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晓鹏:踩高跷

 晋南道 2024-08-03 发布于山西

踩高跷



甲辰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诞辰期间,来自甘肃省永登县醉关公小林子团队,在盐湖区常平家庙对面的关圣文化广场进行非遗高跷的展演,赢得了现场及短视频直播间粉丝“线上+线下”的点赞和掌声,刷屏了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


2023年春节,来自新绛县的67岁老人踩着4米高的高跷进行社火表演,直接将新绛县的社火表演拉到了新高度,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转发。网友既感叹老人技高一筹,又抱憾没有年轻人传承。


通过查阅百度词条了解到: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表演者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明清以后,高跷的角色有了真名实姓,并且有了戏路情节,动作体现剧情,高跷拥有了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成了名副其实的高跷戏。
高跷一般表演的时间段是正月里闹社火,还有一些村子的庙会。我们村六月初十庙会异常热闹,每年村里的锣鼓队、洋鼓队、秧歌队和舞蹈队都会聚集表演。在2000年前后,我还上小学,队里通知我们巷当年的六月初十热闹要增加踩高跷表演,让愿意表演的小孩都提前去练习踩高跷。
对于这种群众性的活动大家都很热心,消息一出,很多爷爷辈的老人,都拿出自己家的老古董——“高跷”让孙子(女)马上开始练习,还边绑高跷边说:哎呀!这副高跷我屋两辈人都踩过,有年头啦!那些有木匠手艺的老人,也不甘示弱,挑选上好的木料,又是划线,又是比对,又是打磨,又是上下看,一上午就给孙子()把高跷做好,堪称自己木匠职业生涯里出成品货最快的一次。


踩高跷第一步是绑腿。只有绑紧,高跷才可以和小腿一起活动。
踩高跷第二步是行走。小孩都没有踩过,刚开始都是在爷爷奶奶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的走,从两个人搀扶,到一个人搀扶,最后到可以独立行走。在练习的途中,如果想休息,我们都会靠在墙上或电线杆上。
踩高跷第三步是站立。踩着高跷,如果没有人搀扶,是无法稳稳站立的,只能原地踏步才可以保持站立的状态。
长达10多天的练习,免不了小腿与高跷接触的位置会磨红或者磨肿,也不知道哪个心疼孙子的奶奶突发奇想,用自己冬天的棉袖套套在高跷和小腿接触的位置,就避免了磨腿。一时间,各家各户的棉袖套纷纷上线,也参与到了踩高跷的队伍里。
在离庙会还有一周的时间,队里会统计踩高跷的具体人数以及大家扮演的角色,在确定好角色后,家里人又是一番忙碌,各种历史人物的服饰和武器都得现做,那时还不能网购,想买也买不到。木匠手艺的爷爷们又开始忙碌了,用木材制作如意金箍棒、方天画戟、火尖枪等武器,带点裁缝手艺的阿姨,各种缝缝补补,用绸缎制作服饰。我发小的妈妈直接架起织布机给庙会的热闹赋能,因为发小扮演包青天要织出黑棉布,再做成黑色的袍子。
盼呀盼,终于到了六月初十的庙会。一大早,我们就穿好各自的服饰,统一进行画脸,都是戏曲里的妆容,我是哪吒三太子,还有孙悟空、包青天以及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李铁梅等等。
庙会当天,那些没有参加踩高跷的玩伴,他们打着队里横幅和彩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后面是响声震天的锣鼓队、花鼓队、秧歌队,最后压轴的是我们高跷队。走在行人簇拥的队伍中,成为了我们暑假生活的高光时刻。
有时我脑洞大开,突发奇想,认为踩高跷这样毫无报酬的群众性活动,其实“”的就是人们对家乡的热爱,考验人们的凝聚力,帮孙辈腿绑套棉袖套就是长辈们对我们的细微呵护,而我们为了一天的热闹表演,在烈日高照的六月天持续10多天练习,无疑不是一种村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这样的场面,已过去20多年,但是那些曾经的星点记忆,犹如漫漫黑夜里的星星之火,让我在夜深人静之时一直守望。

作 者 简 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