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弥勒,究竟是谁

 王心雨 2024-08-04

原创 本曼山房 本曼山房

图片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对佛教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对于这首偈子应该不陌生。这就是契此和尚在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示灭之前说的一首偈子。

《释氏稽古略》记载,契此坐化的这一天,应该是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三月三日,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契此的成道日。

契此契此,大家可能有些陌生,契此就是布袋和尚,活跃于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这个地方,有位和尚自称契此,号长汀子。小时候,是一个孤儿,被张重天夫妇收养,后来在岳林寺出家。

图片

契此和尚身体胖,肚子大,常用挑一布袋,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有人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看你不懂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布袋和尚被大家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也是因为前文那首坐化前的偈子。

在布袋和尚之前,弥勒菩萨的造像其实是这样的:头部有头光,呈波状卷发,顶上绾有蝴蝶状发髻,发际上方箍联珠饰带;眉间有白毫,脸部线条优雅柔和;佩戴耳环、项圈、璎珞、腕钏、臂钏;结手印,交脚坐。

这时期的弥勒造型呈现犍陀罗时期的造像风格,法仗缘起,菩萨的造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布袋和尚被时人认为弥勒化身后,宋代开始便以布袋和尚造像取代犍陀罗风格的弥勒

图片

最早的布袋和尚,其实没有现在这么胖,现存世宋人绘布袋和尚像、金代石刻弥勒大士应化像等都是身材适中的和尚像只是绘成前额突出、肚子圆胀的形象。

此后经过民间工匠逐渐加工,才衍变成现在寺院中供奉的形象,为丰颐硕腹、笑口常开、轻松随便的大肚弥勒。

弥勒,意译为“慈氏”,其名为“阿逸多”,译为“无能胜”,被释迦牟尼佛授记未来佛,也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

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净土盛行,弥勒净土就是兜率内院”,相传,我国高僧大德发愿往生弥勒净土有不少,如唐朝玄奘大师、民国太虚大师、慈航菩萨、印顺法师等,都是弥勒净土信仰者,都发愿往生兜率内院。

那么,这个兜率内院到底在哪里?弥勒净土是不是一个物理世界?弥勒菩萨是一个历史人物吗?

从信仰的角度,特别是大众信仰的角度,因为众生着相的习气,需要一个对象化的形象作为依托,不然没有了”抓手“,不知从何修起。佛教慈悲,三根普被,为了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设立了种种名相,塑造了种种形象,方便接引,不舍一个有情。

但是,实际理地,佛亦假名,法亦假名,众生亦假名,凡夫亦假名,假名亦假名。古德云:天上无弥勒,地下无弥勒。未审谁与安名?

图片

弥勒,究竟是谁?

其实,这个弥勒也是一个谐音梗,弥勒弥勒,就是“迷了、迷了”,我们就是“迷了”菩萨,是迷了的菩萨。这个弥勒,这个迷了的人,究竟是谁?莫到天上寻弥勒,莫到地下寻弥勒。

修行人,若当下认出了这个空性,以空性为家,住在这个空性上。这个在“空性”住着的人就是“弥勒”菩萨,以“空性”为家,就是往生了兜率内院往生内院,得见弥勒,即是“明心见性”“花开见佛”之别称。

花开,即是智慧花开;见佛,即亲证实相。六祖能,悟了之后,从表面上看,他与猎人为伍,实际上说,他却住在兜率内院里。

从悟了之后,至十方华严,这中间的修行,就是以兜率内院为住处的修行,就是以空性妙体为住处的修行。

图片

在佛教中,释迦表当下,弥勒表未来。如果修行人,善根成熟当下顿悟,即是得见释迦,若当下不悟,那只好未来成佛,未来成佛,就是未来佛,即是当来值遇弥勒。

这个弥勒,诸位还见吗?此非他人,正是诸人“本真的自己”。这个“本真的自己”,见即当下见,不见永乖疏。

这个弥勒,亦名释迦,亦名能,亦名张三,亦名李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大地一切众生有情无情,若论实际,只是这一个。


本曼山房简介  

图片

初创于2012年,2016注册于福州,秉持“道在日用间”的理念,主张生活与道艺并行,于产品中寻找心灵、美学和道艺之间的平衡。以茶事与器物为缘,观照诸缘,契悟本真的自己,于诸缘中起诸妙用。人与茶,人与器,人与空间有无尽的缘起,缘不可思议,但不执着于缘,方寸之间,以心为本,以器为用,体用不二,心相一如。




本曼山房

赞赏二维码喜欢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