏的生命之路。没有谁的岁月行囊里不是装满酸甜苦辣,陈迪昌、陈兆华和陈溢源的人生天空,如是的云聚云散,潮起潮落,莫不是活通透看淡世事沧桑,才能不卑不亢,不悲不怒。喧嚣过后,一切归于寂然。他们兄弟父子叔侄寄情濛江凤岭,瞰视长洲水电枢纽库区的水清天,影湛波平,静观小河的鱼翻藻鉴,感受大江烟波雾霭的仙界气息。人虽不在,但青山绿水在,灵魂就在。烜赫一时的航商给濛江历史留下了一段记述,他们是没有剥削恶行记录的儒商,从某个角度来说,也给濛江人留下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励志故事。

烟波浩渺,宛如仙景的濛江镇浔江段河面

1993年,陈兆华的后人陈志乐先生,举家返回广东发展。为了尊重父母生前对家乡的依恋和眷念,并且表达后人情感上的一种慰藉。翌年,陈志乐先生便把父母遗骸从濛江凤岭“扶榇归里”,完成了陈兆华夫妇魂归故里的夙愿。

写在结束:

以最情敬的心意,深深感谢在小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笔者鼎力支持的人:陈迪昌后人陈志乐先生和李菊女士、陈溢源后人周铁文先生、原国营梧州航运总公司副总经理文毅先生、原国营梧州航运总公司宣传科干部,有“梧州航运活历史”之称的易源先生、老同学陈振南先生和侯玲梅女士。祈祝众仁人幸福安康!

拙作难免有错漏之处,寄语读者给以批评和指正。

 二0二四年七月十五日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李琼丨2024年第二季诗词小辑

诗家点评何海荣七律两首

何海荣丨《心茗集》(重订稿)卷三

麦杏生丨西江上的赛龙夺锦

诸家点评何海荣诗绝句两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