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在这四种情况下,遇到亲友过世,最好是只随礼,别去现场

 布衣粗食68 2024-08-03

老一辈的人告诉我们:“红喜不请不去,白喜不请自来。”

但凡谁家有人过世,亲戚朋友凑过来,帮忙处理后事,比单纯给一个红包,要好几倍。

一些村里人,家庭条件很差,来帮忙了,不给红包,也是留了一份感激之情。

但凡事都有例外,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遇到亲友过世,不一定要到场去帮忙,若非得留住人情,随礼就好了。

01

自身病痛的情况下,老人不去现场,减少来来往往的麻烦。

人老了,病痛是无法彻底避免的。

当自己带着病痛,又听说某个亲戚、朋友过世,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要是老人非得去现场看看,那就有几个麻烦出现。

第一,老人走不动,如何去现场?需要子女开车,或者专门请车接送。一路上,万一老人忽然病重,这就给大家添加了麻烦。

第二,丧葬的现场,有人哭泣,有人放鞭炮,还有人敲锣打鼓,气氛不适合老人的身体。

第三,很偏远的地方,一个带病的老人去了,如何安顿,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还是少折腾为好,人要有自知之明。

万一老人精神脆弱,或者情绪不稳定。最好不要知道亲友过世的消息,大家应该达成共识,隐瞒一阵子。

02

距离太远的情况下,老人不去现场,也显得合情合理。

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我们从地方到省城,也就几个小时。

一些年轻人,可以跨城市去上班,每天都来回。

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要去几百里之外的地方,是非常困难的。毕竟他们年纪大,甚至都不懂得用手机买票,一些出行通道也无法识别。

老人独自出门,稍有不慎就会走丢。搭车的时候,忘记了下车,或者在某个站台,错过了车次。这就导致大家都要来寻找老人,节外生枝。

非得去远方,需要有年轻人陪伴。但是年轻人要上班,不能随时请假。

很多老人,一年都可以接到十几条关于亲友过世的消息。动不动就出远门,要子女陪伴,这就影响到了家庭的安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遥远的人,要帮助某个亲友,是爱莫能助的。不如依靠邻居。

老人若是不去远方的亲友家,参加白喜事,只要说明情况,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就不要认为,自己多愧疚,有多不近人情。

03

家有新生孩子的情况下,老人不去现场,符合地方习俗。

农村有句俗语:“葬礼4人不去,家人顺顺利利。”

大家一致认为,孩子、孕妇是不要去葬礼现场的。

虽然我们不崇尚迷信的东西,但是对于葬礼是有一定忌讳的。若是孩子到了现场,就可能被吓到,或者沾染不好的气息。说不清到底为什么,但是可怕的心理作用是有的。

现如今,很多老人在城里帮助儿女带娃。在儿女家添丁的时候,会陪伴左右,帮助女儿、儿媳照顾月子。

老人时不时要抱着孩子,去参加葬礼,脱不开身。

老人要是去了葬礼现场,回来又抱着孩子。这就可能给大家一些不好的心理暗示。

万一孩子哭闹,大家会认为是老人带来了“晦气”。这是有理说不清的事情。

至于孕妇,大家主要考虑到“避免悲伤、过多操劳”,引发怀孕的不顺。

家里有婴儿、孕妇,老人也在长期照顾。这样的情况下,主动说明,大家都会理解,毕竟风俗习惯,摆在面前。

有句谚语说得好:“蠹虫蛀烂衣服,坏风俗败坏心灵。”

把风俗搞乱了,人的心情也会跟着混乱,也因此胡思乱想,带来家庭内耗。还是尊重风俗,保证自己的家庭安宁。

04

子女能代劳的情况下,老人不去现场,礼仪也算是到位了。

我的老家在罗霄山脉腹地,从县城到村里,要耗费三个多小时。

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家只有一些老人在留守。一部分老人,跟随子女外出,老家的房子也是大门紧闭。

针对过世的老人,村里定了一个规矩:年轻人约定日子,一起请假回老家,到村里帮助完成葬礼。

具体哪几个年轻人回家,也是在村里的微信群里,互相沟通,进行约定。

至于村里外出的老人,就最好不要回村了。帮不上忙,还让主人家多了一些待客的事情。

葬礼人少一些,冷清了一些,没有关系,只要能够顺利落葬,就已经很幸运了。

因此,老人知道亲友过世了,第一时间问一问儿女,是否会到场?若是儿女会到场,老人就不要瞎操心了。

这葬礼的事情,也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一大家人,有一个年轻人到了现场,这就已经礼仪到位了,不要讲究“人多势众”。

05

也许你会提问:为什么人不去现场,还要随礼呢?又采用什么方式随礼呢?

生活在礼仪之邦,我们要讲究礼尚往来。不要接受了别人的礼,就不去回礼。

给有老人过世的家庭回礼,也许这一生,就是最后一次了。老人也不能做的太小气。

关于随礼的方式,可以让儿女代劳,去现场走一转;可以让在老家的亲戚朋友,代为转送;还可以用微信,转一点钱,表达自己的关怀。

当然,对于是否去现场,还得按照关系的亲、远来决定。若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尽量到场为好,见最后一面,也少了遗憾。

人际交往的规则很多,我们要记住,也要变通,人情才更有温度。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