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唯物辩证法(一):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

 荡意平心 2024-08-04
图片

辩证法:没有抽象的真理,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

教员一生坚守“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认识方法,他坚守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科学实践与历史实践证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跟事物的发展规律一致,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形而上学的认识则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得到错误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具体通过哪些观点与方法来认识?主要包含五个方面: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此篇整理“联系的观点”,它指导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图片

01

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是指:每一事物都和周围的某些事物有一定的联系,跟某些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即这一事物的存在与另一事物无法分割,没有“这一事物”、就没有“另一事物”。

没有事物可以不依赖周围的一定事物而孤立地存在,花草树木要依靠土壤阳光而存活;孤单的一个人,也要依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而生存。

相互制约,即相联系的“另一事物”变化必然会引起“这一事物”发生变化。

跟“这一事物”周围相联系的某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当这些原因和条件发生变化,那么它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这一事物”与周围某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称为“有机的联系”。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和周围的某些事物有机地联系着。

这就是辩证法的第一条主要规律:整个世界的事物,不是各自孤立,而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条规律放到现在来举例理解:比如,一个创业者赚到钱,若认为“这全是我自己的本事”,这种认识便违反了这条规律。

创业者能赚到钱,除了个人条件,还有国运大势、家人朋友相助等条件。如果忽略、抛开这些条件,认为是全凭自己的孤立看法,那便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不是正确的认识,后期大概率会“靠运气赚的钱,凭实力亏回去。

图片

02

原因与条件

既然每一事物都和周围一定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那么,每一事物的发生和存在,就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

跟“某一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定事物,就是“某一事物”发生、存在的原因与条件。

“条件”非常重要,如斯大林说: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

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到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消亡。

教员得出“持久战”结论,就在于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条件:如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人在退步、我们在进步;敌人国际援助少、我们国际援助多等。

在正确认识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从而得出中国的抗战一定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且最终一定能胜利、而不是亡国论。

认识到“持久战”是抗战的必然规律,用于指导实际斗争时,便不要悲观、也不求速胜,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直至最终胜利。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把事物发生、存在的原因与条件弄清楚,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事物。

分析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条件,具体地分析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看哪些是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

产生错误的认识,就在于没有弄清楚事物的全部原因与条件。

比如“速胜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敌强我弱的条件;“亡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敌强我弱的条件,忽略了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等条件。

离开条件去想问题,就是没有根据的空想;不顾及条件去做事,就是鲁莽瞎搞。

图片

03

条件、地方、时间

认识原因与条件,还需注意:

一切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着不同的联系条件,进而有不同的性质与规律。

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应的条件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反法西斯侵略,苏联有较强的工业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等条件,有能力采取正规战争在较短时间内击退敌人。

而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落后、又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能采取游击战、运动战、持久战来抗击敌人。

因此,认识事物时,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来认识事物的不同。

正确的认识,都是懂得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条件来认识出事物的不同。

不懂得按照不同的地点、时间和条件去认识,就容易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

比如教条主义者把所学到的一些革命规律等知识,生搬硬套到中国革命上,不顾及中国革命不同的实际条件。

经验主义者则是把某一地点、某一时间的经验,完全照搬到其他地点、时间中应用,不管其他地点、时间是否有不同的新条件。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都是把过去所获得的某些认识当做简单公式,死板地套用到新的时间、地点,而不管新的具体条件变化。

不顾及新的具体条件,是片面地认识问题、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

图片

04

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怎么获取跟事物相关的原因与条件?自然是充分地调查与实践。

有了充分的调查材料、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再来研究分析跟事物所联系着的原因与条件。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多种多样,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认识事物,就是从这些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分析事物。

对这些多种多样的联系,不能同等看待、不能平均看待。

必须对事物的各种联系做具体分析,分清楚哪些是本质的、哪些不是本质的,哪些是必然的、哪些不是必然的,哪些是内部的、哪些是外部的。

然后,去抓住那些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这是因为,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只有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起支配作用,才会影响事物的发展规律。

不做这样的具体分析,将各种联系甲乙丙丁地罗列、平均看待,得不到正确认识的。

只有做这样的具体分析,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结 语

关于“联系的观点”,简单总结一下:

“某一事物”都跟周围的“一定事物”相联系、相制约,这些“一定事物”就是“某一事物”存在、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把这些原因与条件弄清楚,才能正确地认识“某一事物”,错误的认识都在于没有弄清楚事物的全部原因与条件。

认识原因与条件,还要懂得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条件来认识出事物的不同。一切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着不同的联系条件,进而有不同的性质与规律。

通过充分的调查与实践,获取较充分的联系条件材料后,必须对多种多样的联系做具体分析,对众多的联系不能平均看待。

具体分析,就是去区分清楚哪些联系是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然后去抓住这些联系,因为只有这些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会支配事物的发展。

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有力的思维武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