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魂归故里!李政道遗愿与妻子合葬于苏州东山

 吴文化 2024-08-06

昨天,据央视新闻消息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李政道先生去世

享年98岁

图片

据媒体报道

李政道先生的儿子李中清表示

母亲(秦惠䇹)安葬在苏州

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合葬于苏州

今年11月,他将和家人

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

举行安葬仪式

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䇹女士

1996年11月去世

后葬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

华侨公墓万隆墓区

墓碑前的祭台上题有

李政道悼念夫人的诗句

“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

李政道,这位苏州院士

是首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他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

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

和统计物理等领域

做出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让我们跟随《苏州院士》丛书

回顾李政道先生与科学结缘的一生

图片

李政道 Tsung Dao Lee(1926.11.24-2024.8.4 美国时间),美籍华人,祖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南汇。以李模型、粒子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成就闻名世界。

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与杨振宁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5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也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自2020年7月10日,苏州科学家日设立以来,苏州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礼敬各路英才。今天,“科普苏州”将继续给大家带来苏州院士系列。从苏州院士故事,读懂苏州。


01.

李政道家族里有18人在东吴大学读书或工作。祖父李仲覃是苏州圣约翰堂的首任牧师。父亲李骏康金陵大学农化系毕业后在上海经营化肥,有五儿一女,李政道排行老三。

他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小学就读上海清心中学附小,每星期都要回苏州,到圣约翰堂见祖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政道转学到东吴大学附中。此后,李政道和二兄崇道逃离沦陷区,先到赣州,进江西临时中学。

历尽艰险奔赴贵州后,李政道以同等学力考入浙江大学,在束星北和王淦昌的启发和鼓励下,转入物理系,一年后转入西南联大。

图片

1946年,在昆明求学的李政道

他热爱物理,求知心切,常去求教吴大猷。吴大猷给出再难的习题也难不倒他,就拿出美国大学高年级用的《物理学》,不到两个星期他又把书中全部习题解答完毕。

1946年,经吴大猷推荐,二年级学生李政道和助教朱光亚一起赴美深造。李政道虽无大学毕业文凭,仍被芝加哥大学破格接收为研究生,师从费米(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于1950年获博士学位。

图片

1948年,李政道在美国芝加哥大学

和博士导师费米

合作手工制作的大计算尺

其论文《白矮星的含氢量》纠正了对于太阳类恒星的演化过程的错误认识,确立从主序星开始,最终成为白矮星的正确观点,“有特殊见解和成就”,列为第一名。

02.

毕业后,李政道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究湍流,指出二维空间的流体没有湍流,飓风等天气系统必须有第三维与地面垂直的气流才能发生,这成为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

后任教哥伦比亚大学,最初研究量子场论中的可解模型(李模型),后来关注粒子物理。

当时,物理学界认为宇称总是守恒的。1956年,李政道意识到解决K介子之谜的关键在于宇称是否守恒。在他的建议下有了初步实验结果,接着李政道与包括杨振宁在内的同事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有可能的破坏进行系统研究。

在吴健雄等用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之后,成为震惊物理学界的杰出贡献。李政道与杨振宁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片

李政道获颁诺奖

李政道的论文、著作超过300篇,研究课题涉及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领域,如《高密度下一种物质的新形态》系列论文开创了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的现代领域。

03.

1972年后,李政道向中国国家领导人就教育状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促成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濒于停顿的高等教育得到部分恢复。

1979年,李政道利用暑假在中科大研究生院讲授《粒子物理与场论》和《统计力学》,全国各地科研单位、高校的数百人坐在礼堂听课。

每周5天,上午连讲3小时,他不带讲稿,遇到公式、定理则随手推导,嗓子几乎讲哑,只得常含胖大海。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从场论、对称性,讲到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孤粒子、弱电统一理论和夸克模型。这促进了中国物理界跨入世界前沿。

1982年,李政道帮助中国选择了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方案。在他的建议和安排下,几十位中国学者到国外学习和培训,后来成为BEPC的骨干力量。

BEPC于1988年建成,是当时世界上 τ - 粲能区最先进的实验装置,有50多位各国科学家来这里合作研究。1992年,BEPC上有关 τ 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成为当年国际粒子物理实验中最重要的结果。

04.

李政道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CUSPEA)计划。

他帮助学生申请名校,亲自出考题,邀请美国教授来中国对学生面试,组织学生的录取等,这些虽然占用了他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但在国内各大学打开国门的思想解放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国内研究生教育的正规化也起到促进作用。十年时间里,国内共派出了近千位中国研究生赴美。

图片

李政道先生为CUSPEA题字

中国目前的博士后制度,也是李政道在1985年首先提倡的。

他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博士后制度开始时,全国只有250名博士后,现每年新招收的博士后超过5000人。

开始是为了吸引CUSPEA精英回国工作,20多年来,中国招收博士后3万多人,对促进培养、交流、储蓄人才和发展科技有重要意义。

李政道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每年回国亲自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指导CCAST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对提高科技人员的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也建立了类似的中心。

05.

1985年,李政道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出具体方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变了以往科研基金通过计划分配的模式,首次引入同行评审、公平竞争的机制。

20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项目总数超过10万个,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培养了一批杰出青年人才,推动了交叉科学和新兴学科发展。

图片

1992年5月27日

李政道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创立10周年纪念会上做科学报告

李政道关心家乡的中学生,1985年起在苏州设立“李政道奖学金”,奖励每年高考文、理科考生成绩最优者。他还为苏州三中、十中的学生做讲座。

图片

李政道教授题字

1996年年初,夫人秦惠䇹患癌,为救治夫人,李政道四处求医。他精心守护,亲自给夫人喂药、喂饭,翻身、擦背。不幸的是,夫人还是带着无限憾意离去了。

李政道把夫人的遗像安置在自己的床头,情真意切画一丛翠竹,写下“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他安排秦惠䇹安息在苏州东山的公墓。

以他和夫人的名义,捐赠家产设立“䇹政奖学金”,专门资助苏州大学、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的优秀学生在暑假研修,以提高对科学的了解,规定女生应该占一半,鼓励学科交叉、校际交流。

图片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一排中间)

参加“䇹政基金”签约仪式

“䇹政学者”的人数从1998年开始时每年60余人,现规模增至三倍。有些“䇹政学者”的论文发表到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院深造。

06.

李政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强烈兴趣,也致力于研究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他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与艺术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他与艺术大师吴作人、常沙娜等合作,创作了数十幅表达科学内容的艺术珍品,促进了科学家与艺术家间的交流。他还推动在北京和上海办科学和艺术展览。

2001年,李政道把在美国长岛超级对撞机所作的“金核子对撞”实验照片交给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师张美芳,用苏绣表现出来。

图片

李政道与张美芳合作刺绣

《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

这幅描绘现代物理的苏州绣品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陈列。2004年,李政道出席了“苏绣艺术创新论坛”。

80寿辰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报告会上,李政道引用最喜爱的杜甫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把自己为科学、为亲情所系的故土工作时的快乐蕴涵其中。

图片

2005年,李政道与苏州大学学生座谈

退休时,他引用了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确实,耄耋之年的他一直还在研究科学。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李政道成为入选最有影响的十位海外专家中的唯一华人。这是祖国人民对他的崇高敬意。

来源:科普苏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