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之生命启示录——《道德经》悟读【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新用户97560OBk 2024-08-08 发布于江西

养生且须循自然,

生生之厚乃逆天。

和若春风稳如山,

修心养性静作先。

【原文】

出生入死(由生必入死),生(长寿者)之徒,十有三;死(短命者)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妄动)之于死地(致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奉养过度)。

盖闻善摄生(养生)者,陆行不遇兕(Si犀牛)虎,入军不被(遭受)甲兵。兕无所投其角(不知往哪儿顶角),虎无所措其爪(不知它的爪子抓哪儿),兵(兵器)无所容其刃(不知哪儿放刀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死亡区域,即致命弱点)。

【悟读】

看尽人间兴废事,

不曾富贵不曾穷。

自陆游之《一壶歌》,人生之起起伏伏,风风雨雨,太寻常不过了。生命之价值,不仅在于生命之长度,更在于对生命真义之体验。

人是气之演变,生死是自然现象。出生入死,从生命学角度而言,人一出生便迈向死亡,此必然之过程;从修道之角度而言,“出则生,入则死”,释放无我则生,执着迷恋则死。

生,是道之体现;死,是道之回归。“清心寡欲悠然多,终日无心长自闲”。世人不察,妄念太多, 不觉间已远离了生命大道。

“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肉身是假身,真身是本身。养生之路,人为之因素愈多,愈是不利养生,“我执是祸害,无我是真慧”,清心寡欲,物我两忘,可保生命之元气,是简朴的养生之道。

本章老圣人研究了生命观,阐述了养生之道。在老圣人看来,这个世界,三分之一的自然长寿,三分之一的自然短命;还有三分之一的本可长寿,却因过度养生,过度消耗,导致阴阳失调而短命。三个“三分之一”之后,还有百分之十的人,是老圣人眼中之养生达人。

生命之长短,不外受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和情绪饮食和心胸等紧密相关。顶级之养生,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人之受伤,有外因,更多的是内因。比如,“贪、嗔、痴、慢、疑”会使人造作恶业,像毒药会妨碍人之修行,佛家称之为五毒心。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为,则身安”。蒙田说,人生最伟大的光辉是生命的惬意,最残忍的疾病则是漠视自己生命的存在。

老圣人以为,死亡分两种。一是求生之厚,生命不长;二是入凶险处,以致伤亡。

世人为了物欲而争名夺利,已经背离了道与生命之本质,此养生之死地也老圣人以为,得道之人,不同于凡人,少私寡欲,故无死地。

庄子对养生颇有研究,他认为私是百症之根,一个人唯有心底无私,不较功利,方知足常乐,乐观坦荡。人欲不可饱,亦不可纵”“节情欲”则不会损精伤神;“节食欲”则不会劳气伤身;“寡权欲”则不会积虑伤心。

“东风不语千山绿,桃李无言自成蹊”面对人生,生命之智者作出了表率。他们动静结合,心安身静,一几一茶,不厌其简,一花一木,和其欣然,积善行德,顺其自然,得失荣辱,风轻云淡。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观潮》一诗,是苏轼写给儿子的,其实也是一首偈子,体现了苏轼对于生命境界之思考。

诗之首尾皆用了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表达的意境其实不同,不同之关键在于“破妄”从佛家而言,对外界美景美色之贪恋,是欲望之妄念,是人生之执念。

“心存淡然真快乐,事留余地自逍遥”有的时候,简单往往比复杂更具意义,更值得珍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