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皇帝的冠冕与“聽(听)”字

 年之计在于春天 2024-08-07

皇帝的冠冕与“聽(听)”字

头对于人的重要毋庸多言,传说是黄帝最早创制了头上戴的帽子,早期称之为冕或冠。而且帽子最初并不是为了装饰保护头部,而是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戴帽子。首之上的冠当然是给各级首领人物用的。《论语·冠义》中记有:“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在礼乐盛兴的周朝,冠冕作为礼在服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等级的标志,冠冕的体系也相对形成。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各国的首服“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赐百官”。后来,一般就把皇帝的帽子称之为冠冕,而且冠冕的样式、用料以及内涵都颇为讲究。
各朝代皇帝冠冕样式不尽相同。较典型的皇帝冠冕,一般主要由綖、旒、缨、紞、黈纩等部分组成。

(yán)”是指冠冕顶上那块长方形板,即“冕板”,上黑下红象征天地,前圆后方寓意天圆地方。冕板前高后低,呈俯仰之状,有象征帝王勤政爱民的含义。
“旒(liú)”是指悬挂在前后的珠玉帘,一般用五彩丝线将五彩珠串连而成,每一旒都贯穿有彩色玉珠,分别按照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也称之为“玉藻”或“璪”,象征着“五行”的相生相克以及时间的运行,“旒”的根数用以标志辨别身份。根据《明史》记载,明代皇帝所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
“缨”是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也称“朱缨”,用以将冕固定在头部。
(dǎn)是丝制的线绳,也称“纩纮(kuàng hóng),用以垂挂充耳。

“黈纩(tǒu kuànɡ)”是“”下端缀着的黄色棉丸。后来材质由丝棉变为玉石,又称之为“瑱(tiàn)”,也统称之为“充耳”。“充耳”垂于两耳旁,表示不妄听是非。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 “充耳不闻”的成语。

《晏子春秋·外篇上九》有:“冕前有旒,恶多所见也;纩珫耳,恶多所闻也。”是说皇帝冠冕前的十二条垂旒,人称“蔽明”,表示目不视非,有所不见。冠左右两侧的充耳,人称“塞明”,表示耳不闻邪,有所不听。这也是《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在冠冕上的体现。
山东省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九旒冕,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冕上只有九条旒。

                    

”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由简单到繁杂,几经演变最后成为简化字“听”。

甲骨文为会意字,由“口”和“耳”组成,有一口一耳,也有多口一耳。表示口在说话或喧嚣,使“耳有所得”,表义为听。金文也大抵如此。至小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聽”左半边“耳”的下部,许慎解释是“”,其读音及释义为:(一)tǐng 挺立;善;朝廷。(二)tíng古同“莛”。“廷”中 就有”作为声符。到了隶书,“聽”中“耳”下写成了“土”。至楷书,“聽”中“耳”下多写成了“王”,也有误写为“壬”的。现在的规范汉字中,“耳”下即是“王”。“王”古通“玉”,所以一般用作偏旁称为“玉”字旁。于是,我联想到古代皇帝的冠冕,在耳部垂下的“瑱”,即玉制的充耳。这样,“聽”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会意字:左半部“耳”表示听觉器官,其下的“王”代表玉质充耳,表示耳有所听,有所不听。右半部是“㥁”,后变为“𢛳”,皆由“惪(dé)”演化而来。“惪”由“直”“心”会意,“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对《说文》的“聽,聆也”解释道:“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徧(遍)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又进一步对《说文》的“从耳㥁”解释道:“耳𢛳者,耳有所得也。”因为“惪”义同“德”。《论语·阳货》:“道聽而途说,德之弃也。”所以,也不妨把“𢛳”理解为从“德”的高度决定有所听有所不听。
古人最初在设计制作冠冕时,是下了功夫的。从冕板、旒、充耳的设置及寓意,充分昭显出古之帝王勤政爱民的初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初的冠冕慢慢不受待见了。也许与冠冕上的旈及充耳容易晃荡,皇帝只能正襟危坐而不免受制有关,从唐中后期开始,皇帝便喜欢方便简单的冠服了。到了元朝,皇帝便只戴珍贵毛皮镶嵌珍宝的皮帽了。至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强调“复汉官之威仪”,又恢复了严格的冠冕礼制规定。但到清朝却改戴有女真族特色的朱砂宝顶冠,传统的冠冕便一去不返了。但皇帝的冠冕常常却更加珠光宝气、金光灿烂了,而且冠上开始出现以龙为饰,戴龙冠穿龙袍,强调皇权至上了。于是“冠冕堂皇”也从本义指头戴冠冕而庄重体面、气派不凡的样子,变成了贬意,形容表面上庄严正大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聽”字到宋元时期也发生了变化,民间开始以“听”作为“聽”的俗字。其实,“听”字从“口”从“斤”,《说文解字》卷二口部:“听,笑皃。从口,斤聲。”读音为yīn,【听然】笑的样子。【听听】斤斤计较,争辩不休的样子。这与“聽”毫不搭界,而且“听”字如果说会意,左边象是一张大口,右边是冰冷的斧斤,但这却挡不住民间的力量。现在“听”则被正式用作“聽”的简化字了。是乎,古代冠冕的初意,“聽”字构成的会意,便都荡然无存了,但是历史上曾经的善意和亮点还是值得体味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